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东海岸侧夜行太平洋南下
關燈
小
中
大
浩瀚無垠太平洋,暮色茫茫夜航船。
星月閃爍波潋滟,蛟龍出海戲深浪。
燈光通明的“鲲鵬”一号大型綜合海洋科學考察船巍然屹立在浩瀚無垠的太平洋海區裡,沿着寶島台灣省自北向南朝着南海方向開始啟航了。
潛龍站在高高的了望塔上,眺望着美麗動人的台灣省海岸線上那一片光彩照人絢麗多彩如夢似幻七彩缤紛的城市夜景,果真是一派~~倒影世界入海為畫,山海旎旎風光無限。
美麗富饒的台灣省除了台灣本島外,在其周圍海域的東北方向還分散着許多小島,由東北向西南方向順序依次為赤尾嶼、黃尾嶼、釣魚島、北方三島的彭佳嶼、棉花嶼和花瓶嶼、龜山島、綠島(火山島)、蘭嶼、七星岩後又折向西北方距離台灣本島屏東外海中還有琉球嶼,再向西北方向就是台灣海峽中分散的七美嶼(大嶼)、望安島(八罩島)、澎湖島、漁翁島、吉貝嶼等一衆大小島嶼組成的澎湖列島了。
從高空俯視整個台灣省地區,台灣島和其周圍分散着大大小小的島嶼就像是一頂帶着綠寶石墜子一般美麗動人的綠松石頭飾。
“鲲鵬”一号巨輪上燈光爍爍,船舶上巨大的超亮航海燈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映照着深藍色的太平洋海面上。
巨輪一路由北向南航行,此時此刻台灣省北部三島籠罩在一片朦朦胧胧的夜色之中。
中國台灣省北方三島,是指台灣省北部基隆東北方外海的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其中棉花嶼與中國台灣本島最近距離大約是43公裡,島嶼的最東端,就是中國台灣的極東點;花瓶嶼與台灣本島距離最近,大約是31.72公裡;彭佳嶼是北方三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島嶼,其與中國台灣本島最近距離大約是56.22公裡,是中國台灣省的極北點。
三個島嶼具體情況如下: 彭佳嶼:位于中國台灣北方外海,與中國台灣本島最近距離大約是56.22公裡,面積大約是1.14平方公裡,是台灣的極北點,這是北方三島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島嶼。
棉花嶼:位于基隆東北方外海,與中國台灣本島最近距離大約是43公裡,島嶼的最東端即為中國台灣的極東點。
島周圍地形陡峭,有許多突出于地表的海蝕洞。
棉花嶼的面積隻有0.12平方公裡。
花瓶嶼:位于基隆東北方外海,與中國台灣本島最近距離大約是31.72公裡。
花瓶嶼是由一小島嶼及若幹岩礁所組成,面積為三島中最小,島的面積隻有約0.03平方公裡,最高處的海拔隻有51公尺;島周圍是岩石地形,地形陡峭,登島困難,較少受到人為幹擾,因此是海鳥的繁殖及栖息地。
台灣北方三島的地質地貌表現在以下方面:北方三島位于東海陸棚外緣,自古就是東北亞航線的要沖和重要地标。
在經濟上,北方三島附近海域為黑潮支流與東海水團交會處,海域生産力高,漁産豐富。
這片區域水文的變動主要是受到黑潮支流影響,春夏期間,黑潮經由北棉花峽谷入侵到東海,在中國台灣東北海域陸棚邊緣形成一反時針流場,并産生一個長期湧升流區,形成漁場;冬季期間,黑潮經由基隆、棉花峽谷入侵東北陸棚,在中國台灣北端形成一個強鋒面,入侵的黑潮迫使中國台灣海峽外流水流向東海。
北方三島除了擁有保存較為完整的海島火山地質原貌之外,其火成岩基質也是提供珊瑚、海藻及其他底栖生物附着空間,構成生物多樣性非常高的礁岩生态系;陸域的面積雖然小,但是由于這三個小島孤懸于東海的外緣,是陸域生物遷徒及散播的中繼站,在生态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方三島以及基隆嶼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其對于維系台灣海洋生态的永續和完整性都非常重要。
然而在公元2000年以來,因為受到過度的捕撈和環境變遷的影響,海洋資源面臨匮乏的危機。
因此,後來有關部門上報後,設立成為國家公園級海洋保護區,以保障海洋資源能夠可以永遠持續地利用。
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等北方三島,都位于台灣省東北海域,都是火山噴發産物所堆積的火山島嶼。
這些島嶼和台灣北部陸地之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觀音山火山群、草嶺山以及宜蘭外海的龜山島都屬于中國台灣北部火山岩區,是菲律賓海闆塊向北隐沒到歐亞大陸闆塊邊緣所形成的。
由于北方三島位置接近日本西南諸島,附近海底石油資源豐富,并且扼守着東海大陸架,大陸上的艦船從東南地區港口進入到太平洋,大都需要經過北方三島附近,其中又以花瓶嶼和彭佳嶼的附近海域為最好。
這兩島因為地形突出,是早期出海人的重要航标定點。
此外,北方三島位居寒暖兩流交彙處,是良好的漁業區。
諸多因素,使得北方三島與臨近的基隆嶼一起,成為政治、外交、經濟與戰略位置都很敏感的區域。
這三個島嶼雖然面積不大(三島總面積不到2平方公裡),但其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其成為中國台灣省重點關注的地區之一,是扼守台灣本島北部的重要屏障,戰略要地位置十分重要突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夜色茫茫,星月交相輝映,“鲲鵬”一号巨輪燈光通明,爍亮的航行燈照亮着北方三島附近深藍色的海洋,波光爍爍,三島依稀可見的輪廓漸漸地隐沒在茫茫然的夜幕中。
“鲲鵬”一号巨輪破浪南行,星星閃爍在深藍色的海洋裡,半圓形的皎月懸挂在天空中,映照着科考船在夜海中航行。
船上的海洋科學工作人員依然在各自的崗位上全神貫注地收集着沿途夜晚中海洋深處傳送回來的各種各樣的海洋信息。
夜色茫茫深海浩,波翻滔急風卷浪。
昂然遨遊鲲鵬輪,一路前行奏凱歌。
潛龍站在駕駛艙裡,炯炯有神地注視着巨輪航海燈照亮的前方,然後,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舵室中的數字雲顯示屏上,密切地關注着航海設備上所顯示出來的所有信息。
巨輪再向南航行約十一海裡就要到達台灣有名的火山島龜山島海域了。
龜山島,位于中國台灣省東部海域,宜蘭縣東約12公裡的波濤洶湧的西太平洋上,行政上隸屬宜蘭縣頭城鎮。
島上有兩個圓峰,東邊的小峰好似龜頭,西邊的大峰好似龜尾,所以人們稱之為“龜山島”。
公元2024年4月3日因為台灣島蓮花地震影響,導緻龜山島上龜首部分崩塌。
龜山島為火山島,最高點在中央偏南,海拔401米。
由輝石安山岩和集塊岩構成,有硫鐵礦、石膏礦。
中央“龜體”部分多系斷崖,崖高40-80米不等,形同龜甲,龜山島西端有一石質沙塵向西北伸出,酷似龜尾。
全島周長約9公裡,面積約3平方公裡。
從台灣島的頭城鎮遠望外海的龜山島。
猶如“龜頭”在冒煙,“龜尾”在左右擺動,島邊四周的零岩碎石時浮時沉,有如龜爪在遊動。
因而,許多人在遊記中将它稱之為“吐煙擺尾的龜山島”。
為什麼孤懸在海上的龜山島會出現吐煙擺尾的現象?所謂“龜頭”,實際上是一個火山錐,昔日的噴火口,迄今還有硫确氣孔時常噴發,形成一股煙霧,直到半空才消散,遠遠望去,頭部好像在冒煙;而尾部是由安山岩和卵石所組成的條帶,成為島上漁港的天然防波堤,延伸約1000多米,高3米。
上面的卵石是很不固定的,如海上刮南風,往往就把卵石推向北面,如果刮北風,從北面湧來的巨浪,就把卵石慢慢推向南面,這樣龜尾就很難穩定在一個固定方向上,當地漁民把它稱為會擺動的尾巴,使得龜山島怦然成了一個會吐煙擺尾的活生生的巨龜了。
公元2015年4月,龜山島被評為世界造型最酷的海島之一,作為台灣地區唯一的活火山島,是當地難得的賞鲸去處,而當天氣轉變時,遠眺島上天空就是籠罩着一片蒙蒙雲霧,可以說是“龜山戴帽,大水浩浩”。
在龜山島附近的周邊環境海洋中,即在龜山島西南方分布有一小群岩嶼,離龜島的尾部非常近,外形酷似龜卵,因此被人們稱為龜卵島。
龜卵島四周的海水中,還有一些沒有露出水面的大塊岩石,民間傳說這些都是巨龜所生的蛋。
這些沉在海裡的岩石,成為一個個暗礁,因此漁民們駕船經過這一帶,都十分小心謹慎,避免撞到海中的“龜蛋”而出事故。
龜山島獨一無二地屹立在太平洋中,每當朝陽初升時,站在台灣本島的頭城鎮海岸上遙望龜山島,整個島就好像是巨龜朝日而行。
“龜山朝日”的美麗景色,被列為“蘭陽八景”之一。
龜山島地質上屬于火山島,一噴發距今已久遠至公元前5000年,仍有火山活動,如溫泉及硫氣孔,但屬于休火山,其岩層主要是由安山岩質的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所分别構成。
島上最高點海拔398米,加上3米的兩層觀景台共高401米,稱為“401高地”,僅次于蘭嶼,另外,緊鄰峭壁的龜首山峰高達239米,而龜尾山峰則為141米。
島上有溫泉、冷泉、海蝕洞、硫氣孔等景觀,并有兩個湖泊,分别為較小的龜首湖(潭)和較大的龜尾湖(潭),特殊動植物生态及海洋資源相當豐富
星月閃爍波潋滟,蛟龍出海戲深浪。
燈光通明的“鲲鵬”一号大型綜合海洋科學考察船巍然屹立在浩瀚無垠的太平洋海區裡,沿着寶島台灣省自北向南朝着南海方向開始啟航了。
潛龍站在高高的了望塔上,眺望着美麗動人的台灣省海岸線上那一片光彩照人絢麗多彩如夢似幻七彩缤紛的城市夜景,果真是一派~~倒影世界入海為畫,山海旎旎風光無限。
美麗富饒的台灣省除了台灣本島外,在其周圍海域的東北方向還分散着許多小島,由東北向西南方向順序依次為赤尾嶼、黃尾嶼、釣魚島、北方三島的彭佳嶼、棉花嶼和花瓶嶼、龜山島、綠島(火山島)、蘭嶼、七星岩後又折向西北方距離台灣本島屏東外海中還有琉球嶼,再向西北方向就是台灣海峽中分散的七美嶼(大嶼)、望安島(八罩島)、澎湖島、漁翁島、吉貝嶼等一衆大小島嶼組成的澎湖列島了。
從高空俯視整個台灣省地區,台灣島和其周圍分散着大大小小的島嶼就像是一頂帶着綠寶石墜子一般美麗動人的綠松石頭飾。
“鲲鵬”一号巨輪上燈光爍爍,船舶上巨大的超亮航海燈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映照着深藍色的太平洋海面上。
巨輪一路由北向南航行,此時此刻台灣省北部三島籠罩在一片朦朦胧胧的夜色之中。
中國台灣省北方三島,是指台灣省北部基隆東北方外海的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其中棉花嶼與中國台灣本島最近距離大約是43公裡,島嶼的最東端,就是中國台灣的極東點;花瓶嶼與台灣本島距離最近,大約是31.72公裡;彭佳嶼是北方三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島嶼,其與中國台灣本島最近距離大約是56.22公裡,是中國台灣省的極北點。
三個島嶼具體情況如下: 彭佳嶼:位于中國台灣北方外海,與中國台灣本島最近距離大約是56.22公裡,面積大約是1.14平方公裡,是台灣的極北點,這是北方三島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島嶼。
棉花嶼:位于基隆東北方外海,與中國台灣本島最近距離大約是43公裡,島嶼的最東端即為中國台灣的極東點。
島周圍地形陡峭,有許多突出于地表的海蝕洞。
棉花嶼的面積隻有0.12平方公裡。
花瓶嶼:位于基隆東北方外海,與中國台灣本島最近距離大約是31.72公裡。
花瓶嶼是由一小島嶼及若幹岩礁所組成,面積為三島中最小,島的面積隻有約0.03平方公裡,最高處的海拔隻有51公尺;島周圍是岩石地形,地形陡峭,登島困難,較少受到人為幹擾,因此是海鳥的繁殖及栖息地。
台灣北方三島的地質地貌表現在以下方面:北方三島位于東海陸棚外緣,自古就是東北亞航線的要沖和重要地标。
在經濟上,北方三島附近海域為黑潮支流與東海水團交會處,海域生産力高,漁産豐富。
這片區域水文的變動主要是受到黑潮支流影響,春夏期間,黑潮經由北棉花峽谷入侵到東海,在中國台灣東北海域陸棚邊緣形成一反時針流場,并産生一個長期湧升流區,形成漁場;冬季期間,黑潮經由基隆、棉花峽谷入侵東北陸棚,在中國台灣北端形成一個強鋒面,入侵的黑潮迫使中國台灣海峽外流水流向東海。
北方三島除了擁有保存較為完整的海島火山地質原貌之外,其火成岩基質也是提供珊瑚、海藻及其他底栖生物附着空間,構成生物多樣性非常高的礁岩生态系;陸域的面積雖然小,但是由于這三個小島孤懸于東海的外緣,是陸域生物遷徒及散播的中繼站,在生态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方三島以及基隆嶼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其對于維系台灣海洋生态的永續和完整性都非常重要。
然而在公元2000年以來,因為受到過度的捕撈和環境變遷的影響,海洋資源面臨匮乏的危機。
因此,後來有關部門上報後,設立成為國家公園級海洋保護區,以保障海洋資源能夠可以永遠持續地利用。
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等北方三島,都位于台灣省東北海域,都是火山噴發産物所堆積的火山島嶼。
這些島嶼和台灣北部陸地之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觀音山火山群、草嶺山以及宜蘭外海的龜山島都屬于中國台灣北部火山岩區,是菲律賓海闆塊向北隐沒到歐亞大陸闆塊邊緣所形成的。
由于北方三島位置接近日本西南諸島,附近海底石油資源豐富,并且扼守着東海大陸架,大陸上的艦船從東南地區港口進入到太平洋,大都需要經過北方三島附近,其中又以花瓶嶼和彭佳嶼的附近海域為最好。
這兩島因為地形突出,是早期出海人的重要航标定點。
此外,北方三島位居寒暖兩流交彙處,是良好的漁業區。
諸多因素,使得北方三島與臨近的基隆嶼一起,成為政治、外交、經濟與戰略位置都很敏感的區域。
這三個島嶼雖然面積不大(三島總面積不到2平方公裡),但其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其成為中國台灣省重點關注的地區之一,是扼守台灣本島北部的重要屏障,戰略要地位置十分重要突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夜色茫茫,星月交相輝映,“鲲鵬”一号巨輪燈光通明,爍亮的航行燈照亮着北方三島附近深藍色的海洋,波光爍爍,三島依稀可見的輪廓漸漸地隐沒在茫茫然的夜幕中。
“鲲鵬”一号巨輪破浪南行,星星閃爍在深藍色的海洋裡,半圓形的皎月懸挂在天空中,映照着科考船在夜海中航行。
船上的海洋科學工作人員依然在各自的崗位上全神貫注地收集着沿途夜晚中海洋深處傳送回來的各種各樣的海洋信息。
夜色茫茫深海浩,波翻滔急風卷浪。
昂然遨遊鲲鵬輪,一路前行奏凱歌。
潛龍站在駕駛艙裡,炯炯有神地注視着巨輪航海燈照亮的前方,然後,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舵室中的數字雲顯示屏上,密切地關注着航海設備上所顯示出來的所有信息。
巨輪再向南航行約十一海裡就要到達台灣有名的火山島龜山島海域了。
龜山島,位于中國台灣省東部海域,宜蘭縣東約12公裡的波濤洶湧的西太平洋上,行政上隸屬宜蘭縣頭城鎮。
島上有兩個圓峰,東邊的小峰好似龜頭,西邊的大峰好似龜尾,所以人們稱之為“龜山島”。
公元2024年4月3日因為台灣島蓮花地震影響,導緻龜山島上龜首部分崩塌。
龜山島為火山島,最高點在中央偏南,海拔401米。
由輝石安山岩和集塊岩構成,有硫鐵礦、石膏礦。
中央“龜體”部分多系斷崖,崖高40-80米不等,形同龜甲,龜山島西端有一石質沙塵向西北伸出,酷似龜尾。
全島周長約9公裡,面積約3平方公裡。
從台灣島的頭城鎮遠望外海的龜山島。
猶如“龜頭”在冒煙,“龜尾”在左右擺動,島邊四周的零岩碎石時浮時沉,有如龜爪在遊動。
因而,許多人在遊記中将它稱之為“吐煙擺尾的龜山島”。
為什麼孤懸在海上的龜山島會出現吐煙擺尾的現象?所謂“龜頭”,實際上是一個火山錐,昔日的噴火口,迄今還有硫确氣孔時常噴發,形成一股煙霧,直到半空才消散,遠遠望去,頭部好像在冒煙;而尾部是由安山岩和卵石所組成的條帶,成為島上漁港的天然防波堤,延伸約1000多米,高3米。
上面的卵石是很不固定的,如海上刮南風,往往就把卵石推向北面,如果刮北風,從北面湧來的巨浪,就把卵石慢慢推向南面,這樣龜尾就很難穩定在一個固定方向上,當地漁民把它稱為會擺動的尾巴,使得龜山島怦然成了一個會吐煙擺尾的活生生的巨龜了。
公元2015年4月,龜山島被評為世界造型最酷的海島之一,作為台灣地區唯一的活火山島,是當地難得的賞鲸去處,而當天氣轉變時,遠眺島上天空就是籠罩着一片蒙蒙雲霧,可以說是“龜山戴帽,大水浩浩”。
在龜山島附近的周邊環境海洋中,即在龜山島西南方分布有一小群岩嶼,離龜島的尾部非常近,外形酷似龜卵,因此被人們稱為龜卵島。
龜卵島四周的海水中,還有一些沒有露出水面的大塊岩石,民間傳說這些都是巨龜所生的蛋。
這些沉在海裡的岩石,成為一個個暗礁,因此漁民們駕船經過這一帶,都十分小心謹慎,避免撞到海中的“龜蛋”而出事故。
龜山島獨一無二地屹立在太平洋中,每當朝陽初升時,站在台灣本島的頭城鎮海岸上遙望龜山島,整個島就好像是巨龜朝日而行。
“龜山朝日”的美麗景色,被列為“蘭陽八景”之一。
龜山島地質上屬于火山島,一噴發距今已久遠至公元前5000年,仍有火山活動,如溫泉及硫氣孔,但屬于休火山,其岩層主要是由安山岩質的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所分别構成。
島上最高點海拔398米,加上3米的兩層觀景台共高401米,稱為“401高地”,僅次于蘭嶼,另外,緊鄰峭壁的龜首山峰高達239米,而龜尾山峰則為141米。
島上有溫泉、冷泉、海蝕洞、硫氣孔等景觀,并有兩個湖泊,分别為較小的龜首湖(潭)和較大的龜尾湖(潭),特殊動植物生态及海洋資源相當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