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寻村踪之汤丹镇姑庄村

關燈
    彜語姑莊意深遠,水邊村莊風情篇。

     地理位置宜人美,古村今貌共歡顔。

     1 水邊的足迹 在東川區的深處,湯丹鎮的西北方,大約15公裡的蜿蜒山路上,隐藏着一個古老的村莊——姑莊村。

    這個村莊的名字,如同它的曆史一樣,源遠流長,承載着歲月的沉澱和時光的流轉。

    群山環抱着姑莊村,層巒疊翠,宛如一幅潑墨山水畫。

    溪水潺潺,從山澗中流淌而出,清澈見底,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嚣,隻有甯靜祥和的氣氛,讓人心生向往。

     我踏上了這片土地,心中充滿了對姑莊村的期待。

    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訴說着古老的故事,每一棵樹木都似乎在低語着曆史的秘密。

    姑莊村,這個名字在東川區流傳已久,它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變遷,承載了無數村民的喜怒哀樂。

     走進姑莊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錯落有緻的房屋,它們依山而建,與自然和諧共存。

    房屋的牆壁上,爬滿了青苔,顯得古老而滄桑。

    村口的一棵老槐樹下,村民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談論着家常,他們的臉上洋溢着樸實無華的笑容。

     我沿着村中的小路漫步,腳步聲在靜谧的村莊中回響。

    路邊的田野裡,金黃的麥穗随風搖曳,一片豐收的景象。

    不遠處,一群孩子在溪邊嬉戲,他們的笑聲清脆悅耳,如同天籁之音。

     我走進一戶村民家中,主人熱情地邀請我坐下。

    他們告訴我,姑莊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當時的祖先為了躲避戰亂,遷徙至此,開始了新的生活。

    村民們世代以農耕為生,勤勞樸實,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詢問了關于村名的由來,主人解釋道:“姑莊村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這裡曾經有一位名叫姑娘的女子,她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村民們都非常尊敬她。

    後來,村子就以她的名字命名,以示紀念。

    ” 我聽後,心中不禁對這位姑娘産生了敬意。

    她雖然已經不在人世,但她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姑莊村,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在姑莊村的日子裡,我不僅感受到了這裡的甯靜與祥和,還體會到了村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

    他們雖然生活在山區,但他們的心靈卻無比寬廣,他們的生活雖然簡樸,但他們的精神世界卻豐富多彩。

     2 曆史的回聲 在村委會的辦公室裡,我懷着對姑莊村曆史的濃厚興趣,遇到了三位年長的村民:水成化、水茂川和蘇建坤。

    他們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迹,但眼中卻閃爍着對家鄉曆史的自豪與熱情。

     水成化老人,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铄,他首先開口講述:“姑莊,彜語叫‘姑’,意思是水邊的村莊。

    這個名字的由來,還得從我們村的曆史說起。

    ” 随着水成化老人的講述,我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遙遠的年代。

    他繼續說道:“我們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這裡一直是彜族和漢族的聚居地。

    我們的祖先在這裡開墾土地,種植糧食,繁衍生息。

    ” 水茂川接着補充道:“在民國時期,我們村屬于巧家縣,後來又歸屬會澤縣。

    那時候,村子裡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村民們團結一心,共同抵禦外來的侵擾。

    ” 随着曆史的推移,水茂川的話音中透露出一絲感慨:“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村經曆了多次行政區劃的調整。

    1958年,我們村成為人民公社的一部分,村民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

    1978年,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我們的生活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蘇建坤老人,聲音洪亮,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家鄉的熱愛:“我們村的名字雖然簡單,但背後卻有着豐富的文化内涵。

    這裡的每一塊石頭,每一片土地,都承載着我們的曆史和記憶。

    ” 他指着窗外的一片田野,繼續說道:“你看,那片田野曾經是我們的糧倉,我們的祖先在這裡辛勤勞作,換來了豐收的喜悅。

    而那座山,是我們村的風水寶地,我們的祖先在這裡祭祀,祈求風調雨順。

    ” 水成化老人也加入了話題:“是的,我們的祖先在這裡留下了許多傳說和故事。

    比如,村子裡那棵古老的銀杏樹,據說已經有幾百年的曆史了。

    每年秋天,銀杏葉金黃一片,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

    ” 水茂川和蘇建坤老人也紛紛點頭,他們的臉上洋溢着對家鄉的深情:“我們村的曆史就像這溪水一樣,源遠流長。

    雖然經曆了許多變遷,但我們的根始終在這裡,我們的心也始終在這裡。

    ” 在三位老人的講述中,我感受到了姑莊村曆史的厚重和村民們的堅韌。

    他們的故事,就像曆史的回聲,在村委會的辦公室裡久久回蕩,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随着三位老人的講述,我對姑莊村的了解更加深入。

    他們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家鄉的深情和對曆史的敬畏。

     水成化老人繼續講述:“在過去的歲月裡,我們村經曆了不少自然災害,比如洪水、旱災等。

    但每當困難來臨,村民們總是團結一心,共同面對。

    我們的祖先教導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保持樂觀,勇敢地面對。

    ”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水茂川老人接着說:“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們的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很多古老的習俗和傳統都被迫中斷。

    但幸運的是,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傳統文化逐漸得到了恢複和傳承。

    現在,我們村每年都會舉行一些傳統節日活動,比如火把節、彜族年等,這些都是我們村的文化瑰寶。

    ” 蘇建坤老人則談到了村莊的發展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村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許多村民通過種植經濟作物、養殖家禽家畜等方式增加了收入。

    同時,我們也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比如修建了新的道路、改善了供水供電等。

    現在,我們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

    ” 水成化老人回憶起過去的艱苦歲月:“以前,我們村的路都是泥濘的,一到下雨天,走路都困難。

    現在,村裡的路都鋪上了水泥,出行方便多了。

    而且,村裡的孩子們也有了更好的教育條件,他們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将來有更多的機會。

    ” 水茂川老人補充道:“當然,我們也面臨着一些挑戰。

    比如,随着城市化的發展,一些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去城市打工,這導緻村裡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我們希望政府能夠出台一些政策,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為家鄉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 蘇建坤老人最後說:“我們村的曆史和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不能忘記。

    我們要繼續傳承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要與時俱進,讓我們的村莊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 他們的講述讓我對姑莊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這個村莊不僅有着豐富的曆史和文化,還有着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活力。

    在三位老人的眼中,我看到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對家鄉的熱愛。

    他們的故事,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對姑莊村探索的道路。

     3 搬遷的故事 随着對話的深入,我了解到,姑莊村下轄的新店房、稱杆、姑莊上組、姑莊下組、新寨田、牛棚子、月亮田這七個村民小組,因為地質災害的威脅,不得不在2018年做出艱難的決定,将村民們搬遷到了東川城區。

     “搬遷對我們來說,是件大事。

    ”水茂川老人感慨萬分,他的聲音中帶着一絲難以掩飾的哀傷,“離開故土,心裡總是有些不舍。

    這裡的一草一木,都見證了我們世世代代的辛勤勞作和歡樂時光。

    ” 蘇建坤老人指着窗外的一片廢墟,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我們曾經的家,那些房子,那些田地,都留在了這裡。

    每一塊石頭,每一片土地,都承載着我們的汗水,我們的希望,我們的夢想。

    ” 他指着廢墟中的一塊石頭,繼續說道:“這塊石頭,是我年輕時親手搬回家的。

    那時候,我們一家人齊心協力,把它從山裡擡回來,為的是建一座堅固的房子,讓我們的後代有一個安心的家。

    ” 水茂川老人接過話茬,回憶起過去的歲月:“是啊,那時候的日子雖然艱苦,但我們都過得充實。

    我們種地、養畜、捕魚,自給自足。

    雖然生活簡單,但我們的心是滿足的。

    ” 然而,随着地質環境的惡化,這些曾經充滿生機的地方變得不再安全。

    蘇建坤老人歎了口氣:“地質專家告訴我們,這裡的地形不穩定,随時可能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為了我們的生命安全,為了下一代的未來,我們不得不離開這裡。

    ” 水茂川老人補充道:“政府為了我們的搬遷,做了很多工作。

    他們為我們提供了新的住房,解決了我們的就業問題,還幫助我們适應新的生活環境。

    雖然心裡有些不舍,但我們知道,這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 蘇建坤老人指着遠處的新居,眼中閃爍着希望的光芒:“看,那裡就是我們新的家。

    雖然環境變了,但我們依然可以在這裡種菜、養雞,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

    而且,孩子們在新學校裡學習,有了更好的教育條件。

    ” 水茂川老人點頭贊同:“是啊,雖然搬遷了,但我們的根,永遠在這裡。

    這裡的山山水水,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烙印在我們的心中。

    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會記得,我們來自姑莊村,我們永遠都是姑莊人。

    ” 他們的講述讓我感受到了搬遷背後的辛酸與無奈,也讓我看到了村民們面對困境時的堅韌與樂觀。

    姑莊村的搬遷故事,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遷移,更是一次心靈的遷徙,是對家園的告别,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這段曆史,将永遠镌刻在姑莊人的記憶中,成為他們心中永恒的篇章。

     随着時間的推移,新店房、稱杆、姑莊上組、姑莊下組、新寨田、牛棚子、月亮田這七個村民小組的村民們逐漸适應了新的生活環境。

    然而,每當夜幕降臨,他們總會不自覺地望向遠方的山川,那裡是他們曾經熟悉的家園。

     水茂川老人在一次聚會上,深情地對村民們說:“雖然我們現在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新的生活,但我們的心,始終牽挂着那些被我們留下的土地和房屋。

    那些日子,那些人,那些事,都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記憶裡。

    ”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蘇建坤老人回憶起搬遷的那一天,他的聲音中帶着一絲哽咽:“那天,我們帶着簡單的行李,告别了那些陪伴我們多年的老屋。

    孩子們哭鬧着不願離開,老人們則默默地抹着眼淚。

    那一刻,我感到無比的心酸。

    ” 搬遷後的日子裡,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水茂川老人指着新建的社區公園說:“你看,這裡原本是我們的田地,現在變成了公園,孩子們可以在草地上奔跑,老人們可以在這裡聊天、鍛煉身體。

    ” 蘇建坤老人補充道:“政府還為我們提供了就業培訓,很多村民都學會了新的技能,找到了新的工作。

    雖然工作環境變了,但我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條件也改善了。

    ” 然而,搬遷并非沒有挑戰。

    水茂川老人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不習慣城市的生活。

    這裡沒有山,沒有水,沒有那些熟悉的田野。

    有時候,我會想起村裡的老井,想起那些在田間勞作的時光。

    ” 蘇建坤老人也感歎:“是啊,我們這裡的人,習慣了在土地上勞作,習慣了與大自然為伴。

    現在,我們要學會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這需要時間,也需要勇氣。

    ” 盡管如此,村民們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

    水茂川老人笑着說:“不過,我們這裡的人,向來都是能吃苦的。

    我們相信,隻要我們團結一心,就沒有什麼困難是過不去的。

    ” 蘇建坤老人接着說:“而且,我們的孩子們在這裡上學,有了更好的教育資源。

    他們學會了新的知識,有了新的夢想。

    這是我們搬遷的最大收獲。

    ” 随着時間的流逝,村民們在新家園中建立了新的社區,他們通過互助合作,共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新店房、稱杆、姑莊上組、姑莊下組、新寨田、牛棚子、月亮田這七個村民小組的村民們,雖然離開了故土,但他們并沒有忘記自己的根。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新的環境中繼續書寫着姑莊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