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这是扶持不是生意

關燈
    張四維并不知道洪治帝為何對從未見過的不列颠國那般的提防,似乎在洪治帝的心裡,對于幾個特定的國家和地區,有着近乎厭惡的感官。

     第一個被洪治帝所厭惡的就是倭國,這個張四維還能感同身受,畢竟倭寇之于大明沿海之亂,曆經嘉靖隆慶兩朝,耗費了大明太多的财政投入其中。

     洪治帝對于那些倭國武士的趕盡殺絕,張四維是能夠支持,并堅決執行下去的,現在的倭國,沒有一個人,敢自稱自己是什麼狗屁苗裔之後,敢出來一個,海東海北就得多一具無頭屍體。

     而洪治帝對于安南的厭惡,張四維是一知半解,可能是安南這裡總是鬧騰,剿滅之後,過個幾年就又會起來跳脫。

     故而洪治帝對于安南真臘的政策那就是,‘大換血’政策,實實在在的進行移換,那些不肯離開土地的,就隻能埋在地裡。

     将這些安南土着打散分布,與那些南洋島嶼上的其餘土着一起,被明軍押運前往新南坤城金礦區,進行苦力勞作。

     至于空缺出來的土地,當地的安南土着還未遷移走,兩廣等地的那些大明百姓,就已經從鎮南關進入了安南之地,等到接手這些朝廷分發的新土地了。

     從兩廣遷移過來的這些百姓,全都是家中的二子,或者是三子,還有一些是雲貴之地的山民,因為朝廷的政策要求,取消了土官,這些從山上下來的百姓,沒有田地,朝廷就将他們給安置到了這安南新地上。

     大明這麼大,洪治帝雖然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擁有地,但隻要你能自發來到安南,那麼安南府就一定會給你分發至少十畝以上的田地進行耕種。

     那些江南中原地區的百姓,從報紙等處,得知了朝廷在安南實施的田地政策後,許多家中子弟衆多的人家,都勸谏自己的子弟,自發前往安南,重新落戶分支。

     朝廷現在有這麼好的政策,全靠着這會朝廷才将那安南之地收複,為了徹底的将安南掌握在朝廷手中,才會有這麼大的蛤蟆滿街跳。

     可以說是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在大明百姓眼裡,土地才是傳家的根本,十畝雖然不多,但如今朝廷的稅收他低啊! 十一稅,十畝地一年下來,怎麼的也能有了二三十圓的收入,而且田地一旦落戶,就是百姓的私産,這麼大的誘惑,不去才是真的傻子。

     且按照朝廷的稅賦政策,南北全都是田地一年一稅收,統一按照十一稅繳納,這就讓那些南方地區的田地價格,有了上漲的趨勢。

     南方尤其是兩廣及南洋之地,全都是一年兩熟,朝廷稅務廠施行的一年一稅收,對于百姓們來說,那就是一個‘誘餌’。

     同樣是種地,北方一年一收,而南方一年能收糧兩次,隻用跟北方的農戶一樣上繳一次,那多出來的那一季,就是農戶純賺的。

     這賬農戶們一算,就覺得南方及南洋,不去,那是真的血虧。

     僅僅是通過稅收政策上的‘小手段’,洪治帝就讓那些中原及北方之地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