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前往并州

關燈
    随着曹曹操等人的返回,劉和終于得知了這次交易的具體情況。

     曹操等人抵達之後靠着蘇雙在鮮卑的好友,成功聯系到了骞曼部。

     而骞曼部中有人曾和蘇雙做過交易,因此骞曼便答應了和曹操等人會面。

     見面地點則是陰山山脈中的某地。

     對于這個地點,劉和是有些奇怪的,因為這裡是西部鮮卑的地盤,而西部鮮卑應該已經脫離了魁頭等人的控制,目前處于各自為戰的局面。

     而骞曼和魁頭的力量應該主要集中在幽州北部。

     這讓劉和有些擔心,或許西部鮮卑之中已經有一些已經歸順了骞曼。

     當然也有可能為了避開魁頭的眼線。

     因為這裡距離大漢邊境并不算遠,同時鮮卑對這裡的控制力量也不夠,因此雙方的交易并未被人發現。

     一開始骞曼的提議是大漢每年用一百五十萬石糧食換取一萬匹戰馬。

     不過曹操等人自然是要讨價還價的。

     最終的結果是大漢每年用九十萬石糧食從骞曼手裡交換一萬戰馬。

     劉和算了算一下,現在的戰馬價格,每匹都超過了十萬錢,而糧價同樣不低,因為去年的黃巾叛亂,導緻現在的糧價大約是兩百三十錢一石。

     一萬戰馬的按照價錢來算就是十億錢。

     九十萬石糧食則是兩億錢多一點。

     不過兩者一個是生活必需品一個是軍需物資,因此也不好說誰虧誰賺。

     不過骞曼能答應這個價格還是出乎了劉和的意料。

     而骞曼答應的原因則是曹操等人刻意透露了一點願意和骞曼聯合進攻魁頭的意思。

     而骞曼自然是想促成聯盟的,因此便答應了下來,畢竟這個交易隻是附帶的,重要的是聯合起來打擊魁頭部。

     一旦他奪回單于的位置,别說每年交易一萬匹戰馬,就是每年交易兩萬匹戰馬他也能拿出來。

     因為一次性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交易,容易被發現,因此每年會進行5次交易。

     每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以及四月和六月都會進行交易。

     一來九月就是秋收的季節,所以接下來的三個月都會進行交易,而四月和六月的交易則需要時間籌集糧食。

     另一方面,經過曹操三人的觀察,可以确定骞曼的野心極大,不僅要想奪回單于的位置,而且渴望成為其祖父檀石槐一樣的人物,統一整個鮮卑,其中也包括已經分裂出去的西部鮮卑。

     但對于骞曼的能力,曹操等人覺得還是不錯的,因此也是一個威脅,最好能夠遏制一下此人。

     不過這一點劉和并不是很擔心。

    因為曹操等人不知道曆史發生的事情,但劉和知道啊。

     劉和記得魁頭還有個弟弟叫步度根,他會繼承魁頭的餘部繼續和骞曼對抗。

     另外還有轲比能,算算時間,這會的轲比能應該也已經有五六歲了。

     如果骞曼不能短時間内統一鮮卑,那麼他應該就沒機會統一鮮卑了。

     還有鮮卑的各個大人,什麼索頭部,什麼柯最、阙居等許多部族,這些部族都需要時間一一平定。

     尤其是索頭部,劉和記得曆史上的北魏就是這個索頭部的後人建立的。

     而且北魏之前好像還有一個代國,很離譜的是代國追封了一大堆的先祖為帝,第一代先祖好像是秦朝時期的人物。

     在确定骞曼的野心之後,對于和骞曼聯盟的事情劉和已經是很有把握了。

     而具體的時間則是被在了四月的第一次交易之後,這段時間剛好暗中集結兵馬,同時有時間讓參戰的精銳騎兵适應劉和提出來的馬蹬和馬鞍。

     确實馬蹄鐵劉和也提出來了,隻是工匠一直沒有做出符合劉和想法的馬蹄鐵。

     劉和覺得這大概率是因為冶鐵技術還不夠成熟。

     不過劉和對冶鐵技術了解不多,隻知道大概兩三百之後會有一次大的進步,但具體是怎麼改良的劉和隻知道一點皮毛。

     不過馬蹄鐵做不出來,劉和也沒有别的辦法,隻能繼續用皮革湊合一下了。

     至于馬蹬和馬鞍的暴露問題,劉和也沒有很擔心,因為如果這次戰鬥失敗了,自己大概率就沒有以後了,而一旦成功了,按照自己的謀劃,将來其他的諸侯勢力是不會有太多騎兵的。

     還有就是四月的天氣已經開始轉暖了,更加适合作戰。

     當然最重要還是因為北宮伯玉等人開始搞事了,三月初的時候,皇甫嵩就已經帶兵前往三輔地區和北宮伯玉等人交戰了,不過此時的皇甫嵩隻是堅守,準備等到劉和這邊的戰事結束之後,在調兵支援于他。

     一直等到等到四月初,劉宏終于拍闆了。

     劉和被改為渡遼将軍,全權負責鮮卑事宜。

     不過這幾個月除了北宮伯玉的事情外,還發生了大量事情,都讓劉和感到頭大。

     其一就是盧植被罷免了。

     因為二月的時候雒陽南宮雲台和樂城門連續兩天發生大火,張讓和趙忠等人建議劉宏加稅,改為每畝收十錢,用以修繕宮殿,還要鑄造銅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每畝收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