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无力的朱元璋

關燈
    葉巨伯無罪釋放,而且還調回京師任職,升官了? 在場的諸位大臣都是面面相觑。

     他們一開始想着,皇上能夠讓葉巨伯出獄看病,不至于病死在獄中就已經很好了,沒想到朱元璋直接無罪釋放,甚至還升官了。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要知道,葉巨伯犯的可以是挑撥皇家骨肉親情之大罪,這可是皇上最忌諱的。

     皇上這一次如此寬宏大度,可不像他以前的作風啊。

     究竟發生了什麼? 即使在場的都是經年老臣,見得多,經曆也多,但沒有人想得通其中緣由。

     但以劉基和宋濂為首浙東黨,卻是喜上眉梢。

     “皇上英明!” 劉基帶頭高呼,深深一拜。

     傳皇上口谕的曹公公走後,劉基從地上起來,看向李善長,道:“李相,剛剛是誰說禍已從口出,兇多吉少來着?殊不知,皇上比咱們都看得寬,看得遠。

    ” “是啊。

    ” 李善長皮笑肉不笑,朝奉天殿一拱手,道:“皇上英明,咱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言罷。

     李善長便轉身離去,胡惟庸連忙跟上…… …… 栖霞山行宮。

     朱元璋安頓好朱标之後,便回到房間看起書來。

     看的自然是從書店裡剛剛換來的《明史》。

     在書店的時候,他剛剛才看完太祖卷,就已經心緒起伏如驚濤駭浪,再看到恭闵帝卷,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時候,便已經破防了。

     他不知道接下來還有什麼等着他,但這一次,他已經盡可能的做好心理準備了。

     但當翻開這本厚厚的《明史》的時候,他的心還是忍不住一陣狂跳。

     這可是他整個大明的曆史啊。

     摩挲了一會這本《明史》的封面,朱元璋緩緩翻開,開始看了起來。

     其他的先不看。

     他就看大明的每一代帝王的本紀。

     成祖本紀。

     也就是朱棣的傳記。

     朱棣竟然能夠和他一樣廟号稱祖,這是他有點想不到的,但當他看進去之後,他發現他的這個四兒子,确實沒有讓他失望。

     營建北平紫禁城,遷都北平,天子守國門。

     五次親征北方,占領安南,積極經營邊疆,東北建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烏蘇裡江、烏第河、庫頁島等地,扞衛了領土的完整;西北設置哈密衛,西南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對南海地區積極經營,對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等等。

     甚至,他還派鄭和下西洋,将大明的國威宣揚到了許多國家與地區。

     “清沙漠者燕王也,朕無北顧之憂矣。

    ” 朱元璋想起了他對朱棣的評價,老四果然沒有令他失望。

     最後老四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的路上。

     沒能讓兒孫送終,但朱元璋并沒有為老四惋惜,隻覺得悲壯。

     老四雖然不是開國之主,但也絕非守成之君,但他的開拓精神,造就了他具有開國君主的氣質。

     老四稱祖,确實有他值得稱道之處。

     雖然老四的皇位是謀反而得,但他絕對算是一位了不得的君主。

     朱元璋看罷,也算是老懷欣慰。

     雖然說他最看好的朱标英年早逝,他自己選的繼承人朱允炆難堪大任,但是,老四卻接過了他的衣缽,并沒有讓大明衰落下去,反而将大明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朱棣之後是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

     朱高熾是一個胖子,看似平庸,實則大智若愚,雖然在位不到一年,但是他在朱棣在位期間,其實已經開始監國,施行了很多仁政。

     朱高熾之于朱棣,實則有些像朱标之于他自己,父輩銳意進取,後輩仁義守成。

     朱高熾也為之後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

     仁宣之治,指的便是朱棣之後,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開啟的盛世。

     此時的大明,曆經五帝,仍舊欣欣向榮。

     朱元璋看到這裡,心情自然是暢快,但同時也很疑惑,大明究竟是怎麼亡的? 接下來,果然風雲突變。

     當朱元璋看到土木堡之變時,胸口忍不住一陣起伏。

     一口老血差點兒沒忍住噴了出來。

     明英宗朱祁鎮志大才疏,好大喜功,在王振的慫恿下率軍親征,五十萬大軍在北京西北之土木堡地方幾近全軍覆沒,随從出征的英國公張輔、驸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邝堃、戶部尚書王佐、内閣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了銘、王永和等五十多名朝廷重臣戰死,騾馬二十餘萬,并大批量的衣甲器械辎重盡為敵方所得。

     而禦駕親征的明英宗朱祁鎮也被敵方所俘虜,淪為階下囚。

     “呼——” “呼——” 朱元璋喘着粗氣,看得再一次破防了。

     明明大明剛剛經曆了仁宣之治,處在欣欣向榮的局面,可是現在仿佛一夜之間,形勢突然就急轉直下。

     你說你沒有能力,就好好守成就行了,還學人家禦駕親征? “昏聩之君!” 朱元璋破口大罵的同時,也想起了朱辰的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隻要是世襲,就不可能保證代代明君。

     大明到了第六代皇帝,便出現了昏君。

     而一個昏君,足以毀掉一切。

     還有一點是引起朱元璋注意的,那就是到了宣宗朱瞻基的時候,就開始有宦官起勢的苗頭,教宦官識字,幫忙處理政務等,沒想到一代人之後,便開始出現宦官掌權,甚至主導朝局的情況。

     一點不經意的改變,就為後世埋下無窮的禍患。

     現在想想,自己想要用封王戍邊之策,永葆大明邊疆安甯,想法确實是過于理想化。

     穩定住心緒後,朱元璋繼續往後看。

     不出意外的,土木堡之變後,大明便開始走下坡路。

     朱祁鎮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钰登上了皇位,成為了大明第七位皇帝。

     然而,朱祁鎮回來之後,乘朱祁钰病重之機發動“奪門之變”,竟然神奇的再次登上了皇位。

     在經曆了兩位皇帝的混亂之後,好在後面的幾位皇帝都不能算昏庸,逐漸的又将大明拉回了正軌。

     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也便是成化帝,即位之初,順應人心,平反于謙冤獄,又恢複景帝帝号,赢得了朝野支持,保證了政局穩定。

     成化帝在位期間,社會整體仍“幸稱小康”,太平無事。

     随後的明孝宗朱佑樘,大明的第九位皇帝弘治皇帝,更是一位難得的守成明君。

     朱佑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女色,勤于政事,廣開言路。

     即位之初,便清理了明憲宗遺留下來的大量方士術士數千人,啟用人才,明令禁宗室、勳戚侵占民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實現了大明的“弘治中興”。

     大明似乎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可是弘治中興之後,大明的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機智聰穎,多才多藝,但在為政上卻有功有過,沒有能讓大明更進一步,隻是勉強維持大明穩定的局面。

     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

     朱厚熜便是嘉靖帝。

     即位之初,嘉靖帝還是展現了極好的治國才華,施行的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擁護。

     但是,在嘉靖二十一年,嘉靖帝差點被宮女殺死後,迷信道教,祈求長生不老,長期不視朝,由嚴嵩執掌大權。

     二十四年的時間不上朝,幾乎都用在了求仙問道上。

     看到這裡,朱元璋再一次被氣到了。

     自己作為開國皇帝,一天早朝都不敢落下,但是,自己的後世子孫,竟然二十四年不上早朝。

     “荒唐!” “不肖子孫!” 朱元璋再一次忍不住破口大罵。

     如果嘉靖帝現在就在自己眼前,他非得打爛這不肖子孫的屁股不可。

     但,嘉靖帝雖然二十四年沒有上早朝,整個朝局卻仍舊在他的掌控之中,可以說,制衡之術在嘉靖帝的手中達到了巅峰。

     不知道是不是求仙問道真的有用,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活到了兩屆太子薨逝,甚至活到了他的八個兒子就剩下了一個三子朱載坖。

     于是,朱載坖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明的第十二位皇帝,隆慶皇帝。

     大明再次迎來了一位守成之君。

     隆慶皇帝在位期間,将政事委任徐階、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閣臣,興利除弊,又重用譚綸、戚繼光、王崇古等帥才,加強邊防。

    經過一番整頓,國勢有所起色,實現了隆慶開關和俺答封貢兩件大事,為萬曆中興的局面奠定基礎。

     隆慶皇帝因縱情聲色,所以僅僅在位六年。

     在他之後,便是明神宗朱翊鈞,也便是萬曆皇帝,大明的第十三位皇帝。

     事實上,大明到了這個時候已經如同一台生鏽的機器,艱難的運轉着,萬曆皇帝十歲即位, 萬曆皇帝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

     他為大明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看到這裡,朱元璋再一次松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