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梳子风波
關燈
小
中
大
---------------------
我後來想了想,想明白了無非就是兩件事情嘛!
一件是,我想用梳子,想梳頭,這是我内心的真正的需要。
而且這個需要特别的簡單,何必扯出那麼多與之無關的事情呢! 多年了,沒有關注自己多年了。
我已習慣向外,向外付出,同時向外索求。
失去自己多年的現在,就回到自己吧,去看看,去察覺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去滿足它。
它需要被滿足,更值得被滿足。
第二件事情,就是對于兒子的房間的整潔度不滿意,已經是很久的事情了,至少有兩年。
我實在是看不下去,為此産生的矛盾也很多。
人和人是如此地不同,有人愛整潔,有人愛随意。
成人尚且如此,孩子也是一樣,何況是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嗯,青春期,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正是你(家長)讓我做什麼,我偏不做什麼的時候。
而我恰恰是對家裡的整潔程度是比爸爸和兒子更多的,這方面的唠叨也是最多的,于是兒子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呗!于是,我現在更加理解兒子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現在,這部分的後果是兒子自己說“你别進我房間”,或者“你進我房間,我就害怕,害怕你看到房間裡又會說。
” 罷了!閉起我的嘴巴吧,對于兒子的房間,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最多提醒一下(但不要太多)。
但全家的公共區域,就是會提醒兒子去做的,去邀請或者要求。
------------------------------------------------------------------------------------------------- 想清楚了,于是我敲兒子的房門。
“幹啥?”兒子用不太友好的口吻回答。
我說我要進去,然後和他說了我的發現,我發現自己的需求很簡單,就是需要一把梳子,但是因為梳子沒有找到,扯出很多事情,是我做的不合适。
然後我還告訴他我小時候的經曆,隻能順從父母,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
所以我長大了後也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是要求孩子要聽話。
如果孩子不順從,我就會找出其他很多事情來。
兒子收到了,因為他開始聽我說,還和我探讨這個問題。
并且他主動在房間裡找梳子,雖然梳子還是沒有找到,但是我知道,我們和解了! ------------------------------------------------------------------------------------------------- 我還有個額外的發現,就是沒有梳子好像沒有像開始那樣使我困擾了。
剛開始,受到兒子的拒絕後,我被迫從兒子房間離開,我走到洗手間的鏡子前,發現自己頭發亂糟糟的,感覺自己的狀态糟透了。
沒有梳子這件小事幾乎就要把自己打敗了,自己也慘兮兮的。
但是,當我和兒子後來的整個交流結束後,因為還是沒有找到梳子,但是沒有梳子也要收拾頭發呀。
于是我又到了同一個鏡子前。
同一個形象(因為沒有改變過),但是看到的狀态是不同的。
我用手捋了一下頭發,嗯,還行,把頭發束在一起,還可以呀!沒有梳子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呀! 由此,我得出一個結論:困擾自己的不是客觀發生的事物,而是自己對這件事物的看法。
境随心轉,看法變了,情境也就變了。
原來再多大,多難,多讓人窒息的事兒就如風輕雲淡般地飛走了! 喜歡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請大家收藏:()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
而且這個需要特别的簡單,何必扯出那麼多與之無關的事情呢! 多年了,沒有關注自己多年了。
我已習慣向外,向外付出,同時向外索求。
失去自己多年的現在,就回到自己吧,去看看,去察覺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去滿足它。
它需要被滿足,更值得被滿足。
第二件事情,就是對于兒子的房間的整潔度不滿意,已經是很久的事情了,至少有兩年。
我實在是看不下去,為此産生的矛盾也很多。
人和人是如此地不同,有人愛整潔,有人愛随意。
成人尚且如此,孩子也是一樣,何況是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嗯,青春期,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正是你(家長)讓我做什麼,我偏不做什麼的時候。
而我恰恰是對家裡的整潔程度是比爸爸和兒子更多的,這方面的唠叨也是最多的,于是兒子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呗!于是,我現在更加理解兒子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現在,這部分的後果是兒子自己說“你别進我房間”,或者“你進我房間,我就害怕,害怕你看到房間裡又會說。
” 罷了!閉起我的嘴巴吧,對于兒子的房間,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最多提醒一下(但不要太多)。
但全家的公共區域,就是會提醒兒子去做的,去邀請或者要求。
------------------------------------------------------------------------------------------------- 想清楚了,于是我敲兒子的房門。
“幹啥?”兒子用不太友好的口吻回答。
我說我要進去,然後和他說了我的發現,我發現自己的需求很簡單,就是需要一把梳子,但是因為梳子沒有找到,扯出很多事情,是我做的不合适。
然後我還告訴他我小時候的經曆,隻能順從父母,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
所以我長大了後也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是要求孩子要聽話。
如果孩子不順從,我就會找出其他很多事情來。
兒子收到了,因為他開始聽我說,還和我探讨這個問題。
并且他主動在房間裡找梳子,雖然梳子還是沒有找到,但是我知道,我們和解了! ------------------------------------------------------------------------------------------------- 我還有個額外的發現,就是沒有梳子好像沒有像開始那樣使我困擾了。
剛開始,受到兒子的拒絕後,我被迫從兒子房間離開,我走到洗手間的鏡子前,發現自己頭發亂糟糟的,感覺自己的狀态糟透了。
沒有梳子這件小事幾乎就要把自己打敗了,自己也慘兮兮的。
但是,當我和兒子後來的整個交流結束後,因為還是沒有找到梳子,但是沒有梳子也要收拾頭發呀。
于是我又到了同一個鏡子前。
同一個形象(因為沒有改變過),但是看到的狀态是不同的。
我用手捋了一下頭發,嗯,還行,把頭發束在一起,還可以呀!沒有梳子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呀! 由此,我得出一個結論:困擾自己的不是客觀發生的事物,而是自己對這件事物的看法。
境随心轉,看法變了,情境也就變了。
原來再多大,多難,多讓人窒息的事兒就如風輕雲淡般地飛走了! 喜歡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請大家收藏:()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