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
關燈
小
中
大
昔日繁花似錦的安京城如今已是烽煙四起,十年的鏖戰,讓這座千年帝國的都城如今隻剩下寥寥數千巡城的衛兵,以及一些自發組織起來的民兵。
數以萬計的侵略者湧入這大陸上最富饒的城市,這些揮舞着馬刀或是鐵錘的異族絲毫不會憐惜帝國留下的所謂璀璨文化,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毀滅壓制了所謂“諸蠻夷”千餘年之久的,名為大漢的國度。
安京城四方城門之外,遙望城内,所有的異族統帥都明白,他們的崛起,就在今日。
他們等這一刻已經太久了,不知道從何時起,那強盛的帝國就成為了“諸蠻夷”心頭的陰霾。
在這鐵蹄踏碎枷鎖的時刻,哪怕十年的征戰已經鑄就了他們鋼鐵一般堅韌的意志,雙手依舊止不住顫抖。
鐵甲包裹的手重重落下,砸碎了面前的桌闆。
“就是今天,日落之前,我要看到大漢天子的首級!”異族聯軍的總指揮振臂一呼,“諸位可願随我一起,見證這大漢的毀滅!” 一時間,營帳内外響應者無數。
安京城的龍道任由侵略者馳騁,負責守衛皇宮的衛兵且戰且退,依托着比之城牆毫不遜色的巍峨宮牆進行着最後的抵抗。
太廟之中,一位身着玄色服袍的中年人神色肅穆,指尖撚起清香三柱,插入面前的香爐之中。
喊殺聲不絕于耳,卻并未讓他的神色有絲毫的動搖。
一名蒼顔白發的老者快步走入,俯身欲拜:“老奴叩見......” “不必了,說正事吧。
” “遵旨。
宮中皇族家眷共三千七百二十九人,除去一千三百六十三青壯與陛下共衛社稷,其餘老弱婦孺均已經暗道送出,随行衛兵百人。
”老者不急不緩地說道。
劉輝微微颔首,目光凝視着台上的一衆先皇,心中不無悲怆。
遙想大漢太祖皇帝開國至今一千四百五十三載,曆五十六任天子,傳承至他乃是第五十七代。
一千四百五十三年的風雨,大漢屹立不倒。
七百年前,連續三年大旱,千萬頃良田顆粒無收,黎庶十去七八,人口驟降帶來的是國力的急劇衰退和外敵的虎視眈眈,在邊疆土地被外族占去,邊境回縮兩千餘裡後,當朝天子自絕以謝天下。
然新帝以其天人之智,策退南北外族,引東部海外諸族補給中原,後又禦駕親征,以禁軍區區兩萬兵力,三敗西域異族二十五萬鐵騎,親斬西域蠻王首級,高挂龍攆之上,西域異族震怖,自此俯首二百餘年未敢跨疆界半步。
三百年前,大漢連出六代昏君,國内爆發農民起義,邊疆四異族十三國合兵二百萬,跨越南北西三面邊疆,依舊有一代天驕橫空出世,隻身領兵十萬,轉戰各地,擊退外敵,二十餘年征戰,未嘗一敗,保大漢山河無恙。
而今,劉輝自認登基三十年來無有怠慢,勵精圖治,一掃百年疲敝,扭轉了大漢日漸衰落的局面,但卻難敵四方異族因相繼統一迸發而出的野心。
自西域的第一縷狼煙升起,爾來十年矣。
十年間,大漢風調雨順,行伍幹練,并不缺乏精兵悍将。
朝中又有劉輝統領,無敢以文制武、禍亂朝綱者,相較于三百年前,大漢的力量又一次攀升至某個巅峰。
饒是如此,大漢還是輸了,雖是有邊疆王族通敵之故,但那卻并非決定性的因素。
誰曾料想東南西北四面諸蠻夷竟在短短三年之内相繼統一,不約而同地領兵犯境,等到劉輝整頓吏治,肅清朝堂之後回過頭來,邊疆防線早就千瘡百孔,一觸即潰。
或許。
劉輝默默想到,大漢真的氣數已盡吧。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劉輝恍惚間似乎聽見宮牆外的喊殺聲越來越近,他明白,時間不多了。
邁出沉重的腳步,身為大漢天子,他還有需要他去做,也隻有他能做的事。
眼見劉輝走出太廟,老奴一言不發地緊随天子的腳步,他這一脈生來就是為了侍奉天子而存在,哪怕大漢即将迎來終幕,他也一定會倒在天子的前面。
除了天子,沒有任何人有權斷言他的生死。
太廟之外,自願留守皇宮的千餘皇族子弟皆執銳披堅,年歲最大、執掌安京禁軍的安京王蒼顔華發,五十餘年的軍旅生涯将他的面容打磨的無比堅毅。
曆來,安京王都号稱是天子之下第一人,也是唯一不以血脈承襲的親王。
每一任安京王即位後都要考察皇族适齡子弟,選擇一批繼承人并為之設立繼承順序,然後将他們送往邊疆征戰曆練,待老安京王逝世,還存活的繼承人中,順位最高的那一位才能回安京承襲安京王位。
特殊的承襲制度帶來的是一代又一代令異族膽寒的安京王,以及“大漢第一王”的聲譽和“與天子并肩”的地位。
隻有真正坐上了這個位置的人,才知道安京王這三個字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現安京王承襲王位是在十年前,正是在老安京王抵禦異族侵略被暗殺之後。
在此之前,現安京王西域征戰五十餘年,從弱冠之年孤身西行,五十餘年未曾退回大漢西域疆界以内半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劉輝的目光落在安京王身上:“朕若是沒記錯,安京王今年七十有九了?” 聽到身後的話語,安京王轉過身來微微俯身,他的地位讓他可以不必對天子行禮,至于其他皇族子弟,因為兵甲在身,也隻是半跪道安。
“天子還能記得老臣,不勝榮幸。
”安京王收起手中長劍,再有一刻鐘,他就該帶着身後的子弟們開赴前線了。
說起來,劉輝忽然想起,這才是他和安京王的第二次見面,第一次是在老安京王死後,面前的這位安京王回安京即位,他為安京王祭天之時。
随後,安京王就帶兵北上抗擊異族去了,這一去就是十年。
異族包圍安京城之後,若非安京王日夜兼程帶兵回援,恐怕大漢早已覆滅。
這麼一算,安京王自弱冠西行曆練,現如今年近八旬,整整六十年都在沙場上度過。
哪怕是遍數大漢開國以來曆代安京王,恐怕都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存在。
心下知道安京王必然抱定必死之決心,但劉輝還是忍不住開口:“安京王,現如今的大漢,你遠比朕重要得多,若是戰場上還有一線生機,望安京王......” 安京王搖了搖頭,制止劉輝繼續說下去:“不必多言,大漢開國一千四百餘年,有壽終正寝的安京王,有馬革裹屍的安京王,有被俘自裁的安京王,陛下可曾見過有苟且偷生的安京王?” 長劍帶着劍鞘刺入鋪就皇宮地面的青石磚中,安京王擡頭遙望太廟,面容上是和他六十年前第一次斬殺異族時無異的鐵血,這種鐵血不僅沒有随着歲月的積澱變得柔和,反而更加鋒芒畢露。
他的話語中隻有無邊的戰意:“生不能殺敵保大漢平安,緻使大漢在我為安京王一代覆滅,我若苟活,有何顔面去見曆代先王先皇,有何顔面去見大漢泱泱子民!” 安京王的身上浮現出一股英雄遲暮的悲壯,這種氣氛迅速感染了所有的皇族子弟,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他們的體内積蓄着安京王帶給他們的力量。
這種真實存在的意志力量令他們能夠發揮出遠超自身的戰鬥力,就算異族的戰刀即将斬斷大漢的龍脈,他們也必将付出百倍的代價。
劉輝無言,就這樣默默地看着皇族子弟們整裝齊備,操練戰鬥,哪怕大漢的皇族子弟從未懈怠武藝,哪怕每一位皇族男子都是弓馬娴熟,有這一刻鐘的臨陣磨槍,也好過毫無準備的一腔熱血。
當皇宮的警鐘響起,代表着入侵者突破了皇宮的大門,安京王集合子弟,踏出皇宮内庭。
“陛下,我等今日以身殉國,但大漢絕不會被湮滅于史冊!” 安京王留下最後一句話,便奔赴戰場殺敵,劉輝知道,就像自己是大漢的最後一任天子一樣,離去的老者也會是大漢最後一任安京王了。
劉輝坐在龍椅上,偌大的朝堂隻有他和寸步不離的老奴兩人。
“這就是我大漢的文武百官,這就是所謂有經天緯地之才,一言可決萬民生殺的三公九卿。
”劉輝笑了,他已經很久沒有笑過了,确切地說是整整十年沒有笑過了。
現在他卻被空無一人的朝堂逗笑了,被文武百官的行為逗笑了。
在異族尚未圍城之前,朝堂上如同集市一般熱鬧,有言割地求和、暗通異族者,有言東遷都城、搜刮金銀者,當然也有言死戰到底、誓不退縮者。
當異族完成對安京城的合圍後,前兩者一則逃之夭夭,二則賣國求榮,後者則均已戰死。
想劉輝初登基之時,朝堂上魚龍混雜,是非忠奸難辨,現在卻是一目了然。
又回過頭看了看身後的老奴,劉輝不記得老奴是什麼時候開始跟着自己的了,自他記事以來,當時還正值壯年的老奴便服侍左右,幾十年來早已習慣身後跟着這麼一個影子。
作為天子,劉輝從來沒有時間去思考身邊的事情,反而是現在,黃昏前最後的時刻,不必再憂慮朝政的劉輝第一次正視了自己。
“......”當要開口說些什麼的時候,劉輝才發現,他似乎并不知道老奴的名字。
服侍了劉輝數十年的老奴就像會讀心術一樣,在劉輝剛剛轉過頭來的,不知如何開口的時候說道:“老奴沒有姓名,老奴存在的意義就是服侍陛下。
” 老奴也是皇宮中特殊的存在,天子的貼身侍者向來隻有一人,如同安京王一樣,天子侍也是一脈單傳,老天子侍需要搜羅合适的孤兒,将其中一人培養為下一任天子侍,在老天子侍死後,新的天子侍就會代替老天子侍站在天子身後。
劉輝聞言,思慮再三,緩緩開口:“最遲到今天日落之前,我就
數以萬計的侵略者湧入這大陸上最富饒的城市,這些揮舞着馬刀或是鐵錘的異族絲毫不會憐惜帝國留下的所謂璀璨文化,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毀滅壓制了所謂“諸蠻夷”千餘年之久的,名為大漢的國度。
安京城四方城門之外,遙望城内,所有的異族統帥都明白,他們的崛起,就在今日。
他們等這一刻已經太久了,不知道從何時起,那強盛的帝國就成為了“諸蠻夷”心頭的陰霾。
在這鐵蹄踏碎枷鎖的時刻,哪怕十年的征戰已經鑄就了他們鋼鐵一般堅韌的意志,雙手依舊止不住顫抖。
鐵甲包裹的手重重落下,砸碎了面前的桌闆。
“就是今天,日落之前,我要看到大漢天子的首級!”異族聯軍的總指揮振臂一呼,“諸位可願随我一起,見證這大漢的毀滅!” 一時間,營帳内外響應者無數。
安京城的龍道任由侵略者馳騁,負責守衛皇宮的衛兵且戰且退,依托着比之城牆毫不遜色的巍峨宮牆進行着最後的抵抗。
太廟之中,一位身着玄色服袍的中年人神色肅穆,指尖撚起清香三柱,插入面前的香爐之中。
喊殺聲不絕于耳,卻并未讓他的神色有絲毫的動搖。
一名蒼顔白發的老者快步走入,俯身欲拜:“老奴叩見......” “不必了,說正事吧。
” “遵旨。
宮中皇族家眷共三千七百二十九人,除去一千三百六十三青壯與陛下共衛社稷,其餘老弱婦孺均已經暗道送出,随行衛兵百人。
”老者不急不緩地說道。
劉輝微微颔首,目光凝視着台上的一衆先皇,心中不無悲怆。
遙想大漢太祖皇帝開國至今一千四百五十三載,曆五十六任天子,傳承至他乃是第五十七代。
一千四百五十三年的風雨,大漢屹立不倒。
七百年前,連續三年大旱,千萬頃良田顆粒無收,黎庶十去七八,人口驟降帶來的是國力的急劇衰退和外敵的虎視眈眈,在邊疆土地被外族占去,邊境回縮兩千餘裡後,當朝天子自絕以謝天下。
然新帝以其天人之智,策退南北外族,引東部海外諸族補給中原,後又禦駕親征,以禁軍區區兩萬兵力,三敗西域異族二十五萬鐵騎,親斬西域蠻王首級,高挂龍攆之上,西域異族震怖,自此俯首二百餘年未敢跨疆界半步。
三百年前,大漢連出六代昏君,國内爆發農民起義,邊疆四異族十三國合兵二百萬,跨越南北西三面邊疆,依舊有一代天驕橫空出世,隻身領兵十萬,轉戰各地,擊退外敵,二十餘年征戰,未嘗一敗,保大漢山河無恙。
而今,劉輝自認登基三十年來無有怠慢,勵精圖治,一掃百年疲敝,扭轉了大漢日漸衰落的局面,但卻難敵四方異族因相繼統一迸發而出的野心。
自西域的第一縷狼煙升起,爾來十年矣。
十年間,大漢風調雨順,行伍幹練,并不缺乏精兵悍将。
朝中又有劉輝統領,無敢以文制武、禍亂朝綱者,相較于三百年前,大漢的力量又一次攀升至某個巅峰。
饒是如此,大漢還是輸了,雖是有邊疆王族通敵之故,但那卻并非決定性的因素。
誰曾料想東南西北四面諸蠻夷竟在短短三年之内相繼統一,不約而同地領兵犯境,等到劉輝整頓吏治,肅清朝堂之後回過頭來,邊疆防線早就千瘡百孔,一觸即潰。
或許。
劉輝默默想到,大漢真的氣數已盡吧。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劉輝恍惚間似乎聽見宮牆外的喊殺聲越來越近,他明白,時間不多了。
邁出沉重的腳步,身為大漢天子,他還有需要他去做,也隻有他能做的事。
眼見劉輝走出太廟,老奴一言不發地緊随天子的腳步,他這一脈生來就是為了侍奉天子而存在,哪怕大漢即将迎來終幕,他也一定會倒在天子的前面。
除了天子,沒有任何人有權斷言他的生死。
太廟之外,自願留守皇宮的千餘皇族子弟皆執銳披堅,年歲最大、執掌安京禁軍的安京王蒼顔華發,五十餘年的軍旅生涯将他的面容打磨的無比堅毅。
曆來,安京王都号稱是天子之下第一人,也是唯一不以血脈承襲的親王。
每一任安京王即位後都要考察皇族适齡子弟,選擇一批繼承人并為之設立繼承順序,然後将他們送往邊疆征戰曆練,待老安京王逝世,還存活的繼承人中,順位最高的那一位才能回安京承襲安京王位。
特殊的承襲制度帶來的是一代又一代令異族膽寒的安京王,以及“大漢第一王”的聲譽和“與天子并肩”的地位。
隻有真正坐上了這個位置的人,才知道安京王這三個字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現安京王承襲王位是在十年前,正是在老安京王抵禦異族侵略被暗殺之後。
在此之前,現安京王西域征戰五十餘年,從弱冠之年孤身西行,五十餘年未曾退回大漢西域疆界以内半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劉輝的目光落在安京王身上:“朕若是沒記錯,安京王今年七十有九了?” 聽到身後的話語,安京王轉過身來微微俯身,他的地位讓他可以不必對天子行禮,至于其他皇族子弟,因為兵甲在身,也隻是半跪道安。
“天子還能記得老臣,不勝榮幸。
”安京王收起手中長劍,再有一刻鐘,他就該帶着身後的子弟們開赴前線了。
說起來,劉輝忽然想起,這才是他和安京王的第二次見面,第一次是在老安京王死後,面前的這位安京王回安京即位,他為安京王祭天之時。
随後,安京王就帶兵北上抗擊異族去了,這一去就是十年。
異族包圍安京城之後,若非安京王日夜兼程帶兵回援,恐怕大漢早已覆滅。
這麼一算,安京王自弱冠西行曆練,現如今年近八旬,整整六十年都在沙場上度過。
哪怕是遍數大漢開國以來曆代安京王,恐怕都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存在。
心下知道安京王必然抱定必死之決心,但劉輝還是忍不住開口:“安京王,現如今的大漢,你遠比朕重要得多,若是戰場上還有一線生機,望安京王......” 安京王搖了搖頭,制止劉輝繼續說下去:“不必多言,大漢開國一千四百餘年,有壽終正寝的安京王,有馬革裹屍的安京王,有被俘自裁的安京王,陛下可曾見過有苟且偷生的安京王?” 長劍帶着劍鞘刺入鋪就皇宮地面的青石磚中,安京王擡頭遙望太廟,面容上是和他六十年前第一次斬殺異族時無異的鐵血,這種鐵血不僅沒有随着歲月的積澱變得柔和,反而更加鋒芒畢露。
他的話語中隻有無邊的戰意:“生不能殺敵保大漢平安,緻使大漢在我為安京王一代覆滅,我若苟活,有何顔面去見曆代先王先皇,有何顔面去見大漢泱泱子民!” 安京王的身上浮現出一股英雄遲暮的悲壯,這種氣氛迅速感染了所有的皇族子弟,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他們的體内積蓄着安京王帶給他們的力量。
這種真實存在的意志力量令他們能夠發揮出遠超自身的戰鬥力,就算異族的戰刀即将斬斷大漢的龍脈,他們也必将付出百倍的代價。
劉輝無言,就這樣默默地看着皇族子弟們整裝齊備,操練戰鬥,哪怕大漢的皇族子弟從未懈怠武藝,哪怕每一位皇族男子都是弓馬娴熟,有這一刻鐘的臨陣磨槍,也好過毫無準備的一腔熱血。
當皇宮的警鐘響起,代表着入侵者突破了皇宮的大門,安京王集合子弟,踏出皇宮内庭。
“陛下,我等今日以身殉國,但大漢絕不會被湮滅于史冊!” 安京王留下最後一句話,便奔赴戰場殺敵,劉輝知道,就像自己是大漢的最後一任天子一樣,離去的老者也會是大漢最後一任安京王了。
劉輝坐在龍椅上,偌大的朝堂隻有他和寸步不離的老奴兩人。
“這就是我大漢的文武百官,這就是所謂有經天緯地之才,一言可決萬民生殺的三公九卿。
”劉輝笑了,他已經很久沒有笑過了,确切地說是整整十年沒有笑過了。
現在他卻被空無一人的朝堂逗笑了,被文武百官的行為逗笑了。
在異族尚未圍城之前,朝堂上如同集市一般熱鬧,有言割地求和、暗通異族者,有言東遷都城、搜刮金銀者,當然也有言死戰到底、誓不退縮者。
當異族完成對安京城的合圍後,前兩者一則逃之夭夭,二則賣國求榮,後者則均已戰死。
想劉輝初登基之時,朝堂上魚龍混雜,是非忠奸難辨,現在卻是一目了然。
又回過頭看了看身後的老奴,劉輝不記得老奴是什麼時候開始跟着自己的了,自他記事以來,當時還正值壯年的老奴便服侍左右,幾十年來早已習慣身後跟着這麼一個影子。
作為天子,劉輝從來沒有時間去思考身邊的事情,反而是現在,黃昏前最後的時刻,不必再憂慮朝政的劉輝第一次正視了自己。
“......”當要開口說些什麼的時候,劉輝才發現,他似乎并不知道老奴的名字。
服侍了劉輝數十年的老奴就像會讀心術一樣,在劉輝剛剛轉過頭來的,不知如何開口的時候說道:“老奴沒有姓名,老奴存在的意義就是服侍陛下。
” 老奴也是皇宮中特殊的存在,天子的貼身侍者向來隻有一人,如同安京王一樣,天子侍也是一脈單傳,老天子侍需要搜羅合适的孤兒,将其中一人培養為下一任天子侍,在老天子侍死後,新的天子侍就會代替老天子侍站在天子身後。
劉輝聞言,思慮再三,緩緩開口:“最遲到今天日落之前,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