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一千个读书人,一千个孔夫子

關燈
    的厭惡,最主要的便是稅基萎縮,這些寺觀所轄土地,不納錢糧,缙紳多挂靠其下。

     在大明治下,藏污納垢,還不納稅,這是大明日薄西山的蠹蟲之一。

     諸子百家之學,不是異端,那些就是學問,但是蠱惑人心的邪祟,才是真正的異端。

     張居正是個儒學士,又不完全是個單純的儒學士,單純的儒學士,能搞出考成法這種東西來? 朱翊鈞不住的點頭說道:“朕明白了,張元輔講的是治國,大學士們講的是道理。

    ” “臣愧不敢當。

    ”張居正聽聞,趕忙自謙的說了一句,雖然是自謙,但他并沒有任何謙虛的姿态,站的筆直,還有些傲氣,幾個大學士也是不敢反駁。

     高儀死了,高拱被逐出了内閣,張居正的手段霸道,萬一反駁了,明天因為左腳踏進了承天門而被罷黜了怎麼辦? 朱翊鈞對這經筵略有些不耐煩,這些大學士們講話,就跟前世各種大會領導發言一樣,全都是有道理的屁話,全都是正确的道理。

     但是跟治國,沒有任何的瓜葛。

     全是廢話! 他看着張居正,忽然想到了一個主意,笑着問道:“元輔也是讀書人吧。

    ” 張居正不知道皇帝為何發問,不是讀書人,他能站在這裡?他略有些疑惑的回答道:“臣出身荊州府長甯所軍戶,不才,嘉靖二十六年二甲第九名庶吉士。

    ” 張居正是軍戶,出身長甯所,二甲第九名。

     朱翊鈞繼續說道:“元輔讀書極好,想來也注解過四書五經。

    ” 張居正多少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回答道:“注解過。

    ” 朱翊鈞這才把自己的目的說了出來:“朕以為,現在元輔是大明文淵閣首輔,自然是最厲害的讀書人,就用元輔注解的四書五經來讀。

    ” “大明廷臣二十七員,公務極其繁忙,部議、部推、部務,都在殿外候着,伺候朕一個人讀書,這一讀就是幾個時辰,内外諸事,不需要商議嗎?” “元輔把自己注解的四書五經給朕,每月專門抽出一天的時間,讓翰林和大學士們來考校,若是無法通過,再這麼多人盯着也不遲不是?” “你們在月台下廷議,朕在月台上自己讀書,咱們都不耽擱。

    ” 二十七個廷臣在門外候着,糾儀官舉着繡春刀,盯着他們,他們連站都的站的有模有樣,更别說交頭接耳商議國事了。

     朱翊鈞的這個主意,節省了彼此的時間,增加的效率的同時,還能避免諸多大學士們在學問上的沖突,造成的迷茫。

     考成法的核心,不就是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減少大明制度内的僵化嗎? 張居正沉思了片刻,翻了翻袖子,掏出了一本《四書直解》遞給了伺候在旁的張宏,朗聲說道:“陛下聖明。

    ” 答應了? 朱翊鈞還以為自己這個小皇帝的意見不重要,但看張居正答應的如此爽快,再看着早就準備好的《四書直解》,便知道,張居正這是早有準備。

     君臣二人,其實是尿到了一個壺裡去。

     張居正頗為鄭重的說道:“廷議之後,臣單獨留下一個時辰,為陛下解惑。

    ” 自從隆慶皇帝大行之後,經筵已經進行了六個月之久,皇帝學習成果如何? 成果為零。

     張居正考校過,小皇帝根本沒讀進去,一個字都沒讀進去,問什麼都隻是支支吾吾。

     這麼大陣仗,十歲的孩子,能讀進去才奇怪。

     另一方面,各個大學士們,為了一字一句,颠過來倒過去的講,各有各的見解,這些見解雜糅在一起,别說十歲的皇帝了,就連張居正都聽的有些迷糊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注解孔夫子,到底誰有理? 他一直在思考該怎樣教好皇帝。

     首先不能讓朝臣們不見皇帝,高拱之事曆曆在目,文華殿廷議是商量國事的地方,這涉及到了皇帝專管四個字,小皇帝必須要在,其次還得讓小皇帝學業有成。

     最重要的是不能讓李太後誤會張居正這個首輔要篡位! 教的好好的,突然不讓大學士教了,你張居正是何居心? 思前想後,張居正想到了個辦法,和皇帝說的幾乎沒什麼差别,隻是多了一項,他在廷議之後,留下一個時辰,傳道解惑。

     “如此甚好,甚好!”朱翊鈞翻動着張居正寫的《四書直解》,這一本隻是注解論語。

     最關鍵的是,所有的注解,都是用白話文寫的,那些個大學士們講起話來,之乎者也文绉绉的太難聽懂了。

     《四書直解》堪稱是四書五經通俗讀物,但是通俗不代表簡陋。

     以論語為例,孔子講某句話,在什麼背景下講的,對誰講的,為什麼要這麼講,對于治國而言,又意味着什麼,對于當下的大明,又有什麼借鑒的意義,講的深入淺出,鞭辟入裡。

     “臣等告退。

    ”幾位大學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隻能俯首告退。

     張居正在篡奪皇權,皇帝不僅不防備,還拱手送了一程,大學士們能有什麼辦法? 哪天這龍椅上的皇帝不姓朱了,陛下才會知道改悔吧! 二十七位廷臣開始上殿,坐在了長桌兩側,開始對國事進行廷議。

     而第一件事,就是刺王殺駕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