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退而织网

關燈
    會兒的功夫,蒼蠅就會在肉上亂爬,第二天就會生蛆、腐爛變質。

    所以族中在夏季,會減少狩獵的頻次,一方面是天氣較熱,還有一方面就是食物的新鮮程度,一次性獵到太多的肉食,很難完整地保存下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在這之前,張洪是用火熏的辦法将鮮肉給處理一下方便保存,但這個方法對于熏制的技藝要求很高,既要保證整塊的肉都能烤熟,也要防止外面被燒焦。

     現在有了鹽就不同了,前面幾天有抓到的野豬、鹿、山羊等動物,宰殺後沒有吃完的肉,都用鹽腌了起來。

    腌肉并不複雜,将肉洗淨切成一條條的,取一個陶盆,先在底部撒上鹽,将肉放入,在肉上灑一些,然後均勻地把鹽塗抹在肉上;随後密封靜置一段時間,待鹽分滲透進肉之後,用草繩或麻線把肉拴起來,懸挂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因為夏季陽光強烈,蚊蟲較多,不适宜直接暴曬,反而陰幹的方法更适合夏季制作。

     用這種辦法,部落将剩下的魚處理後全部腌制了起來,而且腌制的都是一些清理好之後,體重至少在2斤以上的魚,光今天的一網,撈上來就有100多條,除了吃掉了十幾條,剩下的全部都腌制了起來。

     在營地周圍曬不到太陽的地方還都懸挂滿了腌肉,巫這些天經過刻苦的學習,用他那不太熟練的數學數了一下,大概有了兩百多條,每條平均10斤左右。

     而捕獲的魚,也用了這個方法腌制:在去掉魚鱗和内髒後,将魚從頭部剖開,分成兩半,魚背相連,用鹽均勻地塗抹全身,比例大概是1斤鹽10斤魚,塗抹完密封靜置,放置1-2天,再取出挂在陰涼的地方,等待風幹即可。

     經過這種方法腌制過後的鹹魚,魚刺更硬,在吃的時候更容易被挑出來。

     陰幹後的臘肉和鹹魚,也不能一直挂在外面,夏季也是雨季,經常會下雨,空氣中的水汽會讓肉幹和魚幹返潮、發黴,從而導緻變質不能食用,所以,張洪讓熊木不間斷地制作陶缸、收集草木灰,就是為了更好地保存這些鹹肉和鹹魚。

     有了第一天的經驗,第二天,大家索性也就不去打獵了,而是發動起來,該割麻的割麻,該編網的編網,不出兩天,部落裡又有了幾張能用的大網,而經過3天的捕魚工作,部落裡得到了大量的魚,大概在3000條以上。

     這些魚,不僅僅是從小溪裡捕到的,還有的是從池塘裡網來的,池塘裡的魚要比小溪裡的更大更肥,雖然品種不同肉質沒有溪水裡面的好,但放到鍋裡一煮,味道都差不多,對于前段時間還在挨餓的族人來說,已經是很不錯的食物補充了。

     現在部落裡挂滿了鹹魚,要不是食鹽的産量跟不上了,巫還是會紅着眼繼續讓族人們去抓魚的。

    張洪順勢制止了巫他們這種近似瘋狂的舉動,雖然囤積食物是好事,但也要考慮一下周圍環境的承載力啊。

     古語說不要“竭澤而漁”,是有很大的原因,這個時候把大魚都給撈光了,短時間就不會生長出這麼大這麼多的魚,後續的食物怎麼辦? 張洪當上族長以來,也一直在想着在改造環境的同時,如何減少對周圍的破壞。

    在砍完樹之後,張洪也會盡量讓族人移栽一些小樹苗到原來的地方。

    所以,部落的周圍,也被他栽上了很多果樹的樹苗。

     另外,像魚跟野獸,也是必須要人工養殖和馴化的。

    不然光靠漁獵,部落隻能有這麼大的規模,抗擊惡劣的自然災害或者猛獸襲擊就會力不從心,要有更多的人,那就必須要有充足而穩定的食物,所以,人工養殖和馴化勢在必行。

     關于這個,張洪就打算将一些水塘在後面進行改造,當做人工養殖魚類的地方,而在打獵的過程中,盡量能活捉一些野獸尤其是雌性的,這樣,也能給後面人工馴養動物,打下一些基礎。

     在這個時代溫度要低很多,夏季原本燥熱的天氣,反而不是那麼難以接受。

    但高緯度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冬季會來得更早,持續的時間也更長,那麼保存食物,确保部落有充足的食物和燃料過冬,就需要從現在開始準備。

    張洪根據太陽高度和星星判斷自己應該是處在高緯度地區,具體是哪裡現在也沒辦法弄清楚。

     熊部落的人口一直維持在50-60人之間,周圍有所交集的部落人口規模也大緻如此,據巫所說,每當一個部落人口超過了一定的規模,就必須進行拆分,否則獲取的食物很難滿足部落的消耗。

    而熊部落,幾十年前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遷徙過來的。

     關于人口規模一直這麼小,張洪也大概能知道這其中的殘酷:除了新生兒的死亡率過高,每到冬季,都會有一批人因為挺不過寒冬或者食物缺乏而死去,如果不做準備,那現在族中的五十多人,能夠活到明年春天的,差不多隻有四十個左右。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