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寻村踪之汤丹镇田坝村
關燈
小
中
大
山梁地勢水田多,田壩村名由此得。
水田資源豐富地,村名寓意意深多。
1 資生,一個年過三十的中年男子,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渴望。
他并非出身于農村,而是生長在都市的喧嚣之中,從小就對鄉村生活抱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向往。
作為一名對鄉村文化有着深厚興趣的尋村蹤愛好者,資生決定将自己的好奇心轉化為行動,前往湯丹鎮田壩村進行一次深入的實地考察。
資生的背景頗為豐富。
他在大學期間,不僅學習了人類學,還涉獵了經濟學,對農村社會結構、民俗文化以及鄉村變遷有着深入的研究。
畢業後,他進入了一家政府機關工作,過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然而,随着年歲的增長,資生漸漸感到内心的空虛和迷茫。
他開始渴望逃離城市的鋼筋水泥森林,去尋找那些被時光遺忘的角落,去體驗那些簡單而純粹的生活。
對于田壩村的初步印象,資生是通過書籍、網絡和朋友的描述拼湊而成的。
他了解到田壩村位于湯丹鎮的一個山谷之中,四周被郁郁蔥蔥的群山環繞,四季分明,風景如畫。
村民們世代以農耕為生,保持着傳統的農業生産方式,生活節奏緩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
這些描述讓資生對田壩村充滿了憧憬,他想象着在那裡可以看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景象,可以聽到鳥鳴蟲鳴、溪水潺潺的自然之聲。
在決定前往田壩村之前,資生做足了準備。
他閱讀了大量的關于農村生活的書籍,觀看了許多記錄鄉村變遷的紀錄片,甚至還請教了在鄉村工作的朋友。
他希望通過這些途徑,對即将踏足的田壩村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他記錄下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可能的疑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
終于,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資生背起了裝有換洗衣物、筆記本、相機和幾本鄉村文學作品的背包,踏上了前往田壩村的旅程。
他選擇了一種更為貼近自然的出行方式——徒步。
一路上,他穿過繁華的都市,經過蜿蜒的山路,感受着每一次腳步帶來的震動和每一次呼吸帶來的清新。
他的背包裡,還裝着一些簡單的工具,以備不時之需。
随着距離田壩村越來越近,資生的内心愈發激動。
他開始想象自己将在那裡遇到的人和事,想象自己将如何融入那個陌生的環境。
他期待着那些清晨的露水、傍晚的炊煙,以及那些在田野間勞作的村民們的笑臉。
他想象着與老人們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故事;與孩子們玩耍,感受他們的純真快樂;與年輕人們交流,了解他們的夢想和挑戰。
當資生終于抵達田壩村的那一刻,他看到了一片片金黃的麥田,遠處山巒起伏,雲霧缭繞。
村口,一群孩子歡快地奔跑着,他們的笑聲在空氣中回蕩。
資生被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吸引,他的心中湧動着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
他知道,自己的這次實地考察之旅,将會是一段充滿挑戰和收獲的旅程,一段将改變他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旅程。
2 資生在田壩村的第二天,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的臉上,他醒來時,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雞鳴聲和鳥兒的歌唱。
他推開窗戶,看到了一片片翠綠的田野,空氣中彌漫着泥土的芬芳。
資生知道,這是他期待已久的一天,他将有機會遇見田壩村的村長——朱光榮。
朱光榮,一個身材魁梧、面容和藹的中年人,是田壩村的村長,也是資生此行的重要聯系人。
他已經在村子裡生活了大半輩子,對田壩村的曆史如數家珍。
當資生來到村部時,朱光榮正坐在辦公室裡,一邊品着茶,一邊等待着資生的到來。
朱光榮看到資生走進辦公室,立刻起身迎接,他的臉上洋溢着熱情的笑容:“歡迎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我是朱光榮,田壩村的村長。
聽說你要了解我們村的曆史,那我就給你好好介紹一下。
” 資生謙遜地回應道:“朱村長,非常感謝您的熱情接待。
我對田壩村的曆史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從您這裡學到更多。
” 朱光榮點了點頭,開始向資生介紹田壩村的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
“田壩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當時這裡是一片荒蕪的山谷。
後來,一些勇敢的先民們看中了這裡的山水,便在這裡定居下來,逐漸形成了村落。
我們村位于湯丹鎮的一個山谷之中,四周被群山環繞,地勢險要,但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地理環境。
” 朱光榮停頓了一下,接着說:“這裡的土地肥沃,氣候适宜,非常适合農耕。
我們的村民世代以農耕為生,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
雖然現在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了,但我們仍然保持着傳統的農業生産方式,這是我們的驕傲。
” 資生聽得津津有味,他不禁插話道:“朱村長,您對村莊的熱愛真是讓人感動。
我想知道,您是如何成為村長的?” 朱光榮微笑着回答:“其實,我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才能,隻是對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就立志要為村民們做些實事。
後來,村民們信任我,選舉我為村長。
我覺得,作為村長,就是要帶領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朱光榮的話讓資生深受觸動。
他看到了朱光榮對村莊的熱愛,也看到了他對村民的責任感。
他意識到,朱光榮不僅是田壩村的村長,更是這片土地上的一位守護者。
随着朱光榮的講述,資生對田壩村的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了解到,田壩村不僅有着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着悠久的曆史文化。
這裡的每一塊石頭,每一片土地,都承載着村民們的辛勤勞作和智慧結晶。
朱光榮的個性和對村莊的熱愛讓資生對田壩村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決定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僅要深入了解田壩村的曆史,還要記錄下這裡的現實生活,以及村民們面對現代化沖擊時的堅守與變遷。
他知道,這将是一段寶貴的經曆,也将是他人生中難以忘懷的篇章。
3 資生在朱光榮的指引下,來到了田壩村的一戶人家,這裡住着一位年長的村民——張新陪。
張新陪是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過去的懷念。
他坐在堂屋的搖椅上,微笑着迎接資生的到來。
資生向張新陪說明了來意,張新陪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計,熱情地邀請資生坐下。
他開始講述田壩村的發展變化和個人經曆,聲音中帶着一絲絲的顫抖,那是歲月在喉嚨中留下的痕迹。
“資生啊,你來得正好,我正想跟人說說我們村的變化呢。
”張新陪開始講述,“我出生在這片土地上,從小看着它一點點長大。
那時候,我們村可不像現在這樣。
那時候,村子不大,隻有幾十戶人家,大家都是親戚,關系親近得很。
” 張新陪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懷念:“那時候,我們村子的生活很簡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天早上,我跟着父親去田裡勞作,晚上回家後,我們一家人圍坐在火塘邊,一邊烤火一邊聊天。
那時候的夜晚,星星特别亮,月亮特别圓,感覺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
” 資生靜靜地聽着,不時地點頭,他的筆記本上記錄着張新陪的每一個細節。
“後來,村子開始有了變化。
”張新陪的聲音低沉了下來,“随着國家政策的扶持,村子裡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道路修好了,水電也通了。
我們開始有了更多的機會,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子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 張新陪歎了口氣,繼續說:“我記得那時候,村裡的年輕人回來時,都帶着新衣服、新鞋子,還有外面的新鮮事物。
他們告訴我們,外面的世界很大,機會很多。
于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離開,去城市裡闖蕩。
” 資生問:“那您呢,張爺爺,您有沒有想過離開村子?” 張新陪微笑着搖了搖頭:“我?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對這裡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願意留在村裡,看着它一點點變好。
雖然現在村子裡的年輕人少了,但我相信,隻要我們努力,村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 張新陪的回憶中,不僅有對過去生活的懷念,也有對未來的期許。
他講述着村子裡的老房子如何變成了新房,講述着村裡的年輕人如何在外闖蕩後又回來建設家鄉,講述着那些年一起勞作、一起歡笑的夥伴們。
資生被張新陪的故事深深打動,他看到了一個村莊在時代變遷中的堅韌與希望。
他決定将這些故事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田壩村,了解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奉獻的人們。
随着張新陪的講述,資生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年代。
他明白,每一個人的故事都是曆史的組成部分,而田壩村的故事,正是中國農村變遷的一個縮影。
4 在田壩村的走訪中,資生遇到了一位年輕的村民,李翠花。
她是一位充滿活力的姑娘,有着一頭烏黑的長發和一雙明亮的眼睛。
李翠花不僅是村裡的美麗風景,更是田壩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者。
資生對李翠花的到來感到十分興奮,他迫不及待地邀請李翠花坐下,開始詢問關于田壩村的傳統文化和手工藝。
李翠花微笑着,開始向資生娓娓道來。
“資生,我們田壩村有着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
”李翠花的聲音中充滿了自豪,“我們村子裡有許多傳統手工藝,比如編織、刺繡、木雕等,這些都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财富。
” 李翠花指着窗外的一片竹林,繼續說:“你看,這些竹子,是我們村子裡最常用的材料。
我們的祖先用竹子編織出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比如竹籃、竹席、竹編的家具等。
這些手工藝品不僅實用,而且美觀,是我們村子的驕傲。
” 資生好奇地問:“那這些手工藝現在還有人會做嗎?” 李翠花點了點頭,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當然,雖然現在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但還有一些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願意學習和傳承這些傳統技藝。
我從小就跟着奶奶學習編織,現在我也教村裡的孩子們。
” 李翠花站起身,走到一個角落,拿起一件正在編織的竹籃,展示給資生看:“你看,這是我在編織的竹籃,雖然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現成的竹制品,但我還是堅持自己動手,因為我覺得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資生被李翠花的熱情所感染,他跟着李翠花來到了村裡的手工藝作坊。
這裡擺滿了各種手工制品,從精緻的刺繡到古樸的木雕,每一件都透露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這些刺繡都是用我們村子裡特有的絲線編織的,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着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李翠花指着一件刺繡作品說。
在作坊裡,資生還看到了幾位正在忙碌的村民,他們或是在編織,或是在雕刻,他們的臉上都洋溢着滿足和自豪的笑容。
李翠花向資生介紹道:“這些都是我們村裡的手工藝人,他們不僅自己制作,還會教授給下一代。
” 李翠花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她用實際行動在田壩村播撒着文化的種子。
她組織村裡的孩子們參加手工藝培訓班,讓他們從小接觸和學習這些傳統技藝。
她還積極參與到村裡的文化活動,通過舉辦展覽、比賽等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些傳統手工藝。
資生被李翠花的堅持和努力所感動,他深知,正是有了像李翠花這樣的年輕人,田壩村的傳統文化才能得以傳承和發揚。
他決定将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希望通過自己的筆觸,讓更多的人關注和支持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5 資生在田壩村的腳步,仿佛被這片土地的呼喚所牽引,他開始了對田壩村自然風光的探索之旅。
從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村頭的小田壩片村,到夕陽西下時分的甯靜老村,再到燈火闌珊的新村,資生一路走來,被田壩村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态特色深深吸引。
小田壩片村,位于田壩村的最北端,這裡地勢平坦,一片片金黃的稻田在陽光下波光粼粼。
資生沿着田間小路漫步,感受着微風拂過臉頰的溫柔,耳邊傳來的是稻田裡青蛙此起彼伏的鳴叫聲,這是大自然最原始的樂章。
穿過小田壩片村,資生來到了老村。
老村依山傍水,古老的房屋錯落有緻,青石闆鋪就的小巷彎彎曲曲,仿佛在訴說着歲月的故事。
村後的山坡上,一片片茶園在陽光下泛着翠綠,茶香四溢,讓人心曠神怡。
走進新村,資生眼前展現出一幅與老村截然不同的景象。
這裡的規劃整齊有序,仿佛經過精心設計,每一棟房屋都寬敞明亮,錯落有緻地排列在寬闊的街道兩旁。
水泥路筆直地通向每家每戶,路面幹淨整潔,車輛和行人來來往往,顯得井然有序。
資生不禁感歎,這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記得,老村的路還是泥濘不堪,一到雨季,便泥濘不堪,村民們出行極為不便。
而如今,水泥路的鋪設讓村民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着提升。
新村的生态環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村邊的溪水清澈見底,溪水潺潺,仿佛在訴說着歲月的流轉。
溪邊的樹木郁郁蔥蔥,枝繁葉茂,為村民們提供了天然的遮蔭。
每當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交響樂。
鳥兒在枝頭歡快地歌唱,花香四溢,讓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資生沿着溪邊漫步,欣賞着這如詩如畫的景色,心中充滿了感慨。
他不禁想起了村子裡的老倉房,那座見證了曆史變遷的建築,如今依然屹立在這裡,默默訴說着過去的故事。
老倉房的外牆已經斑駁,但依然能夠看出昔日的輝煌。
資生走進倉房,一股曆史的氣息撲面而來。
他想象着解放前,趙家收租進糧倉的情景,那些辛勤勞作的村民們,将一袋袋糧食搬運進倉房,為的是家庭的生計和村莊的安甯。
解放後,老倉房成為了村莊的大隊部,村民們在這裡開會、學習,共同商讨村莊的發展大計。
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仿佛就在昨天。
資生不禁感歎,這座老倉房見證了田壩村從貧窮到富裕的曆程,見證了村民們從苦難到幸福的轉變。
站在老倉房前,資生心中充滿了敬意。
他明白,這座老倉房不僅是曆史的見證者,更是村民們團結奮鬥的象征。
它承載着田壩村人民的記憶,也寄托着他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如今,田壩村已經煥然一新,但老倉房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提醒着村民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資生相信,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田壩村的人民将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而老倉房,也将繼續見證這一段段傳奇故事,成為田壩村永恒的象征。
在田壩村的東南角,資生來到了木刻。
這裡山清水秀,樹木繁茂,是村民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木刻的溪流潺潺,溪水旁的岩石上,雕刻着各種圖案,這是村民們智慧的結晶,也是田壩村獨特的文化符号。
梭山,是田壩村的一座名山,山勢險峻,植被豐富。
資生沿着山間小道攀登,一路上,他看到了形态各異的樹木,有的高大挺拔,有的低矮婆娑,它們在風中搖曳,仿佛在歡迎着遠道而來的客人。
大梁子,是田壩村的一處觀景台,從這裡望去,整個田壩村盡收眼底。
資生站在大梁子上,俯瞰着山川河流,感受着大自然的壯麗。
他看到了遠處的紅土田,那是一片片紅色的土地,它們在陽光下閃耀着光芒,仿佛是大自然賜予田壩村的一塊瑰寶。
這章沒
水田資源豐富地,村名寓意意深多。
1 資生,一個年過三十的中年男子,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渴望。
他并非出身于農村,而是生長在都市的喧嚣之中,從小就對鄉村生活抱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向往。
作為一名對鄉村文化有着深厚興趣的尋村蹤愛好者,資生決定将自己的好奇心轉化為行動,前往湯丹鎮田壩村進行一次深入的實地考察。
資生的背景頗為豐富。
他在大學期間,不僅學習了人類學,還涉獵了經濟學,對農村社會結構、民俗文化以及鄉村變遷有着深入的研究。
畢業後,他進入了一家政府機關工作,過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然而,随着年歲的增長,資生漸漸感到内心的空虛和迷茫。
他開始渴望逃離城市的鋼筋水泥森林,去尋找那些被時光遺忘的角落,去體驗那些簡單而純粹的生活。
對于田壩村的初步印象,資生是通過書籍、網絡和朋友的描述拼湊而成的。
他了解到田壩村位于湯丹鎮的一個山谷之中,四周被郁郁蔥蔥的群山環繞,四季分明,風景如畫。
村民們世代以農耕為生,保持着傳統的農業生産方式,生活節奏緩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
這些描述讓資生對田壩村充滿了憧憬,他想象着在那裡可以看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景象,可以聽到鳥鳴蟲鳴、溪水潺潺的自然之聲。
在決定前往田壩村之前,資生做足了準備。
他閱讀了大量的關于農村生活的書籍,觀看了許多記錄鄉村變遷的紀錄片,甚至還請教了在鄉村工作的朋友。
他希望通過這些途徑,對即将踏足的田壩村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他記錄下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可能的疑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
終于,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資生背起了裝有換洗衣物、筆記本、相機和幾本鄉村文學作品的背包,踏上了前往田壩村的旅程。
他選擇了一種更為貼近自然的出行方式——徒步。
一路上,他穿過繁華的都市,經過蜿蜒的山路,感受着每一次腳步帶來的震動和每一次呼吸帶來的清新。
他的背包裡,還裝着一些簡單的工具,以備不時之需。
随着距離田壩村越來越近,資生的内心愈發激動。
他開始想象自己将在那裡遇到的人和事,想象自己将如何融入那個陌生的環境。
他期待着那些清晨的露水、傍晚的炊煙,以及那些在田野間勞作的村民們的笑臉。
他想象着與老人們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故事;與孩子們玩耍,感受他們的純真快樂;與年輕人們交流,了解他們的夢想和挑戰。
當資生終于抵達田壩村的那一刻,他看到了一片片金黃的麥田,遠處山巒起伏,雲霧缭繞。
村口,一群孩子歡快地奔跑着,他們的笑聲在空氣中回蕩。
資生被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吸引,他的心中湧動着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
他知道,自己的這次實地考察之旅,将會是一段充滿挑戰和收獲的旅程,一段将改變他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旅程。
2 資生在田壩村的第二天,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的臉上,他醒來時,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雞鳴聲和鳥兒的歌唱。
他推開窗戶,看到了一片片翠綠的田野,空氣中彌漫着泥土的芬芳。
資生知道,這是他期待已久的一天,他将有機會遇見田壩村的村長——朱光榮。
朱光榮,一個身材魁梧、面容和藹的中年人,是田壩村的村長,也是資生此行的重要聯系人。
他已經在村子裡生活了大半輩子,對田壩村的曆史如數家珍。
當資生來到村部時,朱光榮正坐在辦公室裡,一邊品着茶,一邊等待着資生的到來。
朱光榮看到資生走進辦公室,立刻起身迎接,他的臉上洋溢着熱情的笑容:“歡迎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我是朱光榮,田壩村的村長。
聽說你要了解我們村的曆史,那我就給你好好介紹一下。
” 資生謙遜地回應道:“朱村長,非常感謝您的熱情接待。
我對田壩村的曆史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從您這裡學到更多。
” 朱光榮點了點頭,開始向資生介紹田壩村的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
“田壩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當時這裡是一片荒蕪的山谷。
後來,一些勇敢的先民們看中了這裡的山水,便在這裡定居下來,逐漸形成了村落。
我們村位于湯丹鎮的一個山谷之中,四周被群山環繞,地勢險要,但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地理環境。
” 朱光榮停頓了一下,接着說:“這裡的土地肥沃,氣候适宜,非常适合農耕。
我們的村民世代以農耕為生,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
雖然現在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了,但我們仍然保持着傳統的農業生産方式,這是我們的驕傲。
” 資生聽得津津有味,他不禁插話道:“朱村長,您對村莊的熱愛真是讓人感動。
我想知道,您是如何成為村長的?” 朱光榮微笑着回答:“其實,我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才能,隻是對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就立志要為村民們做些實事。
後來,村民們信任我,選舉我為村長。
我覺得,作為村長,就是要帶領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朱光榮的話讓資生深受觸動。
他看到了朱光榮對村莊的熱愛,也看到了他對村民的責任感。
他意識到,朱光榮不僅是田壩村的村長,更是這片土地上的一位守護者。
随着朱光榮的講述,資生對田壩村的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了解到,田壩村不僅有着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着悠久的曆史文化。
這裡的每一塊石頭,每一片土地,都承載着村民們的辛勤勞作和智慧結晶。
朱光榮的個性和對村莊的熱愛讓資生對田壩村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決定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僅要深入了解田壩村的曆史,還要記錄下這裡的現實生活,以及村民們面對現代化沖擊時的堅守與變遷。
他知道,這将是一段寶貴的經曆,也将是他人生中難以忘懷的篇章。
3 資生在朱光榮的指引下,來到了田壩村的一戶人家,這裡住着一位年長的村民——張新陪。
張新陪是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過去的懷念。
他坐在堂屋的搖椅上,微笑着迎接資生的到來。
資生向張新陪說明了來意,張新陪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計,熱情地邀請資生坐下。
他開始講述田壩村的發展變化和個人經曆,聲音中帶着一絲絲的顫抖,那是歲月在喉嚨中留下的痕迹。
“資生啊,你來得正好,我正想跟人說說我們村的變化呢。
”張新陪開始講述,“我出生在這片土地上,從小看着它一點點長大。
那時候,我們村可不像現在這樣。
那時候,村子不大,隻有幾十戶人家,大家都是親戚,關系親近得很。
” 張新陪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懷念:“那時候,我們村子的生活很簡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天早上,我跟着父親去田裡勞作,晚上回家後,我們一家人圍坐在火塘邊,一邊烤火一邊聊天。
那時候的夜晚,星星特别亮,月亮特别圓,感覺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
” 資生靜靜地聽着,不時地點頭,他的筆記本上記錄着張新陪的每一個細節。
“後來,村子開始有了變化。
”張新陪的聲音低沉了下來,“随着國家政策的扶持,村子裡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道路修好了,水電也通了。
我們開始有了更多的機會,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子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 張新陪歎了口氣,繼續說:“我記得那時候,村裡的年輕人回來時,都帶着新衣服、新鞋子,還有外面的新鮮事物。
他們告訴我們,外面的世界很大,機會很多。
于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離開,去城市裡闖蕩。
” 資生問:“那您呢,張爺爺,您有沒有想過離開村子?” 張新陪微笑着搖了搖頭:“我?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對這裡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願意留在村裡,看着它一點點變好。
雖然現在村子裡的年輕人少了,但我相信,隻要我們努力,村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 張新陪的回憶中,不僅有對過去生活的懷念,也有對未來的期許。
他講述着村子裡的老房子如何變成了新房,講述着村裡的年輕人如何在外闖蕩後又回來建設家鄉,講述着那些年一起勞作、一起歡笑的夥伴們。
資生被張新陪的故事深深打動,他看到了一個村莊在時代變遷中的堅韌與希望。
他決定将這些故事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田壩村,了解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奉獻的人們。
随着張新陪的講述,資生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年代。
他明白,每一個人的故事都是曆史的組成部分,而田壩村的故事,正是中國農村變遷的一個縮影。
4 在田壩村的走訪中,資生遇到了一位年輕的村民,李翠花。
她是一位充滿活力的姑娘,有着一頭烏黑的長發和一雙明亮的眼睛。
李翠花不僅是村裡的美麗風景,更是田壩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者。
資生對李翠花的到來感到十分興奮,他迫不及待地邀請李翠花坐下,開始詢問關于田壩村的傳統文化和手工藝。
李翠花微笑着,開始向資生娓娓道來。
“資生,我們田壩村有着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
”李翠花的聲音中充滿了自豪,“我們村子裡有許多傳統手工藝,比如編織、刺繡、木雕等,這些都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财富。
” 李翠花指着窗外的一片竹林,繼續說:“你看,這些竹子,是我們村子裡最常用的材料。
我們的祖先用竹子編織出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比如竹籃、竹席、竹編的家具等。
這些手工藝品不僅實用,而且美觀,是我們村子的驕傲。
” 資生好奇地問:“那這些手工藝現在還有人會做嗎?” 李翠花點了點頭,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當然,雖然現在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但還有一些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願意學習和傳承這些傳統技藝。
我從小就跟着奶奶學習編織,現在我也教村裡的孩子們。
” 李翠花站起身,走到一個角落,拿起一件正在編織的竹籃,展示給資生看:“你看,這是我在編織的竹籃,雖然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現成的竹制品,但我還是堅持自己動手,因為我覺得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資生被李翠花的熱情所感染,他跟着李翠花來到了村裡的手工藝作坊。
這裡擺滿了各種手工制品,從精緻的刺繡到古樸的木雕,每一件都透露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這些刺繡都是用我們村子裡特有的絲線編織的,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着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李翠花指着一件刺繡作品說。
在作坊裡,資生還看到了幾位正在忙碌的村民,他們或是在編織,或是在雕刻,他們的臉上都洋溢着滿足和自豪的笑容。
李翠花向資生介紹道:“這些都是我們村裡的手工藝人,他們不僅自己制作,還會教授給下一代。
” 李翠花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她用實際行動在田壩村播撒着文化的種子。
她組織村裡的孩子們參加手工藝培訓班,讓他們從小接觸和學習這些傳統技藝。
她還積極參與到村裡的文化活動,通過舉辦展覽、比賽等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些傳統手工藝。
資生被李翠花的堅持和努力所感動,他深知,正是有了像李翠花這樣的年輕人,田壩村的傳統文化才能得以傳承和發揚。
他決定将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希望通過自己的筆觸,讓更多的人關注和支持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5 資生在田壩村的腳步,仿佛被這片土地的呼喚所牽引,他開始了對田壩村自然風光的探索之旅。
從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村頭的小田壩片村,到夕陽西下時分的甯靜老村,再到燈火闌珊的新村,資生一路走來,被田壩村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态特色深深吸引。
小田壩片村,位于田壩村的最北端,這裡地勢平坦,一片片金黃的稻田在陽光下波光粼粼。
資生沿着田間小路漫步,感受着微風拂過臉頰的溫柔,耳邊傳來的是稻田裡青蛙此起彼伏的鳴叫聲,這是大自然最原始的樂章。
穿過小田壩片村,資生來到了老村。
老村依山傍水,古老的房屋錯落有緻,青石闆鋪就的小巷彎彎曲曲,仿佛在訴說着歲月的故事。
村後的山坡上,一片片茶園在陽光下泛着翠綠,茶香四溢,讓人心曠神怡。
走進新村,資生眼前展現出一幅與老村截然不同的景象。
這裡的規劃整齊有序,仿佛經過精心設計,每一棟房屋都寬敞明亮,錯落有緻地排列在寬闊的街道兩旁。
水泥路筆直地通向每家每戶,路面幹淨整潔,車輛和行人來來往往,顯得井然有序。
資生不禁感歎,這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記得,老村的路還是泥濘不堪,一到雨季,便泥濘不堪,村民們出行極為不便。
而如今,水泥路的鋪設讓村民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着提升。
新村的生态環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村邊的溪水清澈見底,溪水潺潺,仿佛在訴說着歲月的流轉。
溪邊的樹木郁郁蔥蔥,枝繁葉茂,為村民們提供了天然的遮蔭。
每當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交響樂。
鳥兒在枝頭歡快地歌唱,花香四溢,讓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資生沿着溪邊漫步,欣賞着這如詩如畫的景色,心中充滿了感慨。
他不禁想起了村子裡的老倉房,那座見證了曆史變遷的建築,如今依然屹立在這裡,默默訴說着過去的故事。
老倉房的外牆已經斑駁,但依然能夠看出昔日的輝煌。
資生走進倉房,一股曆史的氣息撲面而來。
他想象着解放前,趙家收租進糧倉的情景,那些辛勤勞作的村民們,将一袋袋糧食搬運進倉房,為的是家庭的生計和村莊的安甯。
解放後,老倉房成為了村莊的大隊部,村民們在這裡開會、學習,共同商讨村莊的發展大計。
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仿佛就在昨天。
資生不禁感歎,這座老倉房見證了田壩村從貧窮到富裕的曆程,見證了村民們從苦難到幸福的轉變。
站在老倉房前,資生心中充滿了敬意。
他明白,這座老倉房不僅是曆史的見證者,更是村民們團結奮鬥的象征。
它承載着田壩村人民的記憶,也寄托着他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如今,田壩村已經煥然一新,但老倉房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提醒着村民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資生相信,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田壩村的人民将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而老倉房,也将繼續見證這一段段傳奇故事,成為田壩村永恒的象征。
在田壩村的東南角,資生來到了木刻。
這裡山清水秀,樹木繁茂,是村民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木刻的溪流潺潺,溪水旁的岩石上,雕刻着各種圖案,這是村民們智慧的結晶,也是田壩村獨特的文化符号。
梭山,是田壩村的一座名山,山勢險峻,植被豐富。
資生沿着山間小道攀登,一路上,他看到了形态各異的樹木,有的高大挺拔,有的低矮婆娑,它們在風中搖曳,仿佛在歡迎着遠道而來的客人。
大梁子,是田壩村的一處觀景台,從這裡望去,整個田壩村盡收眼底。
資生站在大梁子上,俯瞰着山川河流,感受着大自然的壯麗。
他看到了遠處的紅土田,那是一片片紅色的土地,它們在陽光下閃耀着光芒,仿佛是大自然賜予田壩村的一塊瑰寶。
這章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