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7章 三个条件(完)
關燈
小
中
大
第1257章三個條件完
他們沒想到,對方的戰略眼光這麼高,把形勢也看得這麼清。
而明知自己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更大的好處,能在江山唾手可得的情況下,主動退卻,唯其如此,更顯其胸襟氣魄。
一念至此,三人都是由衷的生起敬意。
最後,李言臉上浮現出無盡的孤寂和落陌:“本王在草原生活已久,深知遊牧民族的野性,他們不無刻不觊觎中原的錦繡河山,做夢都想着奴役我華夏兒女。
” “若有本王看着,中原百姓還能享些太平歲月。
” “若是本王不在,恐怕邊境一日也不得安甯。
中原人盡自聰明絕頂,卻喜好内半,同室操戈,兄弟傾軋;草原人雖粗莽,卻如那大地上的野草,生生不絕。
” “草原上可以在中原大地肆掠,但中原人卻很難适應草原的生活,更難統治這片土地。
這是先進文明對野蠻文化的不屑,也是封建王朝對荒漠戈壁的無力。
” “本王已經為中原帶來了十年的安定,就再付出十年,若是本王哪天不在了,或者失去了統治權,那你們就要靠自己了。
” 三人心中一震,知道對方說的都是實情。
想到曾經的遼東半島,還有雪域高原,西域之地,都是在右賢王的帶領下打下來的。
當時他們都以為這右賢王是目光短淺、愚蠢之極,為了貪圖錢财竟然把大好的疆域賣了出去。
現在才明白過來,對方哪是不懂,而是刻意為之。
雖然流落草原,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守護着中原。
大唐的百姓可謂是未見其面,卻早就深受其恩。
而房玄齡卻是眼光閃爍,他知道的内情更多,看到的自然比窦誕和李道宗更深。
施羅疊的南下,打擊世族,均分田地,還有這次對方大軍南下,攻下上百座城池,卻都是收拾世族,對百姓秋毫無範。
這是對方知道大唐沉受世族之害,在變像的幫助大唐清除蛀蟲。
想明白了這些,房玄齡忽然有個天大的猜想,或許對方提出這種看似苛刻的條件,其實從根本上也是為了大唐。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危害,房玄齡這樣的智者當然看得出來,矯往過正,也是為了大唐的風氣。
隻有站在時間長河上的人,才能看到,李世民得國不正,後患無窮。
經過罪已诏之後,讓後世君王,乃至天下百姓都看到,哪怕是強如天可汗,如此豐功偉績,依然要面對那段不堪的曆史,依然要為自己曾經做下的罪孽承擔責任。
若是誰想再幹這樣的事情,就先問問自己能不能勝過李世民。
李世民尚且逃避不了,那其他人,就别越雷池半步。
仔細一盤算,對方這次南下,大唐竟然得到這麼多,就連看似很難堪的罪已诏,也對大唐用心良苦,有着難以言喻的好處,很難說不是對方的刻意為之。
一想到這裡,房玄齡再看向李言的時候,心中湧起無限的惋惜。
這右賢王真是雄才大略、明見萬裡。
真是太遺憾了,此人眼光、智慧、德行、胸襟、才能皆不在李世民之下,就是古之帝王,也難有與之比肩的。
若是此人主掌大唐,那大唐将會發展成一個什麼樣的盛世,他都不敢想象。
唐失其人,乃唐之遺憾;中原失此人才,是無數百姓的損失。
“老夫房玄齡,代天下百姓,謝過王爺!” 看透這一切後,房玄齡頓時生出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意,情不自禁的起身,整了整衣冠,雙手舉起,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腰身彎到額頭抵住了膝蓋。
窦誕和李道宗頓時驚駭不已,他們可是知道,以房玄齡的地位和驕傲,若不是讓他發自肺腑的欽佩,斷不會行此如同拜見師長的禮節,這已經是除了君父之外,最重的禮儀了。
兩人想不到那麼多,還以為房玄齡是在敬拜右賢王以這樣的方式,間接為中原戍邊的恩情。
想想對方做出的犧牲和貢獻,确實值得。
于是也起身,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禮,雖然不如房玄齡誠意滿滿,卻也是十分鄭重了。
“不必如此,身為漢人,這本就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 李言擺了擺手:“你們轉告李世民,這三件事情,他做到一件,本王撤離長安;做到兩件,本王退出定襄雲中一線;三件齊備,大軍撤過黃河,決不食言。
” 得到了準信,三人此行也算是有了着落,都舒了口氣。
當然,房玄齡知道,對方默默的為守護中原做出了這麼多,就算不答應,以對方這樣的心志和品性,也不會為禍中原的。
不過,他現
而明知自己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更大的好處,能在江山唾手可得的情況下,主動退卻,唯其如此,更顯其胸襟氣魄。
一念至此,三人都是由衷的生起敬意。
最後,李言臉上浮現出無盡的孤寂和落陌:“本王在草原生活已久,深知遊牧民族的野性,他們不無刻不觊觎中原的錦繡河山,做夢都想着奴役我華夏兒女。
” “若有本王看着,中原百姓還能享些太平歲月。
” “若是本王不在,恐怕邊境一日也不得安甯。
中原人盡自聰明絕頂,卻喜好内半,同室操戈,兄弟傾軋;草原人雖粗莽,卻如那大地上的野草,生生不絕。
” “草原上可以在中原大地肆掠,但中原人卻很難适應草原的生活,更難統治這片土地。
這是先進文明對野蠻文化的不屑,也是封建王朝對荒漠戈壁的無力。
” “本王已經為中原帶來了十年的安定,就再付出十年,若是本王哪天不在了,或者失去了統治權,那你們就要靠自己了。
” 三人心中一震,知道對方說的都是實情。
想到曾經的遼東半島,還有雪域高原,西域之地,都是在右賢王的帶領下打下來的。
當時他們都以為這右賢王是目光短淺、愚蠢之極,為了貪圖錢财竟然把大好的疆域賣了出去。
現在才明白過來,對方哪是不懂,而是刻意為之。
雖然流落草原,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守護着中原。
大唐的百姓可謂是未見其面,卻早就深受其恩。
而房玄齡卻是眼光閃爍,他知道的内情更多,看到的自然比窦誕和李道宗更深。
施羅疊的南下,打擊世族,均分田地,還有這次對方大軍南下,攻下上百座城池,卻都是收拾世族,對百姓秋毫無範。
這是對方知道大唐沉受世族之害,在變像的幫助大唐清除蛀蟲。
想明白了這些,房玄齡忽然有個天大的猜想,或許對方提出這種看似苛刻的條件,其實從根本上也是為了大唐。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危害,房玄齡這樣的智者當然看得出來,矯往過正,也是為了大唐的風氣。
隻有站在時間長河上的人,才能看到,李世民得國不正,後患無窮。
經過罪已诏之後,讓後世君王,乃至天下百姓都看到,哪怕是強如天可汗,如此豐功偉績,依然要面對那段不堪的曆史,依然要為自己曾經做下的罪孽承擔責任。
若是誰想再幹這樣的事情,就先問問自己能不能勝過李世民。
李世民尚且逃避不了,那其他人,就别越雷池半步。
仔細一盤算,對方這次南下,大唐竟然得到這麼多,就連看似很難堪的罪已诏,也對大唐用心良苦,有着難以言喻的好處,很難說不是對方的刻意為之。
一想到這裡,房玄齡再看向李言的時候,心中湧起無限的惋惜。
這右賢王真是雄才大略、明見萬裡。
真是太遺憾了,此人眼光、智慧、德行、胸襟、才能皆不在李世民之下,就是古之帝王,也難有與之比肩的。
若是此人主掌大唐,那大唐将會發展成一個什麼樣的盛世,他都不敢想象。
唐失其人,乃唐之遺憾;中原失此人才,是無數百姓的損失。
“老夫房玄齡,代天下百姓,謝過王爺!” 看透這一切後,房玄齡頓時生出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意,情不自禁的起身,整了整衣冠,雙手舉起,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腰身彎到額頭抵住了膝蓋。
窦誕和李道宗頓時驚駭不已,他們可是知道,以房玄齡的地位和驕傲,若不是讓他發自肺腑的欽佩,斷不會行此如同拜見師長的禮節,這已經是除了君父之外,最重的禮儀了。
兩人想不到那麼多,還以為房玄齡是在敬拜右賢王以這樣的方式,間接為中原戍邊的恩情。
想想對方做出的犧牲和貢獻,确實值得。
于是也起身,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禮,雖然不如房玄齡誠意滿滿,卻也是十分鄭重了。
“不必如此,身為漢人,這本就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 李言擺了擺手:“你們轉告李世民,這三件事情,他做到一件,本王撤離長安;做到兩件,本王退出定襄雲中一線;三件齊備,大軍撤過黃河,決不食言。
” 得到了準信,三人此行也算是有了着落,都舒了口氣。
當然,房玄齡知道,對方默默的為守護中原做出了這麼多,就算不答應,以對方這樣的心志和品性,也不會為禍中原的。
不過,他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