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被遗忘的一群人【4K】

關燈
    冬日的帶方城顯得格外冷清。

     出了帶方城,荒涼的土地上幾乎遍布裂口,沒有規律,沒有任何方向,甚至連大小都沒有定數,小的不過一尺,大的甚至能有丈餘,就這樣橫七豎八的在荒野之中散落着。

    目之所及,幾乎看不見一絲綠色,天地之間一片肅殺之意。

     從沒有來過遼東的太史慈還是第一次知道嚴寒竟然可以把大地凍裂。

     “多虧兄長造了暖房,不然母親……” 想起魏哲令人在官邸盤起的火炕,太史慈此刻隻覺得萬分慶幸。

     畢竟身強體壯如他此刻都覺得寒冷異常,更不要說老弱婦孺了。

     魏哲聞言卻并未說些什麼,便不是為了管母他也是要造火炕的。

     别的不說,就戲志才那小身闆倘若沒有火炕今冬恐怕免不了要大病一場。

     而一旁親身體驗過火炕效果的的王岑聽罷不禁由衷感慨道:“縣君仁德,此物不知要造福多少百姓,今冬想必會少死些人了。

    ” 是的,王岑成功被魏哲從郡府那邊挖過來了。

     戲志才是知道魏哲手中握有“火炕”這枚棋子的,故此便以此物誘的王岑毅然離開朝縣城,回到了故土帶方縣。

     畢竟這種推廣“火炕”的事情也算是一種移風易俗。

     由王岑這種口碑良好的本地人出面負責,實在是再适合不過了。

     當然,魏哲也沒有虧待他。

     王岑在太守府擔任的是功曹書佐,不過是郡府小吏。

     可回到帶方縣之後魏哲卻任命其為秩百石的将作掾,主掌百工營造。

     如此王岑既能造福鄉裡,又能升職加薪了,自然不可能拒絕。

     他又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賢,基本的人性欲望還是有的。

     對于兩人的誇獎魏哲無動于衷,隻是關心此事的進度。

     “火炕普及的怎麼樣了?” 王岑聞言當即上前禀報道:“城内的各處民宅俱已改造完成,如今僅剩城外的三個鄉尚且還在推進。

    ” 魏哲聞言頓時有些意外道:“長君行事何其速也!” 這進度确實超出了魏哲的預估,于是當即好奇的問王岑是如何推廣的。

     “這倒是不難,無非是熟稔本土鄉情罷了。

    ”王岑先是謙虛了兩句,而後方才仔細的解釋道:“其實卑職隻是嚴令将作司的營造工匠必須先完成官邸的工程,不得私下改造,便是自家住宅也必須排在後面。

    ” “至于城内各處裡長、吏員家宅亦是如此規矩,尊者前、卑者後。

    ” 魏哲聞言當即失笑的搖了搖頭:“好你個王長君,讓你當将作掾還真是用對人了!” 如果他沒有猜錯的話,王岑這套下來城内百姓恐怕早對火炕翹首以待了。

     被魏哲如此誇獎王岑也沒有得意,反而恭維道:“卑職也隻是沾縣君的光罷了,聽說如今城外樵夫已然奉縣君為神人,甚至都有人立香火牌位了。

    ” 王岑此言倒不是拍馬屁,而是确實如此。

     畢竟火炕在城内普及之後,他們的生意确實擴大了不少。

     聞聽此言,魏哲也有些哭笑不得。

     不過這點成就倒還不至于讓魏哲有多自傲。

     畢竟帶方全縣也不過僅有五千四百一十六戶,在籍人丁二萬六千六百二十四口。

    算上整個樂浪郡也就六萬多戶,将近二十六萬人。

     這個數字是王岑去年從郡府戶簿上看見的,今年恐怕也差不到哪去。

     但是相比之下颍川郡卻有四十三萬戶,足足二百二十多萬人。

     即便受黃巾之亂影響人口大減,颍川郡人丁也是樂浪郡的數倍之多。

     也難怪黃巾之亂攪動天下時遼澤以東絲毫不受影響,原來就連黃巾軍都看不上這個窮地方。

     當然,窮一點也好,至少阻力相比内郡也小的多。

     想到這裡,魏哲忽然又問道:“城中各家豪強是何反應?” 王岑雖然奇怪,但還是一五一十道:“各家并無反應,不過私下裡倒是有傳言說縣君賓客多為中原人士,受不得這海東氣候,方才不得不用這火炕,言語之中……似乎對縣君還有些鄙薄,對這火炕也頗為不屑。

    ” 不想魏哲聞言卻毫不生氣,反而笑了起來:“呵呵~這不足為奇!” 畢竟那些豪門朱戶有各種奢侈的暖房可以用,效果還更好,相比之下這個火炕确實太粗糙了些,但魏哲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這般想着,魏哲轉頭便對太史慈道:“縣卒那邊盡快操練起來,動作越大越好,不要擔心糧草消耗,這點糧食我還是有的。

    ” 先前管家送了魏哲四艘海船,有兩艘用來載人了,另外兩艘自然也不是空的。

     管嶽明白魏哲上任後無論準備做什麼,糧草都是必不可少的的,便給他裝了兩船麥粟,足足有一萬兩千石,養活五百人綽綽有餘。

     太史慈聞言自無不可。

     不過随着寒風越來越大,衆人很快都閉嘴不言。

     于是魏哲就這樣帶着百餘騎默默騎着馬,沿着官道向陽丘鄉疾馳而去。

     …… 與内郡不同,因遼東與海東的冬天格外寒冷,故衣着也有所差異。

     就譬如這冬季擋風禦寒的“風帽”,内郡多用黑布或黑緞制作。

    帽分左右兩片,長度過肩或及耳,主要用于擋風禦寒。

    于當中縫綴而成。

    戴時帽頂遮至前額,側兜兩頰,左右有帶可系于颔下,既可護耳又可遮護肩背。

     不過在樂浪郡這布帛制作的“風帽”就不夠用了。

     故此魏哲等人腦袋上的風帽俱是皮毛所制,甚是溫暖。

     但是再保暖的帽子也總有照顧不到的地方。

     當魏哲一行人到趕到信川塞,睫毛上已經挂上了一層薄霜。

    風帽亦是凍的硬邦邦的,圍在口鼻上的面巾更是挂着一層薄薄的冰碴。

     待一行人停下之後,人馬之上竟然熱氣騰騰的,看着着實有趣。

     然而在信川塞的戍卒看來就有點錯愕了,甚至有點驚悚。

     怎麼說呢……樂浪郡在大漢的最東邊,帶方縣則在樂浪郡的最東邊,而陽丘鄉則在帶方縣的最東邊,至于信川塞? 呵呵~信川塞就是陽丘鄉最東邊的鄣塞,過了信川塞便是三韓等蠻夷之地了。

     所謂“鄣”“塞”,其實就是邊塞險要處用于防禦的塢堡。

     漢循秦制,邊疆如遇有險要地區,便設有障、塞。

     大者曰障,小者曰塞,并置有障尉、塞尉。

     但不似豪強所築塢堡,邊境鄣塞大多隻有一畝地大小,多為方形,圍牆有石砌也有土築,性質類同後世的邊境哨所。

     鄣塞為主,亭燧為輔,連成一線,方才形成大漢邊疆最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