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粟的发现

關燈
    度還行,不是太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對張洪一米七的個子來說,委實有點低了,隻能不斷地彎着腰,累了就站直緩一緩。

    而且手上沒有什麼趁手的工具,隻能用鋒利一點的石頭或者徒手去掐,效率低的令人發指。

     張洪熟知農業生産的規律,要是大規模地發展農業生産,沒有一個與之匹配的生産工具,是無法迅速提升生産力的。

     部落裡的人口就這麼多,就算全部去種植粟,也需要先将周圍的土地給開墾出來,後續還要一些田間管理,比如澆水灌溉,驅獸這些,哪怕收獲了,如果不能及實地将果實收回去,那就會吸引一群鳥過來,或者幹脆爛在地裡,不用幾天,就能把辛辛苦苦種植半年的粟給浪費掉。

     生産工具也是個大問題,張洪雖然來到這個時代已經給部落發明了一些工具,受限于材料,隻能是一些石質工具,效率也提升不到哪去。

    而且無論是質量還是産量,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回到部落,張洪立馬安排族人把收集來的粟給攤開晾曬,并叫幾個孩子手持木棍,如果有鳥過來就進行驅趕,孩子們高高興興地答應了,在這個年紀,正是人嫌狗棄的時候,張洪給他們找點事做,反而讓他們覺得自己也能為部落出力,也讓看管他們的大人樂得輕松。

     收割完粟,苜蓿的事情也不能耽擱。

    熊行等人在幫忙收完粟之後,又帶着人去收割苜蓿存儲草料。

     張洪則在這幾天把部落周邊的地形再次查看了一番,崖壁上方的山包不高,有一些石頭和雜草生長,可以等到深秋時一把火把雜草、灌木都燒掉,等到下完雪,開春的時候,将苜蓿草的草籽給灑在上面。

     另外山包北面延伸下去的地方,也可以種上苜蓿草,這樣大概有個兩百來畝的草場,用于喂養牲畜、囤積草料,族人就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去收集了,等到鹿群和羊群有了一定的規模,還可以在山腳下另外搭建一個獸欄,就近進行放牧。

     山包更北面,則是一片原始森林,高大的松樹将陽光遮擋着嚴嚴實實,夏季炎熱的時候,比山洞更涼快的就是這裡的林間了,但很少有族人到這裡去,因為森林裡有很多野獸和瘴氣。

     樹林面積極大,一直延伸到很遠的地方,一眼望不到頭。

    但在其他地方,可能之前發生過山火,林子并不是一整片,而是斷斷續續的,中間有好多寬度在幾百米到幾十米不等的通道通往北方,不然想要穿越密林去收集粟,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這裡張洪是準備作為部落木材儲備的地方,這裡樹木大多數都比較高大粗壯,現在沒有什麼好的工具,但隻要有合适的機會和工具,這片林子就能源源不斷地為部落提供木材。

     而在部落南邊,越過小溪,就是一片寬闊的野草地,這裡是部落裡收集野草、放養牲口的地方,但張洪決定趁着冬天食物充足,多準備一些生産工具,比如石斧、石鐮、石鋤頭等農業工具,為來年的播種做好準備。

     而地點,就放在小溪南邊的這塊荒地,這裡的面積,保守估計有個500多畝,短時間來說,是足夠部落用的了。

     選擇這裡的好處,張洪認為有兩個:一個是小溪能夠為土地提供充足的水資源,即便是粟很耐旱,但也要有水源保證前期生長。

    另外一個就是南面與部落隻隔着一條小溪,雖然現在過溪隻能從稍微遠一點狹窄處涉水而過,但張洪準備在秋冬水位低的時候建一座木橋,溝通南北兩岸,溪流并不寬,平均寬度也就在三十多米左右,等橋修好,就能方便族人通行,也方便組織人力去種植粟。

     周邊的林子也不僅僅隻是松木,也有一些果樹,比如之前發現的闆栗、毛桃、李子等,這些果實部落今年也收集了不少,李子、杏子等不易長時間保存的,張洪就令人收集回來,洗淨去核後,放在陶罐裡煮,制成罐頭,想試試能不能用這種方式長時間保存這些水果到冬季。

    這種陶罐口小腹大,高約40厘米,最寬處直徑大概40厘米,是熊木等人根據張洪要求做出來的。

     經過處理的水果,現在已經儲存了有兩千多斤,分為二百多個大大小小的罐子放在崖壁的倉庫中。

    這裡一直陰涼,而且張洪為了最大化利用部落的場地資源,還用砌石的辦法,把崖壁下面的原休憩地給圍攏起來,隻留一個門進出,作為部落其中的一個倉庫。

     這個倉庫裡密密麻麻擺滿了煮好冷卻的水果罐罐頭和曬幹脫粒的粟,牆壁上還挂着不少腌制過的鹹魚和鮮肉,這在以前,族人根本不敢想食物還能這樣保存。

     居住區的房子裡,也有幾間作為儲存食物的房間,但目前隻是擺了十幾口大缸,裡面放了一些采集過來的闆栗、松子等幹果,數量也不多。

    因為這些房間室内溫度在太陽照射下比較高,不利于儲存一些肉食,所以這裡就放了一些曬幹的蘑菇、木耳和堅果等食物。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