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忧进退生死取舍,道善恶初感天人

關燈
    鄭到來到窗邊,将窗牖推開,此時估計已至後半夜,遠處盡是黑暗,隻有庭院裡白色的巨樹散發着微弱的光,枝丫肆意在黑暗中伸張。

     一簇簇雲樹飄搖着,渲染得一重天上如傳說中的月宮,估計是高階修士神通的作用,這些“植物”會在夜晚放出微弱的白光,以至于不讓論道大會沉寂于黑暗。

     這光灑下來,落到鄭到的臉上,此時他仿佛又恢複青春,白發化為青絲,皮膚也再度緊緻,可隻有他自己知道,衰老是不可逆的。

    他隻是服用了當年剩下的兩枚駐顔丹,使外貌變年輕了。

     鄭到湖泊般的雙瞳中映着伸展的白色大樹,此時他出奇的平靜,他沉思着。

     “我難道做錯了嗎?” 他此時的處境十分危險,有南宮兄弟以及易權三位大敵,如若鬥法失敗,失去門派庇護,離開了神劍山他必死無疑。

     而為什麼他會陷入如今的處境?一方面,他在争奪大罴時,铤而走險害死了有背景的家族修士。

    另一方面,他不願服從門派安排,他的做法威脅到了易權的利益。

     這兩點矛盾當初做的時候,是否可以避免呢? 鄭到常年浸泡在藏書閣,讀書涉獵十分廣泛。

    他在背丹方感到疲憊時,就會看一些别的書放松,其中就有些凡人的兵法聖典。

    雖是講凡人帶兵打仗,但其中許多思想在修士鬥争中也頗有妙用。

     這些兵書都诠釋了一個非常基本的思想,那便是“先勝後戰”,意思是必須先确定己方能獲勝,占據極大的優勢才能發動戰争。

     書中指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以弱勝強的戰争,為将者千萬不能心存僥幸。

    那些看似弱兵力戰勝強兵力的戰役,要麼是從局部上取得優勢,在一次次以強勝弱中蠶食強大的一方,要麼是将強大的一方分裂,再逐個擊破。

    真正厲害的将軍,往往都隻打有把握的仗,那些打不過的戰鬥則竭盡全力避免,又或者用一“拖”字訣等待轉機,如此便能保證“百戰百勝”“百戰不殆”。

    這便是常勝将軍的秘密。

     而如何判斷己方與對方的強弱關系?兵書中總結出五點:天、地、人、将、法。

     天時,有利的氣候準确的行動時間;地利,依據地形合理地行軍作戰;人和,百姓對戰争的支持度軍隊意志。

    此三點為大略,對戰争的影響不言而喻。

     将領,所謂千軍易得一将難求,一位出色的将領統領數萬個有自由思想的士兵,還要讓他們井井有條發出可觀戰力,其中難度不言而喻。

    軍法,組織訓練士兵令一個普通人能完成軍隊中的職責,使這個龐然大物能有條不紊地運轉。

    此二點為雄才。

     當一方擁有了雄才大略,那麼他的取勝便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兵書上所有的細節計謀,都是圍繞這五點,壯大自身,削弱對方以達到以強勝弱。

     修士的鬥争發生在個體之間與軍隊打仗有所區别,鄭到依據兵書上的思想也自己總結了五點:力、智、勢、意、域。

     力量:修士的修為、神通,鬥法戰力,紙面實力;智計:修士謀略,陰謀詭計、欺騙、利用、威脅、恐吓,策反等等手段;權勢:修士的地位身份,背後勢力,靠山背景。

    此三點為累重,代表修士平日修行積累,對自身基礎的提升。

     意念:修士戰鬥時的心理狀态,戰鬥意志,勇氣,反應力,随機應變能力。

    環境:影響鬥法的外在因素,對神通的施展是否有利,對修士實力影響有多大。

    此兩點為攻堅,代表修士鬥法時發揮,對已有神通的掌控。

     攻堅累重,攻堅而無累重者,愈戰愈疲,難成大器,例如南宮蠻;累重而無攻堅者,難當大敵,成就有限,例如易權。

    總而言之若是一個人平時積累深厚,戰時發揮出色,兼具攻堅累重,那麼他取得勝利不過是自然而然之事。

     這套理論也是鄭到作戰時很大一部分依據。

    而是否爆發戰鬥,便要依據對力、智、勢、意、域五點的判斷。

     以強敵弱合理的戰鬥,就一定要取勝,不留餘地的壓死對手,以弱對強不合理的戰鬥,則要竭力避免,拖延時間,甚至斷尾求生。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明顯坑害南宮鈴與參加論道大會和易權作對是不合理的戰鬥。

    鄭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以陷入了如此困局。

     如果鄭到當時放棄了那隻大罴,如今聽從調令安排,又會如何? 首先他花費數千靈石打通獸堂關系,這份損失他會承受,其次沒有熊靈的力量他不可能打造出證道劍,也不可能有如今的實力,他的修行速度會大大減緩。

    而調令如期而至,他将再沒有力量反抗,被發往滄州。

    證道劍或許永遠隻是塊鐵再也打造不出來,到時機會更少不說,想要還上陸揚名重生丹的貢獻值更是遙遙無期。

     怎會進也是困局,退也是困局?鄭到眉頭緊鎖,他覺得自己已經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