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五周
關燈
小
中
大
2022.3.21
新的一周開始了,兒子繼續農場的第二周的實踐。
雖然,我沒有辦法聯系他,也沒有和他對話的機會,但是卻也留下了時間空間給我自己,去思考教育,去思考我和他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同時去發現自己,察覺我自己的變化。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關于語言暴力的,我看了很震驚。
因為我在其中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
我想就這一點好好地回顧和思考一下。
現摘錄一些文章的内容,也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 中國父母教育孩子,有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愛說反話,說違背本心的話--想誇不願誇,總是雞蛋裡挑骨頭,讓你戒驕戒躁,再接再厲;想罵不直接罵,熱諷冷嘲,陰陽怪氣,看似放縱不理,實則打壓訓斥。
比如《小歡喜》裡面裡的台詞: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我為什麼要生你!” “我吃飽了撐的” 我記得,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曾經反思過,我發現我自己很容易說反問句。
不是正面地去問問題,而是總是說反問句。
這次,我來到和父母一起住了幾天,我進一步發現我的爸爸說話的習慣就是不願意誇,比較挑剔,因為他認為不能誇,誇你容易驕傲;還有,就是得告訴你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讓你戒驕戒躁,再接再厲。
看來,我也深得他的真傳。
所以,很多年我都不會誇人,因為我就覺得要指出還可以改正和提高的地方,這樣才不會驕傲。
--------------------------------------------------------------------------------------------- 還有一句,看似輕描淡寫,實則破罐破摔的那句--“喝不下就倒了”。
這是《隐秘的角落》裡,媽媽給孩子喝牛奶,孩子小心翼翼地說“媽,我喝不下了”,可是話剛出口,就碰上了媽媽瘆人的眼神,聽到她說的那句話。
結果孩子立刻吓得端起牛奶,一飲而盡。
硬着頭皮喝下的是牛奶,咬緊牙關咽下的,卻還有對母親的恐懼和厭惡。
很多網友留言,這些場景都很熟悉,自己童年都碰到過。
一個網友說,我爸從來沒有誇過我,隻要開口說話,從來都不是正常的語氣,比如“你以後要是出息了,漢江的水倒着流。
” 文章裡寫着:童年時,我們不理解父母為什麼心裡說着愛,嘴上卻扔着刀。
一字一句,并非本心,卻含沙射影,傷人于無形,刺得孩子遍體鱗傷。
等我們自己成為父母以後,那些從前聽過的話,受過的傷,卻又在不自覺地在對待伴侶,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遍遍地重蹈覆轍。
我曾經也對兒子說過這樣的話,我記得很清楚,是賭氣的話,“吃不了就倒了吧”。
還有他什麼事情沒做,或者什麼東西沒有整理,我說“如果亂放,我就直接扔垃圾桶吧。
” 但是,今天有時候我和他說同樣的話,但确實是他說吃不下,所以還剩半碗,我不再像以前一樣怕浪費自己吃掉了,所以就讓他倒掉。
這時候就是正常的語氣,不是賭氣。
--------------------------------------------------------------------------------------------- 《小敏家》裡面的母親将女兒的哭訴,上綱上線,扭曲成對自己的不滿和責備-- “我在老家給你帶着孩子,我沒有功勞,我也有苦勞吧。
” “現在你全都怨氣我來了,好事沒有我的,壞事都是我做的,我欠,我欠你們所有人的,滿意了吧?” 這句我們許多人跟父母相争時,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反問句“都是我的錯,我欠你們所有人的,滿意了吧?” 關上的不僅是溝通的渠道,更是彼此心靈的大門。
語言不會傷身,但卻是誅心最鋒利的武器。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會影響着孩子跟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
我自己就常常會說,“我總有苦勞吧”,或者把我做的事情說一遍。
而我兒子很清楚地告訴我,“你是很辛苦,但是辛苦也不代表這件事你做得對”。
他總是能清晰地分清楚。
而我就會常常無意識地把情感混在裡面說事,因為我說不過,我自己語塞,于是就自動化反應地把苦勞搬出來了。
好在兒子很清晰,所以他會指出來,雖然被他怼了我很不舒服,但是事後想想他說得是對的。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少年說》裡,一個女孩說“我覺得我
雖然,我沒有辦法聯系他,也沒有和他對話的機會,但是卻也留下了時間空間給我自己,去思考教育,去思考我和他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同時去發現自己,察覺我自己的變化。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關于語言暴力的,我看了很震驚。
因為我在其中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
我想就這一點好好地回顧和思考一下。
現摘錄一些文章的内容,也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 中國父母教育孩子,有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愛說反話,說違背本心的話--想誇不願誇,總是雞蛋裡挑骨頭,讓你戒驕戒躁,再接再厲;想罵不直接罵,熱諷冷嘲,陰陽怪氣,看似放縱不理,實則打壓訓斥。
比如《小歡喜》裡面裡的台詞: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我為什麼要生你!” “我吃飽了撐的” 我記得,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曾經反思過,我發現我自己很容易說反問句。
不是正面地去問問題,而是總是說反問句。
這次,我來到和父母一起住了幾天,我進一步發現我的爸爸說話的習慣就是不願意誇,比較挑剔,因為他認為不能誇,誇你容易驕傲;還有,就是得告訴你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讓你戒驕戒躁,再接再厲。
看來,我也深得他的真傳。
所以,很多年我都不會誇人,因為我就覺得要指出還可以改正和提高的地方,這樣才不會驕傲。
--------------------------------------------------------------------------------------------- 還有一句,看似輕描淡寫,實則破罐破摔的那句--“喝不下就倒了”。
這是《隐秘的角落》裡,媽媽給孩子喝牛奶,孩子小心翼翼地說“媽,我喝不下了”,可是話剛出口,就碰上了媽媽瘆人的眼神,聽到她說的那句話。
結果孩子立刻吓得端起牛奶,一飲而盡。
硬着頭皮喝下的是牛奶,咬緊牙關咽下的,卻還有對母親的恐懼和厭惡。
很多網友留言,這些場景都很熟悉,自己童年都碰到過。
一個網友說,我爸從來沒有誇過我,隻要開口說話,從來都不是正常的語氣,比如“你以後要是出息了,漢江的水倒着流。
” 文章裡寫着:童年時,我們不理解父母為什麼心裡說着愛,嘴上卻扔着刀。
一字一句,并非本心,卻含沙射影,傷人于無形,刺得孩子遍體鱗傷。
等我們自己成為父母以後,那些從前聽過的話,受過的傷,卻又在不自覺地在對待伴侶,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遍遍地重蹈覆轍。
我曾經也對兒子說過這樣的話,我記得很清楚,是賭氣的話,“吃不了就倒了吧”。
還有他什麼事情沒做,或者什麼東西沒有整理,我說“如果亂放,我就直接扔垃圾桶吧。
” 但是,今天有時候我和他說同樣的話,但确實是他說吃不下,所以還剩半碗,我不再像以前一樣怕浪費自己吃掉了,所以就讓他倒掉。
這時候就是正常的語氣,不是賭氣。
--------------------------------------------------------------------------------------------- 《小敏家》裡面的母親将女兒的哭訴,上綱上線,扭曲成對自己的不滿和責備-- “我在老家給你帶着孩子,我沒有功勞,我也有苦勞吧。
” “現在你全都怨氣我來了,好事沒有我的,壞事都是我做的,我欠,我欠你們所有人的,滿意了吧?” 這句我們許多人跟父母相争時,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反問句“都是我的錯,我欠你們所有人的,滿意了吧?” 關上的不僅是溝通的渠道,更是彼此心靈的大門。
語言不會傷身,但卻是誅心最鋒利的武器。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會影響着孩子跟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
我自己就常常會說,“我總有苦勞吧”,或者把我做的事情說一遍。
而我兒子很清楚地告訴我,“你是很辛苦,但是辛苦也不代表這件事你做得對”。
他總是能清晰地分清楚。
而我就會常常無意識地把情感混在裡面說事,因為我說不過,我自己語塞,于是就自動化反應地把苦勞搬出來了。
好在兒子很清晰,所以他會指出來,雖然被他怼了我很不舒服,但是事後想想他說得是對的。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少年說》裡,一個女孩說“我覺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