第26章 冬季生活(修桥)
關燈
小
中
大
寒冷的天氣,也沒有阻止熊部落建設的熱情。
過完了除夕,又發現了驢子,巫就覺得這是上天對他虔誠祭祀的回應,于是,除了共同勞動外,他這些天幾乎都躲在房間裡,用獸皮和炭筆,不停地寫寫畫畫。
冬日非常寒冷,往年躲在山洞中瑟瑟發抖的族人們,今年在溫暖的室内,坐在炕上,處理着張洪交代下來的各項工作,一邊做一邊聊天,很是惬意。
原本張洪是計劃20間宿舍,每間宿舍住上10個人的,但是住上10個人之後,巫等族中老人覺得房間還是很寬敞,而且每間房間都要點上柴草用于取暖,有些浪費,所以在征得張洪的同意之後,臨時調整為15人一個房間,以張洪和巫的房間為中心,族人們住在兩側緊挨着的房間裡。
房間裡的孩子們在嬉笑打鬧着,而在離營地南面500多米的地方,就是部落常去打水的區域,張洪裹着厚厚的毛皮,搓着凍得通紅的臉和手,實地查看和測量着小溪的寬度和深度。
小溪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對岸的熊奇和羽落,拉着繩子,尋找最合适搭橋的地點。
“族長,從你那邊到我們這裡,現在隻有5米多寬,已經是最窄的地方了”熊奇頂着寒風,大聲地向張洪這邊喊話。
為了方便部落的生活,規範各種度量衡,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張洪穿越來不久,就跟族人們确定了長度、重量等常用單位的标準。
熊奇手上的繩子,就是用麻繩編成的、帶有一個個節點的“尺子”。
“好,這個地方和你們那邊,都釘上木樁,等過幾天晴朗無風,我們來在這裡修橋。
” 小溪南岸有着一大片的荒地,雜草很多而且沒有什麼特别大的樹木,碎石也很少,是一處理想的耕地。
但隔着一條豐水期大概10米寬的小溪,水流量其實并不算大,族人們可以很輕松地涉水而過。
但如果耕種的話,就很影響兩岸的運輸,尤其是運送一兩百斤的犁铧或者驢車。
張洪挑選的這處修橋地點,離院子不算太遠,而且過溪之後就是荒地,如果有一座橋溝通兩岸的話,将很是方便農田的開墾和收獲。
架橋最重要的還是選擇地點和打好地基,這處修橋的預定區域,張洪準備在選定的南北兩岸用石頭和土塊、木樁先向河道方向堆出四五米寬、一米多長的地基,因為小溪兩岸的淤泥和石頭都比較多,開挖下去太耗費體力,還不如堆起來,一方面可以讓橋兩邊都有個支撐,另一方面還能降低橋面的長度,更容易修。
入冬以來,張洪幾乎每天都帶着十來個強壯的族人,用厚厚的獸皮和麻布包裹着,在營地外面巡視或者工作,當然嚴寒隻能讓他們待上一兩個小時,而且必須是中午出太陽的情況下。
在鐵器斧頭鋸子和爬犁的加持下,砍伐和運送樹木變得簡單,營地北面的松樹林提供了一根根長度達10米的木材。
而這些木材,隻要稍加修整,就是很好的橋面材料。
算上小溪兩岸的支撐點,整個小溪的寬度也隻有5米多一點了,即使是直接鋪上4米多長的圓木,也可以勉強直接使用。
但這座橋未來将是溝通兩岸重要的節點,張洪想讓這座小橋用的更長久一些,覺得在小溪中間再安置個支點,會更加穩固。
第二天中午,天氣晴朗,張洪帶着族人沿着前一天清理出來的小道,拖着幾十根處理好的圓木,帶着斧頭、錘子等來到岸邊。
熊奇、羽落、樹皮等人兩人一組,扛着表面碳化過的木材,在被冰凍的小溪選定位置慢慢地敲出一個冰洞,因為天氣太冷,冰層很厚,從冰洞往下看,隻有不到一尺深的溪水。
冰洞敲出來之後,熊奇将一端削尖的木樁插到水底,羽落、樹皮則用準備好的錘子輪流往下砸,直到木樁底部插到水底大概半米,砸不下去才停。
之後按照此方法,又砸下三根木樁,總共四根木樁呈“口”字形排列,四根木樁形成了一個長方形,長邊沿着河流的方向,兩根木樁差不多有個4米遠,而短邊的兩根木樁,大概有1米寬。
與此同時在砸木樁的同時,張洪指揮一隊6人,在熊大的帶領下,将事先準備好的石頭、煤渣等倒在木樁下方的水中,并用木錘使勁地敲,讓石頭與木樁貼合的更緊密一點,防止溪水長年累月的沖擊,損害木樁;另一隊在熊二的帶領下,在兩岸同時施工,将收集來的大石頭填到事先簡單挖好的坑中,并一點點墊平,與兩岸高度差不多相同。
這個工作花了衆人接近三天的時間,第三天中午,天氣開始變壞了,張洪沒有讓族人呆太久,就讓他們回去了,而橋的兩岸基座、溪中間的基座也大緻完成。
小溪中間的長方形基座,被用石頭、木材等堆成了一個底部寬、上面窄的梯形,基座離兩岸都有快兩米的距離,不影響溪水的流向。
同時,兩岸的基座凸入河道有1米多,用石頭和土、煤渣等墊了起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基座準備好了,接下來就是橋面了。
在熊山的鐵匠隊和樹杈的木工隊的協助下,第四天中午,整個橋面也鋪設完成了。
橋面以三個基座為支點,兩個支點之間用并排的圓木作為材料,每根圓木長約3米,在小溪兩岸留有一半的長度,另外一端搭在中間的基座上。
橋面寬也有3米多,由二十根直徑15、6厘米的圓木并排鋪成,在橋面底部,樹杈等人還費力的用熊山打出來的長長的鐵釘給固定住,防止圓木之間産生縫隙。
在橋面上,為了保證橋面是一個平面,張洪還帶人在上面鋪了一層混合着碎石、礦渣、煤灰和石灰的土,鋪平後還讓人用一根圓木來回碾壓,壓平壓實。
看着眼前的橋,張洪很是滿意,而勞作幾日的衆人也很開心,他們不是太了解這座橋對部落發展的意義,也不明白為什麼明明就4、5米寬的小溪,平時都可以涉水而過,為什麼要費勁修橋,但張洪隻是笑笑,現在講再多,也比不上收獲時節的表現。
樹杈等人還在橋面兩側釘了一些欄杆,防止部落裡調皮的小孩從橋面上掉下去,雖然橋面離水面隻有兩三米高,但張洪還是認可了樹杈的做法。
有個欄杆,可以讓族人出行更加安全,減少很多危險的發生
過完了除夕,又發現了驢子,巫就覺得這是上天對他虔誠祭祀的回應,于是,除了共同勞動外,他這些天幾乎都躲在房間裡,用獸皮和炭筆,不停地寫寫畫畫。
冬日非常寒冷,往年躲在山洞中瑟瑟發抖的族人們,今年在溫暖的室内,坐在炕上,處理着張洪交代下來的各項工作,一邊做一邊聊天,很是惬意。
原本張洪是計劃20間宿舍,每間宿舍住上10個人的,但是住上10個人之後,巫等族中老人覺得房間還是很寬敞,而且每間房間都要點上柴草用于取暖,有些浪費,所以在征得張洪的同意之後,臨時調整為15人一個房間,以張洪和巫的房間為中心,族人們住在兩側緊挨着的房間裡。
房間裡的孩子們在嬉笑打鬧着,而在離營地南面500多米的地方,就是部落常去打水的區域,張洪裹着厚厚的毛皮,搓着凍得通紅的臉和手,實地查看和測量着小溪的寬度和深度。
小溪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對岸的熊奇和羽落,拉着繩子,尋找最合适搭橋的地點。
“族長,從你那邊到我們這裡,現在隻有5米多寬,已經是最窄的地方了”熊奇頂着寒風,大聲地向張洪這邊喊話。
為了方便部落的生活,規範各種度量衡,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張洪穿越來不久,就跟族人們确定了長度、重量等常用單位的标準。
熊奇手上的繩子,就是用麻繩編成的、帶有一個個節點的“尺子”。
“好,這個地方和你們那邊,都釘上木樁,等過幾天晴朗無風,我們來在這裡修橋。
” 小溪南岸有着一大片的荒地,雜草很多而且沒有什麼特别大的樹木,碎石也很少,是一處理想的耕地。
但隔着一條豐水期大概10米寬的小溪,水流量其實并不算大,族人們可以很輕松地涉水而過。
但如果耕種的話,就很影響兩岸的運輸,尤其是運送一兩百斤的犁铧或者驢車。
張洪挑選的這處修橋地點,離院子不算太遠,而且過溪之後就是荒地,如果有一座橋溝通兩岸的話,将很是方便農田的開墾和收獲。
架橋最重要的還是選擇地點和打好地基,這處修橋的預定區域,張洪準備在選定的南北兩岸用石頭和土塊、木樁先向河道方向堆出四五米寬、一米多長的地基,因為小溪兩岸的淤泥和石頭都比較多,開挖下去太耗費體力,還不如堆起來,一方面可以讓橋兩邊都有個支撐,另一方面還能降低橋面的長度,更容易修。
入冬以來,張洪幾乎每天都帶着十來個強壯的族人,用厚厚的獸皮和麻布包裹着,在營地外面巡視或者工作,當然嚴寒隻能讓他們待上一兩個小時,而且必須是中午出太陽的情況下。
在鐵器斧頭鋸子和爬犁的加持下,砍伐和運送樹木變得簡單,營地北面的松樹林提供了一根根長度達10米的木材。
而這些木材,隻要稍加修整,就是很好的橋面材料。
算上小溪兩岸的支撐點,整個小溪的寬度也隻有5米多一點了,即使是直接鋪上4米多長的圓木,也可以勉強直接使用。
但這座橋未來将是溝通兩岸重要的節點,張洪想讓這座小橋用的更長久一些,覺得在小溪中間再安置個支點,會更加穩固。
第二天中午,天氣晴朗,張洪帶着族人沿着前一天清理出來的小道,拖着幾十根處理好的圓木,帶着斧頭、錘子等來到岸邊。
熊奇、羽落、樹皮等人兩人一組,扛着表面碳化過的木材,在被冰凍的小溪選定位置慢慢地敲出一個冰洞,因為天氣太冷,冰層很厚,從冰洞往下看,隻有不到一尺深的溪水。
冰洞敲出來之後,熊奇将一端削尖的木樁插到水底,羽落、樹皮則用準備好的錘子輪流往下砸,直到木樁底部插到水底大概半米,砸不下去才停。
之後按照此方法,又砸下三根木樁,總共四根木樁呈“口”字形排列,四根木樁形成了一個長方形,長邊沿着河流的方向,兩根木樁差不多有個4米遠,而短邊的兩根木樁,大概有1米寬。
與此同時在砸木樁的同時,張洪指揮一隊6人,在熊大的帶領下,将事先準備好的石頭、煤渣等倒在木樁下方的水中,并用木錘使勁地敲,讓石頭與木樁貼合的更緊密一點,防止溪水長年累月的沖擊,損害木樁;另一隊在熊二的帶領下,在兩岸同時施工,将收集來的大石頭填到事先簡單挖好的坑中,并一點點墊平,與兩岸高度差不多相同。
這個工作花了衆人接近三天的時間,第三天中午,天氣開始變壞了,張洪沒有讓族人呆太久,就讓他們回去了,而橋的兩岸基座、溪中間的基座也大緻完成。
小溪中間的長方形基座,被用石頭、木材等堆成了一個底部寬、上面窄的梯形,基座離兩岸都有快兩米的距離,不影響溪水的流向。
同時,兩岸的基座凸入河道有1米多,用石頭和土、煤渣等墊了起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基座準備好了,接下來就是橋面了。
在熊山的鐵匠隊和樹杈的木工隊的協助下,第四天中午,整個橋面也鋪設完成了。
橋面以三個基座為支點,兩個支點之間用并排的圓木作為材料,每根圓木長約3米,在小溪兩岸留有一半的長度,另外一端搭在中間的基座上。
橋面寬也有3米多,由二十根直徑15、6厘米的圓木并排鋪成,在橋面底部,樹杈等人還費力的用熊山打出來的長長的鐵釘給固定住,防止圓木之間産生縫隙。
在橋面上,為了保證橋面是一個平面,張洪還帶人在上面鋪了一層混合着碎石、礦渣、煤灰和石灰的土,鋪平後還讓人用一根圓木來回碾壓,壓平壓實。
看着眼前的橋,張洪很是滿意,而勞作幾日的衆人也很開心,他們不是太了解這座橋對部落發展的意義,也不明白為什麼明明就4、5米寬的小溪,平時都可以涉水而過,為什麼要費勁修橋,但張洪隻是笑笑,現在講再多,也比不上收獲時節的表現。
樹杈等人還在橋面兩側釘了一些欄杆,防止部落裡調皮的小孩從橋面上掉下去,雖然橋面離水面隻有兩三米高,但張洪還是認可了樹杈的做法。
有個欄杆,可以讓族人出行更加安全,減少很多危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