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一老一小两个阴比

關燈
    翰林院編修孫嘉淦,在李言繼位沒幾天,年屆不惑的孫嘉淦給新皇帝上書,勸誡三件事: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

    還提出了新朝銅錢裡的鑄錢弊端,李言賞識其敢言直谏,提升他為國子監司業,相當于最高學府的教務長。

     李言想着孫嘉淦年輕有為,和自己同齡,是谏臣也是能臣,更是難得的清官。

     查貪官、平冤獄、整修河道、調和民族矛盾,辦過許多出色的事。

    一生當過兵部、吏部、刑部、工部“四部尚書“,還當過直隸、湖廣兩任總督。

    最後死的時候是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

     如此能臣,等曆練幾年便将他放到都察院任為左都禦史,專管監察 就這樣,滿人多半治軍,漢人多半治國,滿漢制衡,天下就可保持安穩! 改革從古自今都是一件番天覆地的大事,不可兒戲視之,涉及到漢人利益的時候,用滿人壓着,而整頓旗務的時候,再用漢人鎮着; 動地方的時候,就要按撫京城,動京城的時候,一定要地方安甯; 刷新吏治整頓貪腐的時候,也是如此,動文官的時候,就要穩住軍隊,整頓軍隊的時候,就要朝堂一心。

     甚至還要更仔細的劃分步聚,不能急... 一步一步來,一塊做好了,再做下一塊,自己有的是時間,不能像原劇中老四那樣,隻争朝夕,滿人漢人京裡地方官場軍中,一塊兒來,搞得天下沸騰,舉世皆敵! 改革雖難,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大勢,孫子兵法言,善戰者,先勝而後求戰;不善戰者,先戰而後求勝! 簡單來說,就是善于打仗的人,總是在戰端開啟之前,在決定勝負的各項因素上,加以調節,增強自己力量,破壞敵方的力量。

    最後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再通過戰場上的具體形勢,将最後的勝利體現出來。

     而不善于打仗的人,總是像賭徒一樣将勝負押在血肉相博的戰場上,企圖通過直接作戰,僥幸獲得勝利,殊不可取。

     改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并不是從具體頒布各項措施給地方施行的時候,也不是在朝中商議的時候,而是從李言決定改革的那一刻,戰鬥已經開始了。

     李言要做的就在在大多數即得利益者還沒有意識的情況下,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改變朝堂局勢。

     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名義,或者黨争的借口,在衆人還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溫水煮青蛙,一點點兒的将有可能支持改革的朝臣,稍無聲息的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然後打擊消弱,有可能反對改革的即得利益臣子。

     因為以這樣的名義反對的人最少,等到衆臣意識到自己是在為改革鋪路,等到朝堂中提請商議變革的時候,大局已定,改革派早已占據了上風。

     再由表現良好,提前釋放的老四等人提出改革,自己做壁上觀,以中立的名義,縱橫捭阖。

    自己就是那支左右天平的砝碼,隻有在雙方最有可能達到一緻的情況下,操控局勢的力量。

     而不是親自上場平衡另一端,将身家性命交到别人手中的主要力量。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