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环考行记(八)~亚丁湾与索马里非洲大陆之角印记
關燈
小
中
大
在印度洋恢宏廣闊的海面上,“鲲鵬二号”靜靜地停泊在也門穆卡拉的一個港口中。
中國赴印度洋中外科考隊的隊長潛龍和船長李鋼召集了各部門的負責人和一些科考隊員代表,召開了一次重要的工作總結會議。
會議室内氣氛嚴肅而莊重,潛龍首先發言: “各位,我們這次在印度洋的科考任務已經接近中期。
過去一個多月裡,我們共同經曆了無數挑戰和困難,也取得了一些豐碩的成果。
現在,請各部門主管彙報一下前一階段各自的工作情況、收獲和發現。
” 航海部門的負責人首先站了起來,他詳細描述了航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天氣情況,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精準的導航技術确保船舶安全行駛。
他還提到了與海盜的一次近距離接觸,幸好有應急預案才得以脫險。
接着是科研部門的彙報。
一位年輕的海洋生物學家興奮地展示了他們在印度洋深處采集到的一些罕見海洋生物樣本,這些樣本對于研究海洋生态系統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生物學意義。
另一位地質學家則分享了他們在印度洋底一些公海區域所發現的新的礦産資源分布情況,這些将有助于未來的資源開發和利用。
氣象部門也不甘落後,他們利用先進的觀測設備收集了大量寶貴的氣象數據,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他們還特别提到了在印度洋上觀察到的一些極端氣候現象,這些現象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最後輪到醫療部門彙報。
他們詳細介紹了如何在海上進行有效的醫療救治,特别是在面對緊急傷病員時的應對措施。
他們還分享了一些關于如何在惡劣環境下保持隊員身心健康的經驗和方法。
潛龍認真聽取了各部門的彙報後,滿意地點了點頭: “很好,大家都做得非常出色。
這次科考行動不僅讓我們獲得了大量科學數據和樣本,更重要的是,我們展現了團隊合作的力量和精神。
接下來,我們要把這些成果整理好,準備向上級彙報。
同時,也要開始籌備下一階段的科考任務。
…” 潛龍停頓了一下,又繼續說道: “這次在穆卡拉停泊兩天,對科考船進行海上航行一個月的全面正常維護保養與檢查,各部門要安排好人員休息和值班工作。
另外,按照此次環印度洋科考計劃和海科院的工作安排,科考隊準備挑選一些人員參加也門政府協助的進行亞丁灣海底斷層的地質潛海實地勘探和取樣工作。
…” 随後,大家就隊員的選拔和下一步科考工作安排進行了熱烈的商讨,并最終确定下來未來科考工作安排等各種事項。
會議結束後,各部門負責人及隊員代表紛紛表示将繼續努力工作,為接下來的科考任務做好充分的準備。
“鲲鵬二号”巨輪如同一位忠誠的戰士一樣,靜靜地停泊在亞丁灣東北部的這處港口中進行着維護檢修保養,等待着下一次遠航的命令。
亞丁灣位于印度洋西北部,處于阿拉伯半島和非洲索馬裡半島之間,海灣東邊連接着阿拉伯海,西邊經過曼德海峽通往紅海。
亞丁灣北面是阿拉伯半島,南面是非洲之角,往西部漸漸變得狹窄,形成了塔朱拉灣(GulfofTadjoura),東面以瓜達富伊角(CapeGuardafui)的子午線即東經51°16'為界。
亞丁灣沿岸的主要港口城市有亞丁、柏培拉、博薩索等。
亞丁灣的中心經緯度為12°31'14"N(12.°)和47°39'10"E(47.°)。
亞丁灣的最小緯度為10°22’41.2"N(10.,最小經度為42°30'48.5'E(42.5135°);最大緯度為15°13'10.8"N(15.),最大經度為51°17'12"E(51.2867°)。
亞丁灣的海底地形是以希貝海脊(ShebaRidge)為特征的,這是印度洋海脊的餘脈,橫貫海底,有許多大緻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
最大的斷層是阿盧拉-費爾泰海溝(Alula-FartakTrench),深度達到了5360米,是整個海灣的最深處。
希貝海脊灣口的深度達到了3900米,向西造成一條較淺的東西方向海洋溝谷,即塔朱拉灣。
塔朱拉灣位于亞丁灣的西端,具體地理位置經緯度大約在東經43°至44°和北緯11°至12°之間。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塔朱拉灣位于吉布提的東岸,東西長度是80公裡,最寬處56公裡。
灣口寬56千米,長80千米,最深點1082米。
在地質狀況方面,塔朱拉灣的海岸線貧瘠、荒蕪,不宜定居,居民主要是牧民。
灣中有穆沙群島,沿岸人煙稀少。
曆史地質變化:在遠古時代,塔朱拉灣曾經與内陸的阿薩勒湖相連,後來由于地殼運動,阿薩勒湖與塔朱拉灣分離,形成了如今的内陸湖。
這裡生态環境較好,塔朱拉灣以其清澈的海水和繁茂的海洋栖息地而聞名,是多種魚類、鲨魚和海洋哺乳動物的栖息地,成為水下探索和保護工作的主要地點之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塔朱拉灣是一個地質特征顯着、生态環境豐富的海灣,在海洋科考中具有重要的地理和生态價值。
塔朱拉灣是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海灣,灣内的海洋生物種類繁多。
生活在塔朱拉灣内的一些主要海洋生物有以下幾種:1.鲸鲨~塔朱拉灣是鲸鲨的栖息地之一,尤其是在冬季,年幼的鲸鲨會來到這裡進食浮遊生物。
2.多種魚類~塔朱拉灣中生活着多種魚類,包括沙丁魚和鲭魚等。
3.鲨魚~灣内還有多種鲨魚,這些鲨魚在灣内的生态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
4.海洋哺乳動物~除了魚類和鲨魚,塔朱拉灣還有海洋哺乳動物,如海豚等生物。
5.浮遊生物~塔朱拉灣的浮遊生物種類也非常豐富,這些浮遊生物對維持海洋生态系統至關重要。
塔朱拉灣除了上述提到的鲸鲨、多種魚類、鲨魚和海洋哺乳動物外,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海洋生物。
這些生物在灣内的生态系統中也發揮着各自的作用。
塔朱拉灣及其周邊海域分布有一些珊瑚礁生态系統,這些珊瑚礁為多種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來源。
珊瑚礁是生物多樣性非常高的生态系統,支持着豐富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和藻類等生物。
塔朱拉灣還是幾種海龜的栖息地,包括綠海龜和玳瑁等。
這些海龜在灣内繁殖和覓食,對維持海洋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灣内還有多種軟體動物,如貝類、螺類和烏賊等。
這些生物在食物鍊中占據重要位置,同時它們也是許多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
另外,在塔朱拉灣中還生活着多種甲殼類動物,包括蝦、蟹和龍蝦等。
這些生物在灣内的生态系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們是食物鍊中的關鍵環節。
水母和jellyfish也是塔朱拉灣中常見的生物。
它們通過濾食浮遊生物,參與灣内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除了肉眼可見的海洋生物外,在塔朱拉灣還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細菌、古菌和單細胞生物等。
這些微生物在分解有機物、營養鹽循環和氧氣生産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總之,塔朱拉灣是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海灣,灣内的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包括魚類、鲨魚、海洋哺乳動物、珊瑚礁、海龜、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水母和微生物等。
這些生物在灣内的生态系統中各自發揮着重要作用,共同維持着灣内生态平衡和生産力。
塔朱拉灣的清澈海水和相對未受污染的水域為這些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使其成為水下探索和保護工作的主要海洋科學考察與調查的地點。
亞丁灣是一個年輕的海洋盆地,以複雜的構造地質為特征。
由于它位于阿拉伯南部和非洲之角之間,連接着埃塞俄比亞裂谷和紅海與印度洋西北部的卡爾斯堡嶺。
因此亞丁灣的地質形成主要與希貝海脊軸的海底擴張有關。
非洲大陸和阿拉伯半島最初沿着它們現在邊緣的地區在晚始新世或早漸新世(大約3500萬年前)開始分裂。
自那以後,它們沿着與亞丁灣斷層平行的方向相互漂移。
亞丁灣的海底擴張導緻海灣以每年大約15毫米(0.59英寸)的速度變寬。
亞丁灣海底有許多斷層,大緻呈現出東北至西南走向,這些斷層和新噴出的熔岩及高溫水流流動是亞丁灣地質活動的顯着标志。
從地圖上可明顯看到,穆卡拉(Mukalla)是也門東部哈德拉毛省的省會與最大港口,位于亞丁海灣西北沿岸,瀕接阿拉伯海。
穆卡拉的經緯度為東經49.度和北緯14.度之間。
由于亞丁灣是印度洋的一個邊緣海域,是阿拉伯海的一部分,介于阿拉伯半島和非洲索馬裡半島之間。
因此,亞丁灣的海底地形以希貝
中國赴印度洋中外科考隊的隊長潛龍和船長李鋼召集了各部門的負責人和一些科考隊員代表,召開了一次重要的工作總結會議。
會議室内氣氛嚴肅而莊重,潛龍首先發言: “各位,我們這次在印度洋的科考任務已經接近中期。
過去一個多月裡,我們共同經曆了無數挑戰和困難,也取得了一些豐碩的成果。
現在,請各部門主管彙報一下前一階段各自的工作情況、收獲和發現。
” 航海部門的負責人首先站了起來,他詳細描述了航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天氣情況,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精準的導航技術确保船舶安全行駛。
他還提到了與海盜的一次近距離接觸,幸好有應急預案才得以脫險。
接着是科研部門的彙報。
一位年輕的海洋生物學家興奮地展示了他們在印度洋深處采集到的一些罕見海洋生物樣本,這些樣本對于研究海洋生态系統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生物學意義。
另一位地質學家則分享了他們在印度洋底一些公海區域所發現的新的礦産資源分布情況,這些将有助于未來的資源開發和利用。
氣象部門也不甘落後,他們利用先進的觀測設備收集了大量寶貴的氣象數據,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他們還特别提到了在印度洋上觀察到的一些極端氣候現象,這些現象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最後輪到醫療部門彙報。
他們詳細介紹了如何在海上進行有效的醫療救治,特别是在面對緊急傷病員時的應對措施。
他們還分享了一些關于如何在惡劣環境下保持隊員身心健康的經驗和方法。
潛龍認真聽取了各部門的彙報後,滿意地點了點頭: “很好,大家都做得非常出色。
這次科考行動不僅讓我們獲得了大量科學數據和樣本,更重要的是,我們展現了團隊合作的力量和精神。
接下來,我們要把這些成果整理好,準備向上級彙報。
同時,也要開始籌備下一階段的科考任務。
…” 潛龍停頓了一下,又繼續說道: “這次在穆卡拉停泊兩天,對科考船進行海上航行一個月的全面正常維護保養與檢查,各部門要安排好人員休息和值班工作。
另外,按照此次環印度洋科考計劃和海科院的工作安排,科考隊準備挑選一些人員參加也門政府協助的進行亞丁灣海底斷層的地質潛海實地勘探和取樣工作。
…” 随後,大家就隊員的選拔和下一步科考工作安排進行了熱烈的商讨,并最終确定下來未來科考工作安排等各種事項。
會議結束後,各部門負責人及隊員代表紛紛表示将繼續努力工作,為接下來的科考任務做好充分的準備。
“鲲鵬二号”巨輪如同一位忠誠的戰士一樣,靜靜地停泊在亞丁灣東北部的這處港口中進行着維護檢修保養,等待着下一次遠航的命令。
亞丁灣位于印度洋西北部,處于阿拉伯半島和非洲索馬裡半島之間,海灣東邊連接着阿拉伯海,西邊經過曼德海峽通往紅海。
亞丁灣北面是阿拉伯半島,南面是非洲之角,往西部漸漸變得狹窄,形成了塔朱拉灣(GulfofTadjoura),東面以瓜達富伊角(CapeGuardafui)的子午線即東經51°16'為界。
亞丁灣沿岸的主要港口城市有亞丁、柏培拉、博薩索等。
亞丁灣的中心經緯度為12°31'14"N(12.°)和47°39'10"E(47.°)。
亞丁灣的最小緯度為10°22’41.2"N(10.,最小經度為42°30'48.5'E(42.5135°);最大緯度為15°13'10.8"N(15.),最大經度為51°17'12"E(51.2867°)。
亞丁灣的海底地形是以希貝海脊(ShebaRidge)為特征的,這是印度洋海脊的餘脈,橫貫海底,有許多大緻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
最大的斷層是阿盧拉-費爾泰海溝(Alula-FartakTrench),深度達到了5360米,是整個海灣的最深處。
希貝海脊灣口的深度達到了3900米,向西造成一條較淺的東西方向海洋溝谷,即塔朱拉灣。
塔朱拉灣位于亞丁灣的西端,具體地理位置經緯度大約在東經43°至44°和北緯11°至12°之間。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塔朱拉灣位于吉布提的東岸,東西長度是80公裡,最寬處56公裡。
灣口寬56千米,長80千米,最深點1082米。
在地質狀況方面,塔朱拉灣的海岸線貧瘠、荒蕪,不宜定居,居民主要是牧民。
灣中有穆沙群島,沿岸人煙稀少。
曆史地質變化:在遠古時代,塔朱拉灣曾經與内陸的阿薩勒湖相連,後來由于地殼運動,阿薩勒湖與塔朱拉灣分離,形成了如今的内陸湖。
這裡生态環境較好,塔朱拉灣以其清澈的海水和繁茂的海洋栖息地而聞名,是多種魚類、鲨魚和海洋哺乳動物的栖息地,成為水下探索和保護工作的主要地點之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塔朱拉灣是一個地質特征顯着、生态環境豐富的海灣,在海洋科考中具有重要的地理和生态價值。
塔朱拉灣是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海灣,灣内的海洋生物種類繁多。
生活在塔朱拉灣内的一些主要海洋生物有以下幾種:1.鲸鲨~塔朱拉灣是鲸鲨的栖息地之一,尤其是在冬季,年幼的鲸鲨會來到這裡進食浮遊生物。
2.多種魚類~塔朱拉灣中生活着多種魚類,包括沙丁魚和鲭魚等。
3.鲨魚~灣内還有多種鲨魚,這些鲨魚在灣内的生态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
4.海洋哺乳動物~除了魚類和鲨魚,塔朱拉灣還有海洋哺乳動物,如海豚等生物。
5.浮遊生物~塔朱拉灣的浮遊生物種類也非常豐富,這些浮遊生物對維持海洋生态系統至關重要。
塔朱拉灣除了上述提到的鲸鲨、多種魚類、鲨魚和海洋哺乳動物外,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海洋生物。
這些生物在灣内的生态系統中也發揮着各自的作用。
塔朱拉灣及其周邊海域分布有一些珊瑚礁生态系統,這些珊瑚礁為多種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來源。
珊瑚礁是生物多樣性非常高的生态系統,支持着豐富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和藻類等生物。
塔朱拉灣還是幾種海龜的栖息地,包括綠海龜和玳瑁等。
這些海龜在灣内繁殖和覓食,對維持海洋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灣内還有多種軟體動物,如貝類、螺類和烏賊等。
這些生物在食物鍊中占據重要位置,同時它們也是許多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
另外,在塔朱拉灣中還生活着多種甲殼類動物,包括蝦、蟹和龍蝦等。
這些生物在灣内的生态系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們是食物鍊中的關鍵環節。
水母和jellyfish也是塔朱拉灣中常見的生物。
它們通過濾食浮遊生物,參與灣内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除了肉眼可見的海洋生物外,在塔朱拉灣還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細菌、古菌和單細胞生物等。
這些微生物在分解有機物、營養鹽循環和氧氣生産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總之,塔朱拉灣是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海灣,灣内的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包括魚類、鲨魚、海洋哺乳動物、珊瑚礁、海龜、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水母和微生物等。
這些生物在灣内的生态系統中各自發揮着重要作用,共同維持着灣内生态平衡和生産力。
塔朱拉灣的清澈海水和相對未受污染的水域為這些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使其成為水下探索和保護工作的主要海洋科學考察與調查的地點。
亞丁灣是一個年輕的海洋盆地,以複雜的構造地質為特征。
由于它位于阿拉伯南部和非洲之角之間,連接着埃塞俄比亞裂谷和紅海與印度洋西北部的卡爾斯堡嶺。
因此亞丁灣的地質形成主要與希貝海脊軸的海底擴張有關。
非洲大陸和阿拉伯半島最初沿着它們現在邊緣的地區在晚始新世或早漸新世(大約3500萬年前)開始分裂。
自那以後,它們沿着與亞丁灣斷層平行的方向相互漂移。
亞丁灣的海底擴張導緻海灣以每年大約15毫米(0.59英寸)的速度變寬。
亞丁灣海底有許多斷層,大緻呈現出東北至西南走向,這些斷層和新噴出的熔岩及高溫水流流動是亞丁灣地質活動的顯着标志。
從地圖上可明顯看到,穆卡拉(Mukalla)是也門東部哈德拉毛省的省會與最大港口,位于亞丁海灣西北沿岸,瀕接阿拉伯海。
穆卡拉的經緯度為東經49.度和北緯14.度之間。
由于亞丁灣是印度洋的一個邊緣海域,是阿拉伯海的一部分,介于阿拉伯半島和非洲索馬裡半島之間。
因此,亞丁灣的海底地形以希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