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正与反
關燈
小
中
大
面對大殿上,态度極其憤慨的大明使者,莫朝衆官員一時無語,都看着前頭的‘謙王’莫敬典,想要看他到底如何的應對。
莫敬典這個時候,就這麼站立在台階之下,看着上頭的蔡錫州,在那對着阮氏一陣訓斥,表情很是冷漠,并沒有要開口的打算。
這讓在場的莫朝官員很是不解,按理來說,阮氏乃是莫朝的‘國母’,當今莫朝‘小皇帝’莫茂洽的生母。
蔡錫州此時明着是在訓斥阮氏,其實暗地裡就是在罵在場的莫朝官員,全都是一群無君無父的畜生! 那些讀聖賢書的莫朝官員,聽着上面蔡錫州義正言辭的訓斥,臉都羞紅了,恨不得此時掩面而出殿。
但有人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一個名叫陳恭廉的官員出列,敷衍的對着上面的蔡錫州一拱手道,“使者好不客氣,當面便是這般的傲氣訓斥我莫國國母,乃是無禮也!” 蔡錫州聽到這語氣聲調怪異的官員出聲,轉身望向了他,“你是何人?” “我乃吏部功曹陳恭廉,使者乃是外臣,如何可這般的對我莫國無禮放肆!” “你安南何時自立為國了,你可是食莫氏俸祿!” “我自然是食莫氏之俸祿!” “初任安南都統使登庸公自請上表我大明,請降為大明安南都統使司之事,你身為安南小吏,難道不知?” “此事乃是陳年舊事,使者何必一直抓着不放,太祖雖自降身份,赴大明降表,乃是時局所緻,如今我莫國國勢漸長,所得之成就,皆乃是我莫朝之衆官吏磨砺自堅,與大明無有半分關系!” “今後黎威視,大明又在何處,豈有相幫,我莫國自然不需大明照拂,乃為國也!” 蔡錫州臉刷一下就紅溫了,這陳恭廉的話,在蔡錫州聽來,簡直就是胡言亂語,完全就是抛開事實不談,認為安南莫氏如今之成就,皆乃是自己努力所得。
可你莫氏幾十年前,若不是莫登庸自縛前往鎮南關投降表,大明打消了南下的計劃,此時别說你莫氏的成就了,莫氏還在不在都兩說呢。
“簡直胡言亂語!” 蔡錫州直接反駁道,“譬如人凍餓即死,爾鄰人相幫,授食取暖,以得苟活之命,此乃是救命之恩也!” “而汝之言語,則如同尋常,乃是尋常一飯一食,完全無有感恩之情,斷絕恩義乃是絕路!” “安南體制,皆同大明,文字禮儀皆習華夏,自古便是大明之土,地上之民,自來就是華夏之族,豈是你口口聲聲言自成一國,便能搪塞過去的!” “自秦漢以降,國朝兩千餘載,安南皆乃是我華夏控固,豈能容你這般的詭辯!” “君此言差矣!” 又有一人,見陳恭廉被駁得無話可說,直接出列道,“我安南乃是越國之後裔,非漢人之苗裔,豈可混為一談!” “無知之言,越并入秦,漢襲秦制,而我大明乃是華夏正統,得國之正,曆來無國可比!” “豈不聞春秋言: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
莫敬典這個時候,就這麼站立在台階之下,看着上頭的蔡錫州,在那對着阮氏一陣訓斥,表情很是冷漠,并沒有要開口的打算。
這讓在場的莫朝官員很是不解,按理來說,阮氏乃是莫朝的‘國母’,當今莫朝‘小皇帝’莫茂洽的生母。
蔡錫州此時明着是在訓斥阮氏,其實暗地裡就是在罵在場的莫朝官員,全都是一群無君無父的畜生! 那些讀聖賢書的莫朝官員,聽着上面蔡錫州義正言辭的訓斥,臉都羞紅了,恨不得此時掩面而出殿。
但有人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一個名叫陳恭廉的官員出列,敷衍的對着上面的蔡錫州一拱手道,“使者好不客氣,當面便是這般的傲氣訓斥我莫國國母,乃是無禮也!” 蔡錫州聽到這語氣聲調怪異的官員出聲,轉身望向了他,“你是何人?” “我乃吏部功曹陳恭廉,使者乃是外臣,如何可這般的對我莫國無禮放肆!” “你安南何時自立為國了,你可是食莫氏俸祿!” “我自然是食莫氏之俸祿!” “初任安南都統使登庸公自請上表我大明,請降為大明安南都統使司之事,你身為安南小吏,難道不知?” “此事乃是陳年舊事,使者何必一直抓着不放,太祖雖自降身份,赴大明降表,乃是時局所緻,如今我莫國國勢漸長,所得之成就,皆乃是我莫朝之衆官吏磨砺自堅,與大明無有半分關系!” “今後黎威視,大明又在何處,豈有相幫,我莫國自然不需大明照拂,乃為國也!” 蔡錫州臉刷一下就紅溫了,這陳恭廉的話,在蔡錫州聽來,簡直就是胡言亂語,完全就是抛開事實不談,認為安南莫氏如今之成就,皆乃是自己努力所得。
可你莫氏幾十年前,若不是莫登庸自縛前往鎮南關投降表,大明打消了南下的計劃,此時别說你莫氏的成就了,莫氏還在不在都兩說呢。
“簡直胡言亂語!” 蔡錫州直接反駁道,“譬如人凍餓即死,爾鄰人相幫,授食取暖,以得苟活之命,此乃是救命之恩也!” “而汝之言語,則如同尋常,乃是尋常一飯一食,完全無有感恩之情,斷絕恩義乃是絕路!” “安南體制,皆同大明,文字禮儀皆習華夏,自古便是大明之土,地上之民,自來就是華夏之族,豈是你口口聲聲言自成一國,便能搪塞過去的!” “自秦漢以降,國朝兩千餘載,安南皆乃是我華夏控固,豈能容你這般的詭辯!” “君此言差矣!” 又有一人,見陳恭廉被駁得無話可說,直接出列道,“我安南乃是越國之後裔,非漢人之苗裔,豈可混為一談!” “無知之言,越并入秦,漢襲秦制,而我大明乃是華夏正統,得國之正,曆來無國可比!” “豈不聞春秋言: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