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这个冰箱用得真是不容易啊
關燈
小
中
大
2021.8.26
這幾天都在和兒子鬥争着,關于不願意做家務。
這件事情需要我極大的耐心,所以某一天情緒達到了某個高點,這是來廣州之後最有情緒的一次。
說實話,當我叫兒子做事情時,當聽到他回複給我的話,看到他的行為時,第一感覺是這孩子欠揍,真想結結實實地打他一頓。
(誰養的?誰教的?) 但是,我深深知道,這種狀況其實是我一手造成的。
(我養的,我教的!) 舉個例子,就像是我們學校的高中畢業生,當出去畢業遊學時,當老師告訴他們九點要集合,最後竟然隻有一個孩子守時,其他孩子懶懶散散地來,十一點才集合完畢。
雖然這些孩子的不守時很讓人不滿,但是這些高中孩子們周圍的成人(包括家長們和老師們)才是最需要去警醒的人,你沒有教,孩子怎麼會;你沒有給他們要求,他們怎麼會去做;你沒有以身作則,他們怎麼去學習;你沒有引領他們去遵守守時的規則,他們怎麼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所以高中孩子還是孩子,是需要老師和家長引領的,不是什麼都可以由着性子來,不是因為他們有青春期,我們就任由青春期的行為發生,而不去給他們引領到一個更高的方向。
這是另一個話題了,也許今後有時間可以涉及到。
回到做家務的事情上,我過去是一個極度付出的人,是個會委屈自己成就他人的人,在家庭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于是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得益于此,其實是受害于此。
因為他們的妻子和媽媽都太能幹了,太強了,于是很多事情就沒有讓他們去做,于是成為了習慣。
而沒有人能一味地付出的,所以後來我就會有責備,有抱怨,于是家務活就和抱怨聯系在了一起,于是先生很生氣,“你不願意做就不做呗,老是唠叨”;孩子就表現出“我不想做”的狀态,因為他小的時候,看到和感受到的就是媽媽的家務活做得不開心,現在到了青春期,就也開始嫌媽媽唠叨,“你老說你做了很多很多”。
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但是自己種下的因就要收下果呀,盡管這個過程很讓人抓狂,很讓人發瘋,但是還得做,一步一步來。
我要做的就是接納和鼓勵:是的,兒子,我知道是我過去抱怨的多,給你做得少,所以你不喜歡做家務。
我接受你不喜歡做家務,但是很多時候需要你做,所以呢,你還是需要做的,我邀請你來做。
如果你不想做你可以不做,我不想做我也可以不做的。
咱們一起來面對各種生活中的狀況吧! ------------------------------------------------------------------------------------------------- 具體的事情很快就來了,其實是前天,家裡的新冰箱到了,需要擦洗之後才能通電。
我說,兒子把冰箱擦一下吧,擦完了好通電。
你的奶酪要有地方放啊。
(其實,這裡還用了美食的誘惑,可惜用處不大。
) 兒子說,我現在不想擦。
(好吧,我也不着急,我就等,反正我們一起面對。
) 過了一段時間,我再邀請他做,他說我不想做。
(好吧,繼續等。
) 又過了一段時間,我繼續邀請,“兒子,把冰箱擦一下吧!” 兒子直接回答說,我不想擦。
我說,那不擦沒法使用啊。
兒子說,我就不想擦。
我說,那需要用啊。
兒子說,我也不知道。
然後進屋關門,隻留下我目瞪口呆地待在原地。
其實,那個時候我還沒有着急,心想明天繼續。
但是,事情趕着事情,到了晚上洗碗的時候。
(其實來了新地方之後,兒子确實比原來要做家務做得多了些,以前實在是叫不動他洗碗,這次剛來我們就約定好,誰做飯,另一個人就要洗鍋。
) 他仍然是毛毛糙糙的,着急,并且很粗糙,嫌這個事情要做很麻煩,嫌那個事情要做很讨厭,一邊做一邊抱怨:怎麼洗碗要擦竈台呀,怎麼還要清理水池子呀,就是不洗叫外賣用的塑料盒子(我說洗幹淨留着用,但他就是不洗),還說洗碗怎麼這麼多事情等等。
就這樣聽到那麼多抱怨,我終于給惹毛了,情緒到了一個頂點。
心想,哪這麼多破事兒,我做了幾十年都做了,洗個碗洗個鍋就這點事兒,有啥呀,媽媽也養你十幾年了,沒有我之前做的事情,哪有你的今天,你這個臭小子,光知道吃喝玩樂,什麼都不想做。
那是不行的! 同時,也知道自己過去強迫自己去做,委屈自己去做,而且還剝奪了孩子自己成長的機會,才落下今天這樣的結果。
雖然氣得不行,但是知道自己要接受這個狀況。
同時,我雖然有情緒,但是沒有和他正面沖突,因為過往很多次的體驗告訴我如果情緒直接丢給他,事情一定會更加糟糕(因為我和他爸爸都沒有建立起很恰當的情緒處理模式,所以他也不會)。
于是我就和他保持距離,不再理睬他了,我需要自己消化一下這些情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陷入了不斷的思考中,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但不管怎樣,我還是要讓兒子去負擔起他可以并且也需要負起的責任,他想逃避那可不行。
于是本來已經躺在床上準備就這樣睡覺的我還是爬了起來,叫上兒子聊了兩句。
“兒子,你覺得在這個家裡,媽媽應該對你負起什麼責任呢?” 兒子說,“做好三頓飯,最好每頓能有肉,還有兩天内的菜不要重樣。
” “還有别的嗎?除了做飯。
” 兒子說,“還有管理好廚房”。
(他剛一說,我的潛台詞就來了,明明你自己洗碗的時候連台子都不願意擦,憑啥是媽媽一個人的活兒呢。
) 不知道他是不是感受到了我的潛台詞,(因為之前聽過其他青春期孩子的媽媽分享過,自己心裡想的事情雖然沒有說出來,但青春期的女兒卻能夠感受得到,而且很準确。
)突然他又說“算了,這個不是”。
“還有别的麼?” 兒子說,“沒有了!” 我說,“好,我這邊覺得你需
這件事情需要我極大的耐心,所以某一天情緒達到了某個高點,這是來廣州之後最有情緒的一次。
說實話,當我叫兒子做事情時,當聽到他回複給我的話,看到他的行為時,第一感覺是這孩子欠揍,真想結結實實地打他一頓。
(誰養的?誰教的?) 但是,我深深知道,這種狀況其實是我一手造成的。
(我養的,我教的!) 舉個例子,就像是我們學校的高中畢業生,當出去畢業遊學時,當老師告訴他們九點要集合,最後竟然隻有一個孩子守時,其他孩子懶懶散散地來,十一點才集合完畢。
雖然這些孩子的不守時很讓人不滿,但是這些高中孩子們周圍的成人(包括家長們和老師們)才是最需要去警醒的人,你沒有教,孩子怎麼會;你沒有給他們要求,他們怎麼會去做;你沒有以身作則,他們怎麼去學習;你沒有引領他們去遵守守時的規則,他們怎麼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所以高中孩子還是孩子,是需要老師和家長引領的,不是什麼都可以由着性子來,不是因為他們有青春期,我們就任由青春期的行為發生,而不去給他們引領到一個更高的方向。
這是另一個話題了,也許今後有時間可以涉及到。
回到做家務的事情上,我過去是一個極度付出的人,是個會委屈自己成就他人的人,在家庭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于是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得益于此,其實是受害于此。
因為他們的妻子和媽媽都太能幹了,太強了,于是很多事情就沒有讓他們去做,于是成為了習慣。
而沒有人能一味地付出的,所以後來我就會有責備,有抱怨,于是家務活就和抱怨聯系在了一起,于是先生很生氣,“你不願意做就不做呗,老是唠叨”;孩子就表現出“我不想做”的狀态,因為他小的時候,看到和感受到的就是媽媽的家務活做得不開心,現在到了青春期,就也開始嫌媽媽唠叨,“你老說你做了很多很多”。
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但是自己種下的因就要收下果呀,盡管這個過程很讓人抓狂,很讓人發瘋,但是還得做,一步一步來。
我要做的就是接納和鼓勵:是的,兒子,我知道是我過去抱怨的多,給你做得少,所以你不喜歡做家務。
我接受你不喜歡做家務,但是很多時候需要你做,所以呢,你還是需要做的,我邀請你來做。
如果你不想做你可以不做,我不想做我也可以不做的。
咱們一起來面對各種生活中的狀況吧! ------------------------------------------------------------------------------------------------- 具體的事情很快就來了,其實是前天,家裡的新冰箱到了,需要擦洗之後才能通電。
我說,兒子把冰箱擦一下吧,擦完了好通電。
你的奶酪要有地方放啊。
(其實,這裡還用了美食的誘惑,可惜用處不大。
) 兒子說,我現在不想擦。
(好吧,我也不着急,我就等,反正我們一起面對。
) 過了一段時間,我再邀請他做,他說我不想做。
(好吧,繼續等。
) 又過了一段時間,我繼續邀請,“兒子,把冰箱擦一下吧!” 兒子直接回答說,我不想擦。
我說,那不擦沒法使用啊。
兒子說,我就不想擦。
我說,那需要用啊。
兒子說,我也不知道。
然後進屋關門,隻留下我目瞪口呆地待在原地。
其實,那個時候我還沒有着急,心想明天繼續。
但是,事情趕着事情,到了晚上洗碗的時候。
(其實來了新地方之後,兒子确實比原來要做家務做得多了些,以前實在是叫不動他洗碗,這次剛來我們就約定好,誰做飯,另一個人就要洗鍋。
) 他仍然是毛毛糙糙的,着急,并且很粗糙,嫌這個事情要做很麻煩,嫌那個事情要做很讨厭,一邊做一邊抱怨:怎麼洗碗要擦竈台呀,怎麼還要清理水池子呀,就是不洗叫外賣用的塑料盒子(我說洗幹淨留着用,但他就是不洗),還說洗碗怎麼這麼多事情等等。
就這樣聽到那麼多抱怨,我終于給惹毛了,情緒到了一個頂點。
心想,哪這麼多破事兒,我做了幾十年都做了,洗個碗洗個鍋就這點事兒,有啥呀,媽媽也養你十幾年了,沒有我之前做的事情,哪有你的今天,你這個臭小子,光知道吃喝玩樂,什麼都不想做。
那是不行的! 同時,也知道自己過去強迫自己去做,委屈自己去做,而且還剝奪了孩子自己成長的機會,才落下今天這樣的結果。
雖然氣得不行,但是知道自己要接受這個狀況。
同時,我雖然有情緒,但是沒有和他正面沖突,因為過往很多次的體驗告訴我如果情緒直接丢給他,事情一定會更加糟糕(因為我和他爸爸都沒有建立起很恰當的情緒處理模式,所以他也不會)。
于是我就和他保持距離,不再理睬他了,我需要自己消化一下這些情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陷入了不斷的思考中,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但不管怎樣,我還是要讓兒子去負擔起他可以并且也需要負起的責任,他想逃避那可不行。
于是本來已經躺在床上準備就這樣睡覺的我還是爬了起來,叫上兒子聊了兩句。
“兒子,你覺得在這個家裡,媽媽應該對你負起什麼責任呢?” 兒子說,“做好三頓飯,最好每頓能有肉,還有兩天内的菜不要重樣。
” “還有别的嗎?除了做飯。
” 兒子說,“還有管理好廚房”。
(他剛一說,我的潛台詞就來了,明明你自己洗碗的時候連台子都不願意擦,憑啥是媽媽一個人的活兒呢。
) 不知道他是不是感受到了我的潛台詞,(因為之前聽過其他青春期孩子的媽媽分享過,自己心裡想的事情雖然沒有說出來,但青春期的女兒卻能夠感受得到,而且很準确。
)突然他又說“算了,這個不是”。
“還有别的麼?” 兒子說,“沒有了!” 我說,“好,我這邊覺得你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