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棍落一棍生【求追读求票】

關燈
    一駕馬車在幾個親随護持下,從城内駛出,掀開了車簾。

     錄尚書事的太傅袁隗,從車内緩步下來。

     錄尚書事,最初是個兼職的官稱。

    可以理解成監督朝中重臣,監國的意思。

     在某些特殊時期,錄尚書事近乎有總覽朝政的權柄,執掌着尚書台。

     之前是何進和袁隗,共錄尚書事,現在隻剩袁隗。

     他在朝中資格最老,地位最尊。

     董卓還是他的故吏。

     袁隗身畔跟着袁術,剛才那句話就是他喊的。

     袁隗下車,掃了眼董卓和丁原,面色一沉:“仲穎,建陽,你二人皆朝中重臣,紛亂之時,不知戮心協力,反而擅自興兵對峙,意欲何為?” 袁隗并不是真的生氣。

     眼前形勢,和他在背後的謀劃推動不無關系。

     兩方外來将領相忌,是一種彼此制約的平衡手段。

     汝南袁氏世代讀周易,而周易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陰陽平衡。

     五行相輔相成,相牽相制,不可或缺。

     袁隗自诩将平衡之道看的透徹,運用無礙。

     所以曹操覺得他是攪屎棍。

     這時候玩特麼的平衡,用屁股想問題? 稍不小心平衡就會被打破,被傾斜的平衡吃掉,渣子都不剩。

     而且曹操還知道,這種平衡傾斜的會很快。

     按曆史線,兩三天内就會有驚變。

     董卓态度極好,肅容道:“太傅教訓的是,是我過于急切了,怕朝中生亂,所以來了就進行布置,想震懾宵小,想不到反而被誤會了。

    ” “幸虧卓事先給太傅送了消息,告知了所有布置。

    不然怕是解釋不清,被人冤枉栽贓。

    ” 丁原也跟着道歉,太傅袁隗才面色稍緩。

     “仲穎,太後知你來洛陽,急诏你入宮觐見,随我來吧。

    ” 董卓答應一聲,快步來到袁隗車駕旁,殷切的扶袁隗上車。

     而後随行跟在車駕外,表示不敢和袁隗同乘,要在車旁伴行,以示尊敬。

     曹操在一邊旁觀,大受震撼。

     董卓這胖子有兵有權,殘忍暴虐,居然能屈能伸,關鍵是特麼的還不要臉,真是勁敵。

     袁隗的車駕本來準備走了,又從車内掀簾看向曹操:“西園軍是你擅自聚集過來的?可曾報備!” 曹操和袁紹并立,順手怼了袁紹一下。

     袁紹無奈背鍋道:“叔父,是我讓孟德聚集的兵馬。

    ” 袁隗看了眼曹操,放下車簾。

     董卓随在車駕邊上,往城内走去。

    離開前,暗自給李儒打了個隐晦的手勢。

     他麾下親軍,也跟在袁隗,董卓的後方,不緊不慢的往城内走去。

     但一部分親軍走到城門處,就不再繼續入城,停在門樓下,有順勢接管城門的心思。

     不是董卓心急,一來就連續異動,惹人警覺。

     而是他和李儒等謀士仔細分析過,且事先就安插眼線,探查過洛陽形勢。

     務求來了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城門,進而控制城内中樞,不給人應對的時間,遲恐生變。

     曆史上也是如此,董卓膽大包天,趁各方混亂,迅速搶占洛陽。

     此時董卓入城,其親軍不動聲色的接近城門。

     曹操看的很清楚,但并未阻止,和袁紹一起回到城内。

     不過曹操走之前,也和丁原碰了下眼色。

     董卓有計劃,想順勢拿下城門,曹操也有應對之策,準備再給董卓一棍。

     京兆尹蓋勳也被袁隗一起叫走了。

     李儒打量左近,見丁原收束兵馬,往城郊駐軍的軍營方向離去,其餘人各行其事,沒人對董卓的親軍靠近城門生出足夠的警覺,嘴角掀起一絲哂笑的弧線。

     他們這次過來,除了明面的安排,暗地裡還有布置,絕不是看見的那麼簡單。

     等着吧,這洛陽很快就會變天… 入城往皇宮去的路上。

     袁隗的聲音從車駕裡傳出,對董卓進行指點:“仲穎,宮中生變,太後遇險,心裡很不安。

    ” 話不用說透,董卓已經懂了。

     此時的何太後,急需抓住一支力量,隻要對她表達足夠的恭敬,忠誠,會得到很多便利。

     董卓輕輕點頭,表示聽從袁隗安排。

     幾人來到宮城,見到何太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