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安西军镇——焉耆

關燈
    河西的事情都處理好了,王成對李嗣業他們的幫忙表示感謝,要不是他們,他又得被刺史大人罵了。

    王成還是很希望李嗣業他們能留在河西的,但是李嗣業從小的願望便是前往安西都護府,成為當今天下武力值最高軍隊中的一員。

     李嗣業等人告别了王成,西出玉門關,然後往焉耆方向而去。

    從沙州前往焉耆的路途遙遠,大緻有兩千裡,中間要經過西州(而今的吐魯番),不過去西州也有1500裡路程,好在大唐為了經略西域,每隔30裡便有一個驿站,大夥兒可以走走停停,也就不覺得有多艱苦。

     大唐在西域一帶采取的是“羁縻”政策。

    所謂的“羁縻”,便是在大唐軍事力量,比如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等軍鎮勢力籠罩之下的地區設立的羁縻州、縣,其長官由部族首領世襲,内部事務自治,并進行象征性的向中央朝廷進貢,但是負有一些責任,如忠于朝廷、不吞并其他羁縻單位和内地州縣,以及按照要求提供軍隊等等,實際上也是中央朝廷将其視為領土的一部分。

     李嗣業一行人走了大半個月,終于到了安西四鎮之一的焉耆,焉耆也是四個軍鎮中最靠東的一個。

     這裡要說下這安西四鎮的由來。

    太宗皇帝貞觀十四年八月滅了高昌國,九月置安西都護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交河故城遺址處),管理西域地區軍政事務;到了貞觀二十二年,大唐進駐龜茲國,便将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國都城,同時在龜茲(庫車)、焉耆(焉耆)、于阗(和田)、疏勒(喀什)四城修築城堡,建置軍鎮,由安西都護兼統,故稱安西四鎮,這也是最早的安西四鎮。

     高宗皇帝調露元年(679年),唐安撫大使裴行儉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後,在碎葉水旁的碎葉鎮(如今的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建立軍鎮,以代替焉耆,成為了安西四鎮之中最西端的一個軍鎮,自此安西四鎮就變成了碎葉、龜茲、于阗、疏勒。

     開元七年,中央朝廷的政策是扶持突騎施對抗大食以及吐蕃,突騎施可汗蘇祿請居于碎葉城,因而安西四鎮節度使湯嘉惠建議以焉耆鎮代替碎葉鎮,故開元七年以後的安西四鎮又回到了原來的四鎮,即龜茲﹑于阗﹑焉耆和疏勒。

     李嗣業一行人的目的地便是這由碎葉鎮變回來的焉耆,因為來曜将軍的上都護府,即焉耆都督府便在此地。

    焉耆坐落在天山南麓的焉耆盆地,焉耆城是一座方形的城鎮,城牆高約三丈、城池的長寬都在兩三裡,周邊挖有護城河。

    它的北邊便是天山,西邊是霍拉山,南邊則是庫魯克山,東邊則是西域最大的淡水湖泊博斯騰湖,其水面東西長百裡,南北寬五十裡。

     焉耆所在的焉耆盆地是當時西域最大的綠洲所在地之一,焉耆也是西域(新疆)第二大的綠洲國家,比它更大的就是往西600裡的龜茲,也就是安西都護府治所所在地。

    焉耆是個以農耕為主的地區,這裡的生活環境,要比西域其他地方好太多了,盛産胭脂,各種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