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邬思道的警示
關燈
小
中
大
邬思道眼神中閃現着莫名的光彩:“若是那人從此消聲匿迹,沒有任何異動,皇上就會誤以為兇手是四爺府裡的死士,已經被自己掃除了;或者認為自己已經看住了那個暗中的黑手,這樣皇上就會将懷疑固定在十四爺身上,十四爺力量不足,又有心争儲,符合暗中之人的處境。
” “那皇上會不會将十四弟拿下?”李言脫口而出的問道。
邬思道微微一笑,緩緩搖了搖頭:“剛剛我們不是探讨過,大局比事實真相要更重要,拿下十四爺對大局沒有好處,反而破壞了平穩的局面,讓八爺黨一家獨大。
老夫以為皇上會給予支持,讓其牽制八爺黨,與八爺保持勢均力敵的局面。
保持朝局穩定,給四爺創造機會。
” “而十爺坐壁上觀,要藏起來,藏得比四爺和皇上還深,藏得讓大家都忘掉你,确保自己的安全,再圖其它。
” “皇上身體健朗,還有時間,十爺不用着急!”邬思道補了一句 李言神色凝重的點了點頭,這局勢越來越複雜了,腦子稍微簡單點,就連形勢都看不清,自己還是差了一手啊!以後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再輕易出手了。
自己不能再将對手放到老八老四他們身上,而是要放到康熙身上。
或康熙也是這麼想的。
李言告别邬思道後,回到了自己的書房裡,靜靜的想了想,自己不能太悲觀了,但是也不能肓目的樂觀。
無論如何,自己要力求百分百的成功,争取康熙的看重,名正言順的得到繼承人位置。
但卻不能将繼位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隻要最後的傳位遺昭上是自己的名字,有老八和老四兩幫勢力相互牽制,再有隆科多的九門提督支持,還有正黃旗五萬兵馬,自己是能确保順利登基的。
實在不行,大不了将原劇中老四做過的事情,再做一遍就是。
隻是,自己還是想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赢得比賽,而不是做弊。
但最重要的并不是過程,能公平竟争赢了最好,若是公平竟争不能赢,自己就是采取暗廂操作的手段,也要赢。
想到這裡,将康熙在熱河時給自己的文章拿了出來,李言在硯台裡倒了一點水,拿起墨輕輕的磨了起來。
等到墨汁成形,從筆架上拿下一支毛筆,蘸滿墨汁,在一邊的一踏白紙上臨幕了起來。
一張紙寫完,拿起來看了看,幾乎一模一樣,相似度在九成以上。
李言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老十四以為隻有他才會這一手,但沒有人會想到,自己若是做起這樣的事,憑借内力加持過的控制力和身體協調性,隻需短短時間,便可以假亂真,再加上自己私人空間的做弊手段,未嘗不能在關鍵的時候,起到奇效! 經過康熙的嚴厲打擊後,各位阿哥和朝中大臣,也都老實了下來。
因為現在康熙回京了,自己也不需要閉門思過,每天都要起早參加早朝,這認李言很是不樂意。
每當朝廷議事的時候,李言都是隻關注不說話,一方面是虛心向康熙和别的臣子學習處理政務的經驗。
” “那皇上會不會将十四弟拿下?”李言脫口而出的問道。
邬思道微微一笑,緩緩搖了搖頭:“剛剛我們不是探讨過,大局比事實真相要更重要,拿下十四爺對大局沒有好處,反而破壞了平穩的局面,讓八爺黨一家獨大。
老夫以為皇上會給予支持,讓其牽制八爺黨,與八爺保持勢均力敵的局面。
保持朝局穩定,給四爺創造機會。
” “而十爺坐壁上觀,要藏起來,藏得比四爺和皇上還深,藏得讓大家都忘掉你,确保自己的安全,再圖其它。
” “皇上身體健朗,還有時間,十爺不用着急!”邬思道補了一句 李言神色凝重的點了點頭,這局勢越來越複雜了,腦子稍微簡單點,就連形勢都看不清,自己還是差了一手啊!以後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再輕易出手了。
自己不能再将對手放到老八老四他們身上,而是要放到康熙身上。
或康熙也是這麼想的。
李言告别邬思道後,回到了自己的書房裡,靜靜的想了想,自己不能太悲觀了,但是也不能肓目的樂觀。
無論如何,自己要力求百分百的成功,争取康熙的看重,名正言順的得到繼承人位置。
但卻不能将繼位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隻要最後的傳位遺昭上是自己的名字,有老八和老四兩幫勢力相互牽制,再有隆科多的九門提督支持,還有正黃旗五萬兵馬,自己是能确保順利登基的。
實在不行,大不了将原劇中老四做過的事情,再做一遍就是。
隻是,自己還是想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赢得比賽,而不是做弊。
但最重要的并不是過程,能公平竟争赢了最好,若是公平竟争不能赢,自己就是采取暗廂操作的手段,也要赢。
想到這裡,将康熙在熱河時給自己的文章拿了出來,李言在硯台裡倒了一點水,拿起墨輕輕的磨了起來。
等到墨汁成形,從筆架上拿下一支毛筆,蘸滿墨汁,在一邊的一踏白紙上臨幕了起來。
一張紙寫完,拿起來看了看,幾乎一模一樣,相似度在九成以上。
李言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老十四以為隻有他才會這一手,但沒有人會想到,自己若是做起這樣的事,憑借内力加持過的控制力和身體協調性,隻需短短時間,便可以假亂真,再加上自己私人空間的做弊手段,未嘗不能在關鍵的時候,起到奇效! 經過康熙的嚴厲打擊後,各位阿哥和朝中大臣,也都老實了下來。
因為現在康熙回京了,自己也不需要閉門思過,每天都要起早參加早朝,這認李言很是不樂意。
每當朝廷議事的時候,李言都是隻關注不說話,一方面是虛心向康熙和别的臣子學習處理政務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