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關燈
    ---------------- 那麼針對這些特點,如何去工作呢? 老師們會從課程本身,從與孩子的鍊接上會和孩子們工作。

    我聽到老師們講到這個學期孩子學習的課程,我非常開心地看到這些課程是如何與孩子的兩極性工作的。

    從課程本身,讓孩子們去充分體驗兩極,也讓他們去感受一下兩極之中的中間地帶。

    感受悲劇和喜劇,感受黑和白,感受凹和凸都是兩極,然後兩極之間的碰撞自然就産生了中間的地帶。

     我認為,這就是一種“接納和引導”的方式。

    接納孩子所處的特點,讓他們充分地體驗和感受;引導孩子去看到其他的面向,不是強迫,而是邀請的姿态,去看到一些角度,不說教,不逼迫,還是感受和體驗的方式,讓孩子們去看到,去體會到。

    什麼時候意識到呢?那就不做要求了,也許現在,也許将來某個時刻。

    從孩子的發展特點來看,通常會在将來。

     -------------------------------------------------------------------------------------------------- 家長要怎麼應對呢? 要“體恤”他們,别急着指導他們,以傾聽為主。

     我喜歡老師用的“體恤”一詞,是要站在孩子們的實際處境去着想。

    這一點對成人來說就很難。

    我自己有深深的體會,我也看到孩子爸爸就很難理解孩子所在的處境,這是很正常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要以傾聽為主,這個也非常難,成人總是忍不住要去指導,生怕孩子不知道,将來學不會。

    所以這個時候需要的就是閉嘴。

     如果不閉嘴會怎樣?我記得當時老師說了兩種情況,一種你和孩子意見一緻,孩子本身就在很大情緒中,你和他一緻,産生共鳴,會讓情緒更加升級,不免會對事情産生過度反應;另一種你和孩子意見不一緻,不免會讓你們之間産生對抗。

    這兩種都是不合适的方式。

     所以能閉嘴還是閉嘴吧! 實在想做點什麼,怎麼做呢?家長能做的,就是羅列出孩子不曾看到的面向,是客觀的稱述,盡量中正、周詳,幫助孩子看到事物的全貌,但不做分析,因為分析是在更高的年級才會發生。

     這一點我也有體會。

    我記得有幾次,兒子“當當當”地扔下一些事實來,我告訴他我看到的情況,就是客觀地陳述,沒有評判,隻是描述事實。

    然後兒子說“好吧”,一種無奈的接受的口氣,但是接受了。

    我覺得這個“好吧”就是他看到了事物的另一個角度,于是他接受了。

     (這裡我不免産生一些想法:就是孩子往往比成人更加能夠接受,成人更加難,因為成人的習慣更加根深蒂固。

    而孩子,哪怕前一秒還是非常有情緒地誇張地描述他所看到的東西,但後一秒他也能接受“好吧”。

    這一點,我們确實要向這些年輕人學習。

     人類的發展後浪推前浪,不斷有年輕人出現,就是為了警醒我們這些老人吧!) 所以家長不要去貼标簽,不要去定性,而是更有彈性地處理。

     好吧,總結一下家長能做的: “體恤”孩子所處的成長階段,不指導,多傾聽;不定性,有耐心;可以客觀中正地幫助孩子看到事物的全貌。

     這就是這一年我希望我能做到的。

     喜歡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請大家收藏:()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