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兵者,死生之地也!

關燈
    八月初一,東郡東武陽縣。

     雖然天色已經正午,但天空卻依舊灰蒙蒙一片,陰沉無比。

     蒼穹之下隻見無數士兵好似螞蟻般在平原上厮殺着,倉颉陵廟已然隻剩下殘垣斷壁。

     随着一輪箭雨從漢軍陣前升起,一片黃巾士卒頓時一聲不吭的倒下。

    但不等他們咽氣,後排帶着黃色抹額的教徒便立刻怒吼着端着長矛狠狠的沖了上來。

     此刻人命完全如同草芥一般,轉瞬即逝。

     不過魏哲卻完全沒有多愁善感的心思,眼見本陣“應旗”前移,他立刻面色肅然的盯着雲車處。

    果不其然,随後雲車下的力士便敲起重鼓,魏哲隻一聽這節奏便确定這是“鼓馬之聲”,當即面色一正,命麾下義從上馬侯令。

     但别看魏哲剛才做的輕巧,私底下卻沒少下苦功夫。

     畢竟戰場不是兒戲,軍令更不是簡單的“聞鼓則進,鳴金收兵”就能傳達清楚的。

     尤其是像這種數萬人級别的會戰,光靠人聲壓根無法及時的傳達軍令。

     在這個時候,便需要“金鼓旌旗”的變化來傳達主帥的命令了。

     其實剛才從中軍大纛下傳出的鼓聲,光是節奏就分為七種,分别是“鼓旌旗,鼓車,鼓馬,鼓徒,鼓兵,鼓卒”,不同的擊鼓次序就代表着不同的軍令。

     而且“戰鼓七令”還是比較簡單的,因為軍中常常會用不同樂器配合使用。

     實際上金鼓之聲中的“金”,在漢軍中就是四種樂器的統稱: 以金錞和鼓,以金镯節鼓,以金饒止鼓,以金铎通鼓。

     所謂“鳴金收兵”,指的其實是聽到金饒搭配戰鼓的變化後便退兵。

     每種樂器都有獨自代表的命令,同時還要和戰鼓聲進行配合。

     正是通過這套完整的指揮體系,作為主帥的皇甫嵩才能指揮漢軍進行各種精密操作。

     比如此刻,戰鼓三鼓後魏哲身後又響起了金铎聲,并且所部“認旗”也左傾三次。

     見此情形,魏哲當即果斷手握長铍,提缰躍馬,領兵出陣繞左擊之。

     沒辦法,軍法森嚴。

     金鼓旌旗,各有其令,麾之左則左,麾之右則右。

     不從者,立誅! 當然,誤聽軍令,或執行錯了軍令,也是死罪! …… “殺~” 亂軍之中,隻見魏哲蕩開面前的幾把長矛,長铍微挑,策馬掠過時一名短髯黃巾便首級飛起。

     由于铍比長矛更長,首為尖鋒,兩面皆刃,形如長劍。

    相比于難學難精的長戟而言,長铍算是最常見的騎兵武器了。

     長矛叢林中,魏哲不知何時已雙眸血紅,滿臉鮮血,也不知是自己的血還是别人的。

     不過魏哲并未在意,因為他發現在戰場上越是想活就越不能怕死。

     于是很快魏哲與座騎的甲葉上便多了些“雜草”,但一人一馬卻越發瘋狂。

     不一會兒,衆騎兵便以太史慈與魏哲為箭頭捅穿了面前的黃巾方陣。

     然而魏哲見狀卻沒有停下,反而帶領麾下遼東義從從另一個方向重新殺了進去。

     其實騎戰之法無非就是以快打慢,以高擊下。

     騎兵一旦喪失了速度,那麼就和死沒有什麼區别了。

     而在轟隆的馬蹄聲中,魏哲前方的黃巾教徒終于難以抑制的面露惶恐之色。

     他們終究不是教中好酒好肉培養的黃巾力士,面對騎兵時克制不住本能反應也正常。

     于是本來還在堅持的陣腳開始變得搖搖欲墜,魏哲見狀精神一振,當即再度沖殺。

     但凡事總有例外,一名黃巾軍明明已被刺穿卻拼死抱住胸前的長铍,而後另一名黃巾軍便立刻殺來,魏哲見狀當即果斷放開長铍,反手便抽出環首刀劈下,卻沒想到這位竟然也面容扭曲的迎着刀鋒上前,即便大口大口的吐着鮮血也試圖抱住刀将他拽下馬,與此同時,第三名黃巾軍則手持長矛刺向他。

     依靠兩名袍澤的犧牲,眼看着魏哲就要死在一名黃巾小卒手中。

     “嗖~”随着一支長箭擦着魏哲的耳邊掠過,那名黃巾長矛兵頓時應聲倒地。

     “子義,好箭法!”魏哲當即大笑着拖刀劈斷面前黃巾軍的雙手,一刀送其歸西,而後随手從戰場拔起一柄長矛就再度策馬沖陣,沒有半點耽擱。

     不遠處的太史慈見狀也微微一笑,緊随魏哲身後,将敵陣徹底撕開。

     “嘩啦啦~”甲葉碰撞間,随着衆騎的橫沖直撞,此處黃巾方陣終于徹底崩了。

     即便一名滿臉橫肉的黃巾頭目親自下場試圖穩住陣腳,但被魏哲斬首後也就潰了。

     眨眼間,戟、矛橫陳,旌、旗倒伏,鮮血好似流水一般染紅了腳下的農田。

     “敗了~敗了~” 隻見先前還悍不畏死的黃巾士卒,此刻卻像換了個人般再無先前氣勢,隻知道慌張的驚呼着,茫然失措間下意識便倉皇的向後逃竄去。

     魏哲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