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劫帝姝丞相遭弹劾
關燈
小
中
大
翌日早朝,在何公公的授意下,侍禦史出班奏報,直指謝玿,言辭激烈痛斥謝玿身居當軸,勢壓宗室,拂了長公主的顔面,請陛下嚴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帝故作驚訝,随即面容嚴肅地看向謝玿,問道: “謝愛卿,可有此事?” 聲音不怒自威。
謝玿低眉垂首,似乎默認了此事,帝的眉頭尚未舒開,剛一張口,一旁的太子熠便捧手道: “陛下,兒臣有奏。
” 皇帝瞅了眼自己的兒子,開了尊口: “準。
” 太子看了眼斜下面的謝玿,他依然視線下垂,不知在想些什麼。
太子皺了皺眉,為之辯解道: “陛下,此事大體如侍禦史所言,然其中緣由,卻是長公主心高氣傲,率先發難于天玑公主。
言辭刻薄,步步緊逼,謝卿迫不得已,出言相護。
依臣所見,謝卿此舉,不過是維護妻子,試問妻子見辱,在場諸位都要坐以待斃嗎?二來天玑公主亦是皇室宗親,此一來維護天玑公主,二來又可保全長公主長者的顔面氣度,不叫他人诟恥。
是以臣以為,謝卿此舉,實為顧全皇室顔面,應是有功。
然而侍禦史卻将此後隐情隐瞞不報,以蒙蔽聖聽,又是何居心?臣請以小懲大誡,以儆效尤。
” 侍禦史聞言驚出了一身薄汗,看着太子微躬的身影倍感惶恐,跪伏道: “臣冤枉啊,陛下!” 一個說拂了皇室顔面,一個說護全皇室顔面。
帝帶着幾分驚訝看着莫熠,太子平素在朝堂上鮮少駁斥他人,隻是發表自己的觀點,今日怎麼…… 不過,帝确實不清楚其中緣故,聽到是拂明為難天玑在先,帝心中的天平便偏向了天玑。
帝一下便想到了當年拂明與淑妃有積怨,現下拂明竟是為難他的女兒,帝心裡對這個妹妹所受委屈的重視便淡了些,罪有應得不是? 然而縱知其中原委,縱知是拂明無禮在先,謝玿拂了長公主顔面、威脅長公主一事非假,帝作為莫氏宗室的家長,亦是這天下的家長,自然要對謝玿“小懲大誡”一番,順帶敲打敲打謝玿。
“既然是長公主失禮在前,丞相所為倒也情有可原。
長公主賜金撫慰,至于丞相,” 帝頓了一息,思忖了一番才道, “丞相身為百官表率,自當躬親竭力,忠于皇室,忠于天下。
今造次犯顔,降秩削俸,侍中宋益,暫代其職,行中書令,兼尚書令,謝玿仍權六部,與之共事,位同六部尚書。
至于長公主那邊,謝玿,你自當登門謝罪。
” 诏令一出,群臣皆驚,左右顧盼。
這個懲罰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降一品,削其中書令兼尚書令一職,然而仍統領六部,卻無名分。
這懲罰看似仁慈,但對這種小事來說,未免太過,依陛下之言,雖手握重權,無官印傍身,謝玿形同庶人,不少臣子在心裡直呼荒唐。
于是太子欲進奏:“陛……” 而宋益與謝玿已搶先出班謝恩道: “謝陛下。
” 太子心懷憤懑,擔憂地看向謝玿,見他面色如常,不免更加憂心。
何公公高唱退朝,百官行退。
太子見謝玿轉身要走,連忙追上去,攔住他,壓低了聲音道: “你怎麼回事……” 太子尚未說完,已有官員前來慰問謝玿,見莫熠在,他們道了聲“見過太子”,也就識趣地與謝玿說上一兩句勸慰勉勵的話,便先行告退。
太子見人走遠,才急切開口道: “你怎麼如此莽撞?再怎麼樣,長公主也是長公主,何況還是你的長輩。
” 謝玿未回答,隻将目光望向太子身後。
太子欲回頭,便聽見身後傳來一道涼涼的聲音: “再怎樣莽撞,人家不還是權領六部,太子何慮之有?” 太子轉身,才驚覺一直站在身後的少府少監衛邈。
太子聞言不覺有些氣憤,正欲開口叱咄,衛邈已是行禮告退,他對謝玿的敵意沒由來的明顯。
“這衛迩未免太過放肆,玄珒大可不必理會。
” 迩,是衛邈的字。
“仕場新秀,自是看不慣我這等高居宦位之人,我自然不與他計較。
” 太子“啧”了一聲道: “至少輪不到他來坐。
” 他對衛邈的印象可謂差極,好妒之人,可堪何任? “殿下何出此言?身為儲君,意氣用事,是為大忌。
有才而屈就者,難免心有怨恨,倒也是個真性情。
” 太子接受了謝玿之言,卻也道: “官場之上,最不需要的便是真性情。
” 謝玿想到當年的自己,莽撞的少年,保持沉默,心裡卻認可。
真到太子送其出了宮門,謝玿都未談起他冒犯長公主的原因。
其實沒什麼原因,真性情罷了。
喜歡屠龍:王謝之交請大家收藏:()屠龍:王謝之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帝故作驚訝,随即面容嚴肅地看向謝玿,問道: “謝愛卿,可有此事?” 聲音不怒自威。
謝玿低眉垂首,似乎默認了此事,帝的眉頭尚未舒開,剛一張口,一旁的太子熠便捧手道: “陛下,兒臣有奏。
” 皇帝瞅了眼自己的兒子,開了尊口: “準。
” 太子看了眼斜下面的謝玿,他依然視線下垂,不知在想些什麼。
太子皺了皺眉,為之辯解道: “陛下,此事大體如侍禦史所言,然其中緣由,卻是長公主心高氣傲,率先發難于天玑公主。
言辭刻薄,步步緊逼,謝卿迫不得已,出言相護。
依臣所見,謝卿此舉,不過是維護妻子,試問妻子見辱,在場諸位都要坐以待斃嗎?二來天玑公主亦是皇室宗親,此一來維護天玑公主,二來又可保全長公主長者的顔面氣度,不叫他人诟恥。
是以臣以為,謝卿此舉,實為顧全皇室顔面,應是有功。
然而侍禦史卻将此後隐情隐瞞不報,以蒙蔽聖聽,又是何居心?臣請以小懲大誡,以儆效尤。
” 侍禦史聞言驚出了一身薄汗,看着太子微躬的身影倍感惶恐,跪伏道: “臣冤枉啊,陛下!” 一個說拂了皇室顔面,一個說護全皇室顔面。
帝帶着幾分驚訝看着莫熠,太子平素在朝堂上鮮少駁斥他人,隻是發表自己的觀點,今日怎麼…… 不過,帝确實不清楚其中緣故,聽到是拂明為難天玑在先,帝心中的天平便偏向了天玑。
帝一下便想到了當年拂明與淑妃有積怨,現下拂明竟是為難他的女兒,帝心裡對這個妹妹所受委屈的重視便淡了些,罪有應得不是? 然而縱知其中原委,縱知是拂明無禮在先,謝玿拂了長公主顔面、威脅長公主一事非假,帝作為莫氏宗室的家長,亦是這天下的家長,自然要對謝玿“小懲大誡”一番,順帶敲打敲打謝玿。
“既然是長公主失禮在前,丞相所為倒也情有可原。
長公主賜金撫慰,至于丞相,” 帝頓了一息,思忖了一番才道, “丞相身為百官表率,自當躬親竭力,忠于皇室,忠于天下。
今造次犯顔,降秩削俸,侍中宋益,暫代其職,行中書令,兼尚書令,謝玿仍權六部,與之共事,位同六部尚書。
至于長公主那邊,謝玿,你自當登門謝罪。
” 诏令一出,群臣皆驚,左右顧盼。
這個懲罰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降一品,削其中書令兼尚書令一職,然而仍統領六部,卻無名分。
這懲罰看似仁慈,但對這種小事來說,未免太過,依陛下之言,雖手握重權,無官印傍身,謝玿形同庶人,不少臣子在心裡直呼荒唐。
于是太子欲進奏:“陛……” 而宋益與謝玿已搶先出班謝恩道: “謝陛下。
” 太子心懷憤懑,擔憂地看向謝玿,見他面色如常,不免更加憂心。
何公公高唱退朝,百官行退。
太子見謝玿轉身要走,連忙追上去,攔住他,壓低了聲音道: “你怎麼回事……” 太子尚未說完,已有官員前來慰問謝玿,見莫熠在,他們道了聲“見過太子”,也就識趣地與謝玿說上一兩句勸慰勉勵的話,便先行告退。
太子見人走遠,才急切開口道: “你怎麼如此莽撞?再怎麼樣,長公主也是長公主,何況還是你的長輩。
” 謝玿未回答,隻将目光望向太子身後。
太子欲回頭,便聽見身後傳來一道涼涼的聲音: “再怎樣莽撞,人家不還是權領六部,太子何慮之有?” 太子轉身,才驚覺一直站在身後的少府少監衛邈。
太子聞言不覺有些氣憤,正欲開口叱咄,衛邈已是行禮告退,他對謝玿的敵意沒由來的明顯。
“這衛迩未免太過放肆,玄珒大可不必理會。
” 迩,是衛邈的字。
“仕場新秀,自是看不慣我這等高居宦位之人,我自然不與他計較。
” 太子“啧”了一聲道: “至少輪不到他來坐。
” 他對衛邈的印象可謂差極,好妒之人,可堪何任? “殿下何出此言?身為儲君,意氣用事,是為大忌。
有才而屈就者,難免心有怨恨,倒也是個真性情。
” 太子接受了謝玿之言,卻也道: “官場之上,最不需要的便是真性情。
” 謝玿想到當年的自己,莽撞的少年,保持沉默,心裡卻認可。
真到太子送其出了宮門,謝玿都未談起他冒犯長公主的原因。
其實沒什麼原因,真性情罷了。
喜歡屠龍:王謝之交請大家收藏:()屠龍:王謝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