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里的航行~~从东兴驶向涠洲岛的航程
關燈
小
中
大
碧空萬裡,風和日麗,陽光映照在東興外圍公海上航行的科考船“鲲鵬”一号巍然高大的船身上,閃爍着聖潔的光芒,幽藍色的海洋波光粼粼微瀾輕漾,深海中,各種型号的“東方龍”系列潛海器漫遊各處,探尋着這片海洋中所蘊藏的無數個神奇奧秘和絢麗多彩的風貌。
船上的科考隊員們在各種海洋科學測量儀器設備前繼續進行着細緻入微的海洋科學多維度空間的數據收集分析和整理貯存工作。
潛龍此時正伫立在高高的了望塔上,仔細地觀看着海面上的一切狀況。
太陽慢慢地靠近了西邊的海面上,遠遠望去,一輪刺眼的金燦燦像大圓盤一樣的太陽,絢亮燦燦地懸浮在天海之間。
整個海洋籠罩在一片吉祥爍紅的氛圍中。
… 金輪絢麗光爍爍,浮雲染彩影豔豔。
船艘往來海茫茫,科學探索路漫漫。
科考船一邊慢速向着涠洲島方向航行,一邊繼續進行着細緻入微的海洋科學考察工作。
潛龍站在了望台上,通過望遠鏡他發現了在公海處的深海中出現了幾條鲸鲨的身影。
能夠在北部灣中部深海區看到這種海洋中的龐然大物實屬不易。
鲸鲨(Rhincodontypus),是一種生活在全球熱帶和溫帶海域的大型魚類,它們主要栖息在北部灣深海區域。
鲸鲨的外貌特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在體型上,鲸鲨是現存最大的魚類,成年個體體長可以生長達到20米以上,體重可以達到20噸。
它們身體呈現紡錘形,非常龐大。
②.體表顔色上:鲸鲨的背部呈深灰色或棕色,腹部火白色。
身體上有許多淡灰色或白色的斑點,以及縱向的條紋,這些特征使它們在海底背景中具有一定的僞裝效果。
③.頭部:鲸鲨的頭部較大,吻部短而鈍。
眼睛位于頭部兩側,較小。
它們擁有一個寬大的口裂,可以達到1.5米,但牙齒較小,數量較少。
④.背鳍:鲸鲨生長有兩個背鳍,第一個背鳍比較大,呈現三角形;第二個背鳍較小,位于尾部。
⑤.尾鳍:鲸鲨的尾鳍寬大,呈現新月形态。
鲸鲨的生活習性表現在以下方面:1.活動範圍:鲸鲨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包括北部灣深海區域。
它們具有遷徙習性,會根據季節和食物分布進行長距離洄遊。
2.食性:鲸鲨為掠食性動物,主要以浮遊生物、小型甲殼類動物、魚類等為食物。
它們通過張開大口,吸入大量海水,然後利用鰓耙過濾食物,最後将水從鰓裂排出。
3.洄遊:鲸鲨的洄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在北部灣,鲸鲨通常在冬季向南遷徙,夏季向北遷徙。
這種洄遊可能與水溫、食物分布等因素有關。
4.繁殖:鲸鲨的繁殖方式為卵胎生,雌性鲸鲨在體内孕育胚胎,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後,産下幼鲨。
鲸鲨的繁殖周期較長,一般為2-3年。
5.社交行為:鲸鲨通常獨居,但在食物豐富的海域,它們也會形成小群體。
鲸鲨對人類較為友好,有時會主動靠近船隻,與人類互動。
6.天敵:成年鲸鲨幾乎沒有天敵,但幼鲨可能會受到大型鲨魚、虎鲸等捕食者的威脅。
鲸鲨是一種神秘而溫順的大型魚類,它們在北部灣深海中的生活習性仍然有許多未知之謎,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太陽漸漸地落在海面上,海水沉沒在一片金黃的世界中,…巨輪沐浴在一片祥和聖潔的光影中,慢速航行在這片不同藍色系列的宏闊海洋中。
落日融金,祥彩萬千,船舶鳴笛,此起彼伏。
遠方的大陸海岸線依稀可見,沉浸在一片七彩斑斓的餘晖霞彩中… …潛龍走下了了望台,來到了飯艙室排隊吃晚飯,值班人員依然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碌着。
遠方,歸航回家的各種小漁船破浪疾飛,駛向家的方向。
海洋科學探索考察隊員們仍然持續壘守在科考船上,以船為家,堅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落日餘晖,霞雲袅袅,航船移彩,萬物絢美。
傍晚七點,天空依然是霞雲袅袅舞千彩,太陽漸漸地隐入到碧海中,藍色的天空與湖藍色的海洋相依相偎,氣勢恢宏。
涠洲島位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海市北部海域,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島,也是廣西最大的海島。
地理位置上,它坐落在北緯21°,東經1090附近,距離北海市大約是24海裡(約44公裡)。
涠洲島隸屬于北海市海城區涠洲鎮,總面積大約是24.74平方公裡。
在地貌特征上,涠洲島是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一座海島,島上的地貌以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為主,形成了獨特的火山岩地貌景觀。
島上的地貌類型豐富,包括火山口、火山錐、海蝕崖、海蝕洞等自然景觀,岩石黑黝,千姿百态奇形怪狀,别有一番風味。
在氣候條件上,涠洲島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全年平均氣溫在22°℃左右,非常适合旅遊和度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涠洲島周圍海域生物種類繁多,包括魚類、貝類、甲殼類、珊瑚、海藻等。
根據曆史上獲得的統計資料,涠洲島海域已經發現并記錄的魚類有将近500種,貝類有100多種,甲殼類有50多種。
涠洲島海域擁有豐富的珊瑚礁資源,珊瑚種類繁多,色彩斑斓。
珊瑚礁生态系統為衆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是涠洲島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涠洲島周圍海域的水産資源豐富,尤其是魚類資源。
這裡盛産石斑魚、紅魚、黃花魚、帶魚等經濟魚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為了保護涠洲島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我國已經在該海域設立了涠洲島珊瑚礁國家級海洋公園,對海洋生态系統進行保護和管理。
涠洲島獨一無二的火山地貌景觀和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促進了生态旅遊的發展,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潛水、垂釣。
島上的旅遊業也在不斷發展,為當地經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涠洲島地理位置優越,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較高的生态價值、經濟價值和旅遊價值。
在保護海洋生态環境的同時,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有助于實現涠洲島的可持續發展。
暮光漸漸地消失在遠方,一抹淺紅籠罩在廣西東興市外圍公海海域内,夜幕低垂,海面平靜如鏡,隻有“鲲鵬”一号巨輪的鳴笛聲劃破甯靜,向着偏西南方向的涠洲島航行。
巨輪上,潛龍站在船頭,目光如炬。
他凝視着遠方。
他是這艘巨輪的靈魂,作為一個環海科學探索考察隊的隊長,他付出的精力也太多了。
… 此時,半輪明亮月從西邊冉冉升起來了,“鲲鵬”一号巨輪上的照明燈明亮燦燦,月光灑在海面上,與船上的照明燈交相輝映,映亮了周圍的海洋,船頭上巨大的航海照明燈超亮的光束照射在海面上形成了一條巨大的光帶,把海面照得如同白晝。
明亮的光帶中,一群群遊魚被吸引而來,它們在光亮的海面上跳躍飛行,仿佛是在為“鲲鵬”一号的航行相互同路伴航。
“鲲鵬”一路前行,夜色闌珊,海面上波瀾不驚,船舶鳴笛聲響徹雲霄,巨輪緩緩地朝着偏東南方向的涠洲島航行。
玉璧半輪浴夜海,躍魚逐光飛浪舞。
涠洲異石多嶒嵘,山島聳屹深藍闊。
涠洲島其實是位于廣西沿海大陸架之上的,3億年以前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2億八千五百萬年之後一直處于陸地狀态。
直到五千萬年以前的第三紀早期,這裡仍然處于幹燥炎熱的大陸氣候環境中。
一直到2500萬年開始,北部灣地區才大規模沉降,形成了淺海陸棚,到300萬年北部灣的北部海水又漸漸退去,一直到90萬年之間,涠洲島又成為了陸地,呈現出風化剝蝕狀态。
氣候仍然是溫暖潮濕間或出現幹旱。
90萬年之後的中更新世早期,涠洲島又一次處于海平面之下,直到23萬後的晚更新世後期,涠洲島才完全上升露出海面,呈現出現在這個樣子。
在250萬年之後到7000年之間涠洲地區發生了至少四期數以百次的基型火山噴發,形成了島上地層主體。
這中間涠洲島多次發生海洋風暴以及地震及引發的海嘯,加上平時海水與海岸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現在涠洲島上獨一無二又豐富多彩的海蝕、海積、海灘地貌。
涠洲島95%以上的地層是火山岩組成,島上有許多火山噴發的遺迹:南灣火山口、橫路山火山口、鳄魚山火山口、斜陽島村火山口及斜陽島婆灣火山口。
在波浪、海流、潮汐的侵蝕下,涠洲島海岸基岩出現海蝕洞、海蝕溝、海蝕龛、海蝕崖、海蝕柱、海蝕台、海蝕窗、海蝕蘑菇等地貌。
涠洲島的島形近似于圓形,東西寬度大約是6公裡,南北長度大約是6.5公裡。
從地質狀況來看,涠洲島是玄武岩台地,地表微微起伏,覆蓋着一層厚厚的紫紅色玄武岩風化物。
全島的地勢是南高北低,南部東、西拱手一帶最高,海拔都是在75米左右
船上的科考隊員們在各種海洋科學測量儀器設備前繼續進行着細緻入微的海洋科學多維度空間的數據收集分析和整理貯存工作。
潛龍此時正伫立在高高的了望塔上,仔細地觀看着海面上的一切狀況。
太陽慢慢地靠近了西邊的海面上,遠遠望去,一輪刺眼的金燦燦像大圓盤一樣的太陽,絢亮燦燦地懸浮在天海之間。
整個海洋籠罩在一片吉祥爍紅的氛圍中。
… 金輪絢麗光爍爍,浮雲染彩影豔豔。
船艘往來海茫茫,科學探索路漫漫。
科考船一邊慢速向着涠洲島方向航行,一邊繼續進行着細緻入微的海洋科學考察工作。
潛龍站在了望台上,通過望遠鏡他發現了在公海處的深海中出現了幾條鲸鲨的身影。
能夠在北部灣中部深海區看到這種海洋中的龐然大物實屬不易。
鲸鲨(Rhincodontypus),是一種生活在全球熱帶和溫帶海域的大型魚類,它們主要栖息在北部灣深海區域。
鲸鲨的外貌特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在體型上,鲸鲨是現存最大的魚類,成年個體體長可以生長達到20米以上,體重可以達到20噸。
它們身體呈現紡錘形,非常龐大。
②.體表顔色上:鲸鲨的背部呈深灰色或棕色,腹部火白色。
身體上有許多淡灰色或白色的斑點,以及縱向的條紋,這些特征使它們在海底背景中具有一定的僞裝效果。
③.頭部:鲸鲨的頭部較大,吻部短而鈍。
眼睛位于頭部兩側,較小。
它們擁有一個寬大的口裂,可以達到1.5米,但牙齒較小,數量較少。
④.背鳍:鲸鲨生長有兩個背鳍,第一個背鳍比較大,呈現三角形;第二個背鳍較小,位于尾部。
⑤.尾鳍:鲸鲨的尾鳍寬大,呈現新月形态。
鲸鲨的生活習性表現在以下方面:1.活動範圍:鲸鲨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包括北部灣深海區域。
它們具有遷徙習性,會根據季節和食物分布進行長距離洄遊。
2.食性:鲸鲨為掠食性動物,主要以浮遊生物、小型甲殼類動物、魚類等為食物。
它們通過張開大口,吸入大量海水,然後利用鰓耙過濾食物,最後将水從鰓裂排出。
3.洄遊:鲸鲨的洄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在北部灣,鲸鲨通常在冬季向南遷徙,夏季向北遷徙。
這種洄遊可能與水溫、食物分布等因素有關。
4.繁殖:鲸鲨的繁殖方式為卵胎生,雌性鲸鲨在體内孕育胚胎,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後,産下幼鲨。
鲸鲨的繁殖周期較長,一般為2-3年。
5.社交行為:鲸鲨通常獨居,但在食物豐富的海域,它們也會形成小群體。
鲸鲨對人類較為友好,有時會主動靠近船隻,與人類互動。
6.天敵:成年鲸鲨幾乎沒有天敵,但幼鲨可能會受到大型鲨魚、虎鲸等捕食者的威脅。
鲸鲨是一種神秘而溫順的大型魚類,它們在北部灣深海中的生活習性仍然有許多未知之謎,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太陽漸漸地落在海面上,海水沉沒在一片金黃的世界中,…巨輪沐浴在一片祥和聖潔的光影中,慢速航行在這片不同藍色系列的宏闊海洋中。
落日融金,祥彩萬千,船舶鳴笛,此起彼伏。
遠方的大陸海岸線依稀可見,沉浸在一片七彩斑斓的餘晖霞彩中… …潛龍走下了了望台,來到了飯艙室排隊吃晚飯,值班人員依然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碌着。
遠方,歸航回家的各種小漁船破浪疾飛,駛向家的方向。
海洋科學探索考察隊員們仍然持續壘守在科考船上,以船為家,堅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落日餘晖,霞雲袅袅,航船移彩,萬物絢美。
傍晚七點,天空依然是霞雲袅袅舞千彩,太陽漸漸地隐入到碧海中,藍色的天空與湖藍色的海洋相依相偎,氣勢恢宏。
涠洲島位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海市北部海域,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島,也是廣西最大的海島。
地理位置上,它坐落在北緯21°,東經1090附近,距離北海市大約是24海裡(約44公裡)。
涠洲島隸屬于北海市海城區涠洲鎮,總面積大約是24.74平方公裡。
在地貌特征上,涠洲島是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一座海島,島上的地貌以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為主,形成了獨特的火山岩地貌景觀。
島上的地貌類型豐富,包括火山口、火山錐、海蝕崖、海蝕洞等自然景觀,岩石黑黝,千姿百态奇形怪狀,别有一番風味。
在氣候條件上,涠洲島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全年平均氣溫在22°℃左右,非常适合旅遊和度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涠洲島周圍海域生物種類繁多,包括魚類、貝類、甲殼類、珊瑚、海藻等。
根據曆史上獲得的統計資料,涠洲島海域已經發現并記錄的魚類有将近500種,貝類有100多種,甲殼類有50多種。
涠洲島海域擁有豐富的珊瑚礁資源,珊瑚種類繁多,色彩斑斓。
珊瑚礁生态系統為衆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是涠洲島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涠洲島周圍海域的水産資源豐富,尤其是魚類資源。
這裡盛産石斑魚、紅魚、黃花魚、帶魚等經濟魚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為了保護涠洲島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我國已經在該海域設立了涠洲島珊瑚礁國家級海洋公園,對海洋生态系統進行保護和管理。
涠洲島獨一無二的火山地貌景觀和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促進了生态旅遊的發展,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潛水、垂釣。
島上的旅遊業也在不斷發展,為當地經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涠洲島地理位置優越,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較高的生态價值、經濟價值和旅遊價值。
在保護海洋生态環境的同時,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有助于實現涠洲島的可持續發展。
暮光漸漸地消失在遠方,一抹淺紅籠罩在廣西東興市外圍公海海域内,夜幕低垂,海面平靜如鏡,隻有“鲲鵬”一号巨輪的鳴笛聲劃破甯靜,向着偏西南方向的涠洲島航行。
巨輪上,潛龍站在船頭,目光如炬。
他凝視着遠方。
他是這艘巨輪的靈魂,作為一個環海科學探索考察隊的隊長,他付出的精力也太多了。
… 此時,半輪明亮月從西邊冉冉升起來了,“鲲鵬”一号巨輪上的照明燈明亮燦燦,月光灑在海面上,與船上的照明燈交相輝映,映亮了周圍的海洋,船頭上巨大的航海照明燈超亮的光束照射在海面上形成了一條巨大的光帶,把海面照得如同白晝。
明亮的光帶中,一群群遊魚被吸引而來,它們在光亮的海面上跳躍飛行,仿佛是在為“鲲鵬”一号的航行相互同路伴航。
“鲲鵬”一路前行,夜色闌珊,海面上波瀾不驚,船舶鳴笛聲響徹雲霄,巨輪緩緩地朝着偏東南方向的涠洲島航行。
玉璧半輪浴夜海,躍魚逐光飛浪舞。
涠洲異石多嶒嵘,山島聳屹深藍闊。
涠洲島其實是位于廣西沿海大陸架之上的,3億年以前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2億八千五百萬年之後一直處于陸地狀态。
直到五千萬年以前的第三紀早期,這裡仍然處于幹燥炎熱的大陸氣候環境中。
一直到2500萬年開始,北部灣地區才大規模沉降,形成了淺海陸棚,到300萬年北部灣的北部海水又漸漸退去,一直到90萬年之間,涠洲島又成為了陸地,呈現出風化剝蝕狀态。
氣候仍然是溫暖潮濕間或出現幹旱。
90萬年之後的中更新世早期,涠洲島又一次處于海平面之下,直到23萬後的晚更新世後期,涠洲島才完全上升露出海面,呈現出現在這個樣子。
在250萬年之後到7000年之間涠洲地區發生了至少四期數以百次的基型火山噴發,形成了島上地層主體。
這中間涠洲島多次發生海洋風暴以及地震及引發的海嘯,加上平時海水與海岸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現在涠洲島上獨一無二又豐富多彩的海蝕、海積、海灘地貌。
涠洲島95%以上的地層是火山岩組成,島上有許多火山噴發的遺迹:南灣火山口、橫路山火山口、鳄魚山火山口、斜陽島村火山口及斜陽島婆灣火山口。
在波浪、海流、潮汐的侵蝕下,涠洲島海岸基岩出現海蝕洞、海蝕溝、海蝕龛、海蝕崖、海蝕柱、海蝕台、海蝕窗、海蝕蘑菇等地貌。
涠洲島的島形近似于圓形,東西寬度大約是6公裡,南北長度大約是6.5公裡。
從地質狀況來看,涠洲島是玄武岩台地,地表微微起伏,覆蓋着一層厚厚的紫紅色玄武岩風化物。
全島的地勢是南高北低,南部東、西拱手一帶最高,海拔都是在75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