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收服孛贴(三)

關燈
    第750章收服孛貼三 現在得知了這是那位猛人的先祖後,李言更是覺得奇貨可居,不管怎麼樣,先結一個善緣,以後多多少少能起點兒用。

     這心态一變,李言的思維就開始發散起來,頓時想到,就算五六百年之後的事情無法控制,可眼前的孛貼若是用好了,在沒有颉利的後突厥時代,其實也可以發揮出很大的作用。

     在中國悠久的古代史上,出現過許多的少數民族政權,尤其是位于北方高原之上的遊牧民族,先後出現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較大的能威脅到中原的部族。

     未來還會出現回鹘、契丹、黨項、女真、蒙古、鞑靼、瓦刺等草原政權。

     這些遊牧民族政權成為與南邊的中原政權相互交融又相互沖突,一共構築了輝煌燦爛而又充滿曲折的華夏文明。

     其實在突厥的陣營中,阿史那氏雖然還是草原上的統治家族,可因為這些年突厥不斷的和中原王朝沖突,已經隐隐露出些盛極而衰的頹意,到了貞觀時期,颉利連内部都無法做到統一。

     已不如始畢可汗最強盛時控弦上百萬,可以硬扞隋文帝留下的強大隋朝了。

     幾次攻略大唐,最危險的時候,就是趁着玄武門之變,大唐人心不穩的時候,攻到京畿之地,兵臨渭水了。

     之所以沒有攻下長安,并不是颉利心慈手軟目光短淺,也不是李唐實力強大抵抗意志足,而是因為颉利内部掣肘嚴重,使得他無法全力攻唐。

     在武德七年的時候,李淵聽聞颉利南下,竟然想遷都襄陽,可見李唐此時的實力是遠遠比不上突厥的,這是大唐高層的共識。

     武德九年,颉利兵臨長安,若是下定決心與唐軍一戰,最後大唐肯定會戰敗滅亡,不過颉利也會元氣大傷,等到兩敗俱傷的時候,草原就會重新換個主人。

     這才是颉利見好就收,拿到一些好處後就退去的根本原因。

     這三四年來,颉利用鐵血手斷統治草原,雖然明面上突厥趨于一絕,實際上隻是将矛盾暫時隐藏了。

     這裡面有颉利和突利兩汗相争的原因,更多的是回鹘、契丹、鐵勒等部族趁着突厥人幾十年将重心南移之際,讓出了北部大片優良的牧場,他們在北方大漠暗暗積蓄實力,不斷繁衍壯大,從而威脅到阿史那氏的統治根基。

     李言知道,草原太大了,曆史上先有秦始皇修築長城将匈奴擋在塞外,也有吸取了經驗教訓的大漢,将其打敗之後把匈奴内遷,以圖徹底解決草原上的危脅。

     可是都失敗了! 當匈奴人離開草原之際,遙遠的呼倫貝爾奧克裡堆山,一支被驅逐的先秦東胡支脈鮮卑人又悄然從寒冷的東北方悄然崛起,得到了廣袤的草場,他們迅速繁衍壯大。

     最後将群雄争霸,諸部林立的大草原一統,重新确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鮮卑拓跋氏為了長久的統治天下,開始漢化,以适應農耕文化為主的中原王朝模式,這才給了隋唐以重新奪回統治地位的機會,但最終這些民族并沒有被消除,而是一一被強大的漢文化所吞噬。

     大唐的朝堂上實際上是以漢民族為核心,屹立着各個不同的民族臣子們的朝庭。

     上天是公平的,給了農耕民族機會,也給了草原民族機會。

     幾千年的王朝曆史,真正算下來,到底哪個文化占上風的時間更長,還真是不好說。

     曾經的草原霸主匈奴,竟然被手下的鮮卑打得抱頭鼠竄;而威風不可一世的大鮮卑,竟然要對突厥嚴防死守;而當今帶領幾十萬鐵騎動轍南下耀武揚威的突厥,要不了多久,就會在回鹘和契丹腳下顫抖了。

     曆史上沒有多少新鮮事兒,總是固定的套路不斷的在重複。

     隻要有生存資源,哪怕隻有一絲的血脈流傳,生命就會拼命的繁衍發展。

     北方遼闊的草原隻要存在,哪怕把草原上的所有種族全部牽入中原,依然會有北方的人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跑上草原,在那裡紮根。

    就算沒有中原的人,極東和極北極西之地,一樣會有化外人種侵占優良的生存地。

     所以,李言知道,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外患,根本不可能。

    所謂的内遷,不過是把自己民族的土地和生存資願分給戰敗的草原民族一部分,這些人待在内地,不但為自己的内亂增加了無數的隐患,還會讓草原上崛起更加強大的敵人。

     人隻要活着,就永遠要面對生存壓力,一個國家隻要存在,就有威脅存在,就算這片土地發展到一千五百年後的工業強國,沒有了大漠鐵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