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四章 五周,国庆,不喜欢洗碗
關燈
小
中
大
2021.10.7
國慶假期即将結束,這些天,我努力每天做菜不重樣,兒子吃得還挺高興的。
我特别學着做了他愛吃的生煎包,買的半成品,我再加工。
雖然不如在店裡吃新鮮的那麼好吃,但是兒子也挺喜歡的,到現在都吃了四回了。
确實食物是很好吃的,可是油比較多,那麼碗和鍋就不好洗,于是要洗碗的時候矛盾就來了。
前幾天,我看到的是兒子洗碗的時候都表示“這麼多呀”“這麼難洗呀”。
而且不是馬上洗碗,而是拖到下頓飯之前才洗。
為此,我也和他表示,希望他吃完飯就洗,不要拖延,但沒有說必須。
今天,照例早上吃完生煎包,好吃。
吃完後又表示不想洗碗,我說不行,現在就要洗。
他倒是洗了,但是洗的時候草草了事。
你可以想象那個樣子麼?把水龍頭随便那麼一開,匆匆忙忙地洗各種東西,把水弄得到處都是,而且鍋蓋沒有洗幹淨。
(我以前常常看到他洗碗的時候是這個樣子,我會感覺到很惱火,但是現在好像也見怪不怪了,或者了解他就是這個樣子的,也沒有生氣。
)我隻是提醒他鍋蓋沒洗幹淨。
看到他洗碗洗鍋的樣子,雖然當時我沒有生氣,但是嘴巴就啰嗦了一些。
我說,要吃好吃的,油就多,洗起來就很麻煩。
我還給他看竈台旁邊的瓷磚上都是油點子,告訴他做出好吃的,就是會弄得到處是比較髒的,我們就要收拾。
兒子倒是重新把鍋蓋洗了一遍,我還有意誇他說“看,現在就比剛才幹淨了。
” 然後,兒子氣呼呼地進入他的房間,把房門“砰”地一下關上了。
我沒有生氣,但是還是決定要和他理論理論,吃東西要洗碗,吃得油多,洗得就麻煩,這是天經地義的,你還能有什麼可辯解的呢。
于是過了一會兒,我敲門,“我可以進來嗎?” “不可以”,兒子斬釘截鐵地說。
“那我就在外面說了!” “你說吧,就一句話,你總是沒完沒了說個不停。
” 我在斟酌,怎樣用一句話說清楚。
插句題外話,如果看到這裡,想想我的處境,是不是非常悲慘呀?要和兒子說句話,還被要求隻能說一句,好難呀,這個當媽的怎麼這麼悲催。
兒子是皇帝麼?我是下人麼?說句話都不能說了,當孩子的都翻了天哪......如果這麼演繹下去,絕對是一個把孩子當小皇帝的溺愛和父母自作自受的片段。
但如果,你一路跟過來,看過我和孩子之間相處的種種,你會理解,這隻是一個臨時狀态,我之所以如此做,是希望能夠和兒子建立一個順暢的溝通渠道;而且我了解他正在情緒之中,正在生氣的狀态之中,所以我是有些小心翼翼。
其實,我确實可以過會兒和他溝通,但是我還是決定要說一句話。
我在想怎麼說,兒子後來問,“你咋不說?” 我說,“我在想,你隻給我一句話,我也不知道怎麼說清楚,正在想呢!” 兒子說,“快說吧,我還要寫作業呢!寫到一半,再聽你說,我就寫不下去了。
” 我說,“那你給我兩句話呗!” 兒子說,“行,快說吧1” 我說,“第一句話:前面吃到美味的生煎包,但是後面洗碗時是埋怨和生氣,這個感覺很不好;第二句話:美味和好吃,是需要付出勞動和代價的。
” 兒子聽到第二句,就在門裡面嘟嘟囔囔的,“就知道你要說這句,我早就知道了。
” 我說,“我還要說一句。
” 兒子說,“你兩句都說完了。
你總是啰裡啰嗦講好多遍相同的話。
” 我說,“講很多遍,是因為你并沒有改變呀,你還是洗碗時總是埋怨。
” 然後我說,“還需要一句,否則我就沒辦法做下一頓飯了。
” 兒子說,“我碗都洗了,你沒有什麼原因不做下一頓飯。
”(以前有過規則,不洗碗到下一頓沒飯吃。
) 我說,“是的,你是洗碗了。
但是還要把事情說清楚,才能做下一頓飯。
” 兒子讓我說後一句。
我說,“下回你吃飯之前,想一想如果等會兒洗碗又要埋怨和生氣的話,就不要吃了。
” 兒子帶着情緒地說,“我怎麼知道我會發火,誰吃飯前知道後面會發火呢?你這個沒有道理。
” 我還想解釋,但他已經聽不進去了,埋怨着說“就知道你會說個沒完,還說就兩句話,又說那麼多,我不想聽。
” 我表示為了要說清楚。
他說,“可我現在一句話也不想聽,你說也沒有用,等我想聽了再說。
” 于是我搶着說了最後一句,“好吧,在我們沒有讨論好這件事情之前,下一頓飯我就先不做了。
” 然後對話就結束了。
我聽到兒子在房間裡說“每次都是那幾句,答應隻說一句的,又說了一大堆。
”我沒有回應他,就當沒聽到。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現在寫這一段的時候,我就在理清我的思路。
我想弄明白孩子的點在哪裡。
吃東西要洗碗,吃得油多,洗得就麻煩,相信孩子也是知道的,也是理解的。
他的點是在于媽媽很啰嗦,把這個道理講了很多遍麼?這個肯定占絕大部分。
還有,他就是不喜歡洗碗,就是洗碗時會埋怨,會指責,但是他比之前有進步的是以前不做,但是現在雖然埋怨着但還是做了。
是在讓媽媽允許他的埋怨麼? 我發現,我這次非要和他理論,是因為我有個期待,就是我想要建立一個新的約定,那就是你吃了好吃的之後,洗碗時請不要埋怨。
這應該是我的需求,因為做好吃的東西是需要用心,費時費力的,孩子吃得高興,當然是我樂意看到的,但是如果吃完之後洗碗,他埋怨加上指責,我是很不舒服的,我下回就不願意再做了。
所以,我覺得我能做的就是,和兒子溝通出來我的需求,告訴他我的感受和
我特别學着做了他愛吃的生煎包,買的半成品,我再加工。
雖然不如在店裡吃新鮮的那麼好吃,但是兒子也挺喜歡的,到現在都吃了四回了。
确實食物是很好吃的,可是油比較多,那麼碗和鍋就不好洗,于是要洗碗的時候矛盾就來了。
前幾天,我看到的是兒子洗碗的時候都表示“這麼多呀”“這麼難洗呀”。
而且不是馬上洗碗,而是拖到下頓飯之前才洗。
為此,我也和他表示,希望他吃完飯就洗,不要拖延,但沒有說必須。
今天,照例早上吃完生煎包,好吃。
吃完後又表示不想洗碗,我說不行,現在就要洗。
他倒是洗了,但是洗的時候草草了事。
你可以想象那個樣子麼?把水龍頭随便那麼一開,匆匆忙忙地洗各種東西,把水弄得到處都是,而且鍋蓋沒有洗幹淨。
(我以前常常看到他洗碗的時候是這個樣子,我會感覺到很惱火,但是現在好像也見怪不怪了,或者了解他就是這個樣子的,也沒有生氣。
)我隻是提醒他鍋蓋沒洗幹淨。
看到他洗碗洗鍋的樣子,雖然當時我沒有生氣,但是嘴巴就啰嗦了一些。
我說,要吃好吃的,油就多,洗起來就很麻煩。
我還給他看竈台旁邊的瓷磚上都是油點子,告訴他做出好吃的,就是會弄得到處是比較髒的,我們就要收拾。
兒子倒是重新把鍋蓋洗了一遍,我還有意誇他說“看,現在就比剛才幹淨了。
” 然後,兒子氣呼呼地進入他的房間,把房門“砰”地一下關上了。
我沒有生氣,但是還是決定要和他理論理論,吃東西要洗碗,吃得油多,洗得就麻煩,這是天經地義的,你還能有什麼可辯解的呢。
于是過了一會兒,我敲門,“我可以進來嗎?” “不可以”,兒子斬釘截鐵地說。
“那我就在外面說了!” “你說吧,就一句話,你總是沒完沒了說個不停。
” 我在斟酌,怎樣用一句話說清楚。
插句題外話,如果看到這裡,想想我的處境,是不是非常悲慘呀?要和兒子說句話,還被要求隻能說一句,好難呀,這個當媽的怎麼這麼悲催。
兒子是皇帝麼?我是下人麼?說句話都不能說了,當孩子的都翻了天哪......如果這麼演繹下去,絕對是一個把孩子當小皇帝的溺愛和父母自作自受的片段。
但如果,你一路跟過來,看過我和孩子之間相處的種種,你會理解,這隻是一個臨時狀态,我之所以如此做,是希望能夠和兒子建立一個順暢的溝通渠道;而且我了解他正在情緒之中,正在生氣的狀态之中,所以我是有些小心翼翼。
其實,我确實可以過會兒和他溝通,但是我還是決定要說一句話。
我在想怎麼說,兒子後來問,“你咋不說?” 我說,“我在想,你隻給我一句話,我也不知道怎麼說清楚,正在想呢!” 兒子說,“快說吧,我還要寫作業呢!寫到一半,再聽你說,我就寫不下去了。
” 我說,“那你給我兩句話呗!” 兒子說,“行,快說吧1” 我說,“第一句話:前面吃到美味的生煎包,但是後面洗碗時是埋怨和生氣,這個感覺很不好;第二句話:美味和好吃,是需要付出勞動和代價的。
” 兒子聽到第二句,就在門裡面嘟嘟囔囔的,“就知道你要說這句,我早就知道了。
” 我說,“我還要說一句。
” 兒子說,“你兩句都說完了。
你總是啰裡啰嗦講好多遍相同的話。
” 我說,“講很多遍,是因為你并沒有改變呀,你還是洗碗時總是埋怨。
” 然後我說,“還需要一句,否則我就沒辦法做下一頓飯了。
” 兒子說,“我碗都洗了,你沒有什麼原因不做下一頓飯。
”(以前有過規則,不洗碗到下一頓沒飯吃。
) 我說,“是的,你是洗碗了。
但是還要把事情說清楚,才能做下一頓飯。
” 兒子讓我說後一句。
我說,“下回你吃飯之前,想一想如果等會兒洗碗又要埋怨和生氣的話,就不要吃了。
” 兒子帶着情緒地說,“我怎麼知道我會發火,誰吃飯前知道後面會發火呢?你這個沒有道理。
” 我還想解釋,但他已經聽不進去了,埋怨着說“就知道你會說個沒完,還說就兩句話,又說那麼多,我不想聽。
” 我表示為了要說清楚。
他說,“可我現在一句話也不想聽,你說也沒有用,等我想聽了再說。
” 于是我搶着說了最後一句,“好吧,在我們沒有讨論好這件事情之前,下一頓飯我就先不做了。
” 然後對話就結束了。
我聽到兒子在房間裡說“每次都是那幾句,答應隻說一句的,又說了一大堆。
”我沒有回應他,就當沒聽到。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現在寫這一段的時候,我就在理清我的思路。
我想弄明白孩子的點在哪裡。
吃東西要洗碗,吃得油多,洗得就麻煩,相信孩子也是知道的,也是理解的。
他的點是在于媽媽很啰嗦,把這個道理講了很多遍麼?這個肯定占絕大部分。
還有,他就是不喜歡洗碗,就是洗碗時會埋怨,會指責,但是他比之前有進步的是以前不做,但是現在雖然埋怨着但還是做了。
是在讓媽媽允許他的埋怨麼? 我發現,我這次非要和他理論,是因為我有個期待,就是我想要建立一個新的約定,那就是你吃了好吃的之後,洗碗時請不要埋怨。
這應該是我的需求,因為做好吃的東西是需要用心,費時費力的,孩子吃得高興,當然是我樂意看到的,但是如果吃完之後洗碗,他埋怨加上指責,我是很不舒服的,我下回就不願意再做了。
所以,我覺得我能做的就是,和兒子溝通出來我的需求,告訴他我的感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