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回忆起当年的往事
關燈
小
中
大
然而,對于龐鳳剛來說,這彈弓背後所承載着的那份深深的情意以及其中飽含的真摯情感,卻絕非能用金錢來簡單度量的。
因為,這份感情來自于他内心深處最為純淨、最為真誠的角落,是一種毫無保留且發自肺腑的情誼表達方式。
話說回來,身為60後的龐鳳剛,正好趕上了那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運動。
在那個特殊的時期裡,國家推行實施的是九年一貫制教育模式。
同時,社會大力提倡廣大知識分子紛紛投身到上山下鄉的浪潮當中去,插隊進入農村地區從事農業勞動生産,并積極主動地接受貧下中農們給予他們的再教育。
值得慶幸的是,當他剛剛升入高中一年級的時候,這場聲勢浩大的“文化大革命”終于畫上了句号。
而緊接着在1977年,國家又重新全面恢複了高考制度。
由于各種原因所緻,當時所有在校讀書的學生都被統一要求整體壓級一年。
就這樣,龐鳳剛也幸運地獲得了一次踏上高考征程奮勇拼搏的寶貴機會。
知識,擁有着足以改變命運的強大力量。
龐鳳剛是個性格有些蔫巴但又調皮搗蛋的學生,雖說他的頑皮程度不及那些真正的壞學生,然而他卻總是跟着别人瞎胡鬧,最終什麼有用的知識都沒有學到。
即便那些原本願意學習的人,由于所處環境的惡劣影響,所學也是一知半解、半拉咔叽的,他的情況也和這些人相差無幾。
學校大力鼓勵學生都積極參加高考,并且還極具關懷地有意識地給學生們安排補課,而且還是免費的。
他也滿懷壯志,立志能夠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
怎奈基礎太過薄弱,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好在他最終也算是對自己有了一個交代,隻是未能考上大學,而是被漏選進了師範校。
令人感到可憐的是,将近二百名的學生之中,隻有十幾個獲得了繼續學習的寶貴機會,而能夠考上本科的更是僅僅隻有區區幾人罷了。
在這兩年的學習生涯裡,他們竟然換了四個地方就讀,簡直就像趕上遊擊戰一樣。
因為他們的家都住在本市,所以自然而然又變成了走讀生。
那些不了解情況的人,還誤以為他們仍然在念高中呢! 教導他們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從外面聘請而來的客座代課老師,特别是負責教授英語這門課程的老師更是頻繁更疊、輪番上陣。
後來經過一番了解,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些英語老師竟然都是從附近的中學臨時聘用過來的。
由于來源不同且缺乏統一的選拔标準,他們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可以說是相差甚遠。
這些代課老師們對于授課似乎并不怎麼上心,往往一下課便轉身離去,仿佛隻是為了完成任務,幫助學生順利畢業而已,絲毫看不出有任何對教育工作重視的成分。
然而,當時的學生們年紀尚小,懵懂無知,無法清晰而準确地洞察所處環境中的是非對錯以及真實情況。
他們反而覺得
因為,這份感情來自于他内心深處最為純淨、最為真誠的角落,是一種毫無保留且發自肺腑的情誼表達方式。
話說回來,身為60後的龐鳳剛,正好趕上了那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運動。
在那個特殊的時期裡,國家推行實施的是九年一貫制教育模式。
同時,社會大力提倡廣大知識分子紛紛投身到上山下鄉的浪潮當中去,插隊進入農村地區從事農業勞動生産,并積極主動地接受貧下中農們給予他們的再教育。
值得慶幸的是,當他剛剛升入高中一年級的時候,這場聲勢浩大的“文化大革命”終于畫上了句号。
而緊接着在1977年,國家又重新全面恢複了高考制度。
由于各種原因所緻,當時所有在校讀書的學生都被統一要求整體壓級一年。
就這樣,龐鳳剛也幸運地獲得了一次踏上高考征程奮勇拼搏的寶貴機會。
知識,擁有着足以改變命運的強大力量。
龐鳳剛是個性格有些蔫巴但又調皮搗蛋的學生,雖說他的頑皮程度不及那些真正的壞學生,然而他卻總是跟着别人瞎胡鬧,最終什麼有用的知識都沒有學到。
即便那些原本願意學習的人,由于所處環境的惡劣影響,所學也是一知半解、半拉咔叽的,他的情況也和這些人相差無幾。
學校大力鼓勵學生都積極參加高考,并且還極具關懷地有意識地給學生們安排補課,而且還是免費的。
他也滿懷壯志,立志能夠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
怎奈基礎太過薄弱,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好在他最終也算是對自己有了一個交代,隻是未能考上大學,而是被漏選進了師範校。
令人感到可憐的是,将近二百名的學生之中,隻有十幾個獲得了繼續學習的寶貴機會,而能夠考上本科的更是僅僅隻有區區幾人罷了。
在這兩年的學習生涯裡,他們竟然換了四個地方就讀,簡直就像趕上遊擊戰一樣。
因為他們的家都住在本市,所以自然而然又變成了走讀生。
那些不了解情況的人,還誤以為他們仍然在念高中呢! 教導他們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從外面聘請而來的客座代課老師,特别是負責教授英語這門課程的老師更是頻繁更疊、輪番上陣。
後來經過一番了解,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些英語老師竟然都是從附近的中學臨時聘用過來的。
由于來源不同且缺乏統一的選拔标準,他們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可以說是相差甚遠。
這些代課老師們對于授課似乎并不怎麼上心,往往一下課便轉身離去,仿佛隻是為了完成任務,幫助學生順利畢業而已,絲毫看不出有任何對教育工作重視的成分。
然而,當時的學生們年紀尚小,懵懂無知,無法清晰而準确地洞察所處環境中的是非對錯以及真實情況。
他們反而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