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卢植师徒

關燈
     在東漢時期紙張尚未普及,因此五經大多依靠口傳心授,慢慢的一些大家族開始壟斷五經的解釋權,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大家族可以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原因。

     馬融在東漢的儒學地位則是五經都懂億點點。

     易經在東漢有四派,分别是施氏易、孟氏易、梁氏易和京氏易。

    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掌握了孟氏易的傳承和解釋權。

    後來馬融得到了第五派費氏易的傳承,其徒鄭玄做《易注》,荀彧的叔叔荀爽做了《易傳》。

    于是京氏易的學術地位被費氏易所取代。

     尚書同樣分為四派,既歐陽尚書、大夏侯尚書、小夏侯尚書和古文尚書。

    其中歐陽尚書被同樣四世三公的楊家所掌握。

    馬融則是古文尚書的傳人,先是馬融為尚書作《傳》,後來鄭玄為尚書作了《注解》,盧植做了《尚書章句》,因此古文尚書成了當時的主流。

    (注意,這裡記一下,一會要考的) 詩經同樣傳為四派,即魯詩、毛詩、齊詩和韓詩,其中馬融所學的是毛詩,曾做《毛詩傳》,鄭玄作《毛詩箋》。

    後來其他三家全部失傳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基本都是毛詩。

     禮記本來有三派,分别是大戴禮、小戴禮和慶氏禮,鄭玄是小戴禮的傳人,馬融則是第四派周官禮的傳人,鄭玄後來也得到了馬融的傳授,綜和兩者創建了鄭氏禮,盧植也曾寫過《三禮解诂》一書。

     最後便是春秋,春秋同樣傳有四派,分别是:公羊嚴氏春秋、公羊顔氏春秋、谷梁春秋和左氏春秋。

    馬融作《三傳異同說》,把三個春秋進行了對比。

     除此之外馬融還注了《列女傳》、《孝經》、《老子》、《論語》等等。

    馬融在東漢的儒家的地位可見一斑。

     馬融最出名的弟子就是鄭玄和盧植,其中鄭玄繼承了馬融的全部學術,同樣成為海内通儒,甚至更加出色。

    盧植則是稍差一點,盧植并不是一個醉心學術的人,一般隻是研究古文中的精華,而不守章句。

    盧植一直想的是匡濟天下,而不單純的隻是搞學問。

     因為在東漢時期如果能夠成為馬融這一派的學生,是非常大的助力。

     作為劉虞的長子,加上蔡邕以及曹嵩的推薦,劉和還是很輕松的就入了盧植的門下。

     又等了一個月之後,盧植才停止收徒,這批弟子大概在30左右,其中就有後世衆所周知的劉備、公孫瓒以及劉備的同宗兄弟劉德然。

     劉和自然積極和劉備、公孫瓒接觸。

    首先是劉備的手臂雖然長,但是也沒到垂手下膝的地步,耳朵也挺大,但也沒到自見其耳。

    卻也沒發現兩人有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的習慣,想想也對,這會的劉大爺都已經開始販履織席了,也沒那個條件去喜歡這些東西了。

    除此之外劉備平時都是笑呵呵的,且從未因為劉和的年紀而小看劉和。

     除了劉和、公孫瓒和劉德然之外劉備極少與其他人交流。

    平日裡都是和劉和、公孫瓒厮混在一起。

     喜歡大漢權臣路請大家收藏:()大漢權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