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热爱学习的朱元璋

關燈
    “怎麼回事?” 朱标眉頭不由得一皺,他和朱元璋都不在宮中,果然出事了。

     事實上,朝廷每天都忙碌得很,特别是作為中樞位置的皇上,隻要你想管,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

     現在朱元璋下令,一切政事并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也就是說,大大小小的事務,千頭萬緒先彙總到他這裡,然後再由他向朱元璋彙報。

     所以,在來栖霞宮之前,朱标忙得就像是一個停不下來的陀螺。

     來栖霞宮的這兩天,雖說朱元璋一再阻撓他回宮,讓他好好休息一下,他心裡多少有些不痛快,但身體也确确實實得到了休息。

     隻不過他還是擔心他倆都不在,朝廷怕是要出事。

     果然就來了。

     能讓劉基親自跑一趟,恐怕不是什麼小事。

     劉基面色凝重的道:“沿海多省發來快報,近日,多地出現了倭寇侵擾事件。

    ” “山東沿海,浙江明、台、溫諸州,福建沿海郡縣多地均遭到了倭寇的搶掠,共二百三十二名百姓被殺,五百多百姓受傷,被掠奪錢财無數,引起了強烈的恐慌,多地停耕廢織,稼稽失時。

    ” 聽罷劉基的彙報,朱标的眉頭皺得更深了。

     果然不是小事。

     “我現在就去找父皇!” 朱标即刻放下手中的書本,站起身來前去找朱元璋。

     “臣跟您一起去。

    ” 臨走前,劉基瞥了一眼朱标放下的書,不由得目光一滞。

     馬哲的基本原理? 這…… 殿下看的都是什麼書啊? 劉基心中暗歎一口氣,便随朱标一起去找朱元璋了…… …… 應天府紫禁城,奉天殿。

     這裡是大明君主接見臣子的地方,也是整個大明的權力中心,大明最有權勢的一小撮人幾乎全部集中在了這裡。

     在他們的前方,是一位身材高大,英武嚴肅,身着龍袍的中年男人。

     正是大明的開國皇帝,洪武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正在看着各地傳來關于倭寇的奏折。

     此時,朱元璋散發出的氣質和在書店看書的老黃簡直是天差地别,那是一股威嚴得讓人下意識臣服的上位者氣質。

     朱元璋靜靜的看着奏折,而滿朝文武井然有序的站在朝堂中。

     整個朝堂,鴉雀無聲。

     所有人都在等待上位的那個男人發話。

     朱元璋已經有好些天沒有回來主持朝會了,但是他一回來,味兒就對了。

     好一會。

     “哼!” 朱元璋冷哼了一聲,将奏折扔在案台上,嘴角微抽道:“又是倭國。

    ” 對于倭國,朱元璋可以說是沒有一點好感。

     在宋朝以前,倭國隻是中原王朝的一個附屬國,曆代新君上位,都會向倭國下達國書,或是賜封,或是命令,倭國也都會以臣子的身份欣然接受賞賜、遵守規定。

     所以在洪武二年,朱元璋給倭國下達了國書,并派去了使臣楊載出使倭國。

     朱元璋向倭國派去使者,其目的有兩個。

     一是讓倭國向大明稱臣。

     二是要求倭國解決倭患問題,在給倭國的國書中,朱元璋态度強硬,寫道:“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如必為寇盜,聯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

    ” 然而…… 出乎朱元璋以及整個大明朝堂意外的是,收到國書的倭國攝政王懷良親王不僅沒有遵照國書的去做,竟然還斬殺了大明的五位使臣,僅留下兩個活口帶信,懷良王在回信中寫道:“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有何懼哉!” 兩國交戰,尚且不斬來使。

     出使的使臣被殺,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消息傳回大明後,朱元璋勃然大怒,但他并沒有像國書中說的那樣,要“直抵其國,縛其王”,而是與諸位大臣商讨之後,選擇了隐忍。

     沒想到僅僅一年過後,倭寇侵擾沿海的問題再一次變本加厲了。

     “說說看吧,怎麼辦?” 朱元璋掃視了一眼群臣。

     朝堂上沉默片刻之後,便有一位中年臣子站了出來。

     “禀皇上,據臣所知,倭寇都是些亡命之徒,散兵遊勇,他們居無定所,常以十幾人或幾十人的小團隊出現,擄掠完了之後又回到海上,極難對付,若朝廷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對付,恐得不償失。

    ” 站出來得這位中年臣子,正是胡惟庸。

     朱元璋看了一眼胡惟庸,問道:“那你說怎麼辦?” 胡惟庸說的他都懂,關鍵還是在于怎麼解決這個讓人頭痛的問題。

     剿寇吧,必然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關鍵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不見得一定會有好的效果,有點大炮打蚊子的味道,不剿寇吧,那些倭寇動不動給你一下子,就像現在這樣,讓你很難受。

     不過胡惟庸明顯是有備而來。

     胡惟庸回道:“臣以為,既然剿寇的代價大,那咱們是不是别想着怎麼去剿寇,而是換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胡惟庸的話,一下子勾起了所有人的興趣,包括朱元璋。

     換一個角度? 怎麼換? 在所有人好奇的目光下,胡惟庸從容的回道:“既然攻不行,那我們是不是能守呢?” “首先,在沿海地區設置海防,打造出一道海防線,防止倭寇上岸,其次,嚴禁百姓出海,沒有朝廷的允許,片闆不得入水。

    ” “如此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