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跨海而来【4K】
關燈
小
中
大
十一月十八日,東萊郡朱虛縣。
隻見魏哲身着玄色錦袍身披赤色大氅,就這樣騎在馬上招搖過市。
至于一路同行的五百騎義從,此刻亦是煥然一新,英武異常。
路旁酒肆内,一名帶着儒冠,衣着破舊的中年文士見狀不由詫異道:“好大的聲勢,這郎君又是哪家子弟,怎麼瞧着眼生?” 聞聽此言,櫃旁沽酒的老丈當即哈哈一笑: “管君,怎麼連自家郎婿都不認識了?你這管氏子莫不是假的?” 說罷他還指了指魏哲手捧的那隻大雁道:“瞧見沒?今日便是納采了。
” 不想那中年文士卻好似被踩到尾巴一般,當即拍案大怒道:“乃公是貨真價實的管夷吾之後,誰又在造乃公的謠?” 然而老丈聞言卻嗤笑道:“那這位管君莫不如先把欠賬結了?” 此言一出那中年文士頓時語塞,隻能尴尬的甩了一句吾這就去取錢。
說罷此人便灰溜溜的走了,酒肆内頓時響起了一陣歡樂的笑聲。
待其走後,随着老丈侃侃而談衆人這才知管氏将要嫁女了。
甚至有那神通廣大的,都打聽出了郎婿魏哲乃是新任帶方令。
一時間,酒肆内的衆人都不由議論紛紛。
有人感慨管氏這次運氣好,終于找到一個良人,有人則好奇魏哲的家世。
畢竟瞧剛才那個納采的架勢,一般豪族可沒有如此精銳的家兵。
一來二去,管氏嫁女很快便在朱虛縣内引起了熱議。
與此同時,先前離去的中年文士也差不多弄清此中原委。
此人喚作管休,也确實是管氏子弟,隻不過是旁支而已。
早年靠着家底倒是學了些典籍,可惜天賦一般,又沒有師門提攜。
于是多年以來隻能在市井混迹謀食,倒是與街頭遊俠無異。
别看管嶽與管翁家資巨萬,可是像這樣血脈淡薄的窮親戚卻分不了一點。
所以此刻管休也隻能擠在街頭的人群中,看着魏哲将一隻大雁交予管嶽。
随後也不知道魏哲說了什麼,管嶽當即高興的撫須大笑起來。
見此情形,便是路人也知道管嶽肯定對這女婿滿意至極了。
一時間,倒是給市井之間的議論又增添了些談資。
但熱鬧卻隻是他們的,回到家中管休卻隻感到一陣刺骨的寒冷。
沒辦法,誰讓他家是真正的家徒四壁呢,三十多歲都還未娶親。
都怪他非要學經,結果家中值錢的東西全都變賣了,連祖上留下的鋪面都轉手給族人了。
管休本以為自己是個朱買臣,卻沒想到他連東方朔都不如。
别說天子了,活這麼大他連洛陽都沒去過,終日隻在東萊郡打轉。
夜晚,摸着寒冷的被衾,管休終于忍不住暗自咬牙發誓。
“拼了,不就是一條命嘛,乃公賭了!” …… 且不說管休那邊如何暗下決定。
魏哲這邊在走完“納采”的流程之後,也終于得知了那藍衣少女的名字。
“管妍?倒還真是個靈慧的女子!” 想到這裡,魏哲倒是對這樁政治婚姻多了不少期許。
不過目前也就隻能到這一步了。
經曆了“納采”“問名”之後,雙方的婚約算是廣而告之了。
除非魏哲意外橫死,否則魏氏與管氏想退婚都不可能,除非一點顔面都不要了。
其實這也正是管嶽想要的結果。
他知道魏哲急着上任,這才一切從簡,并未講究那些繁文缛節。
否則光是“納采”和“問名”這兩個流程,都夠魏哲忙活大半個月了。
對于高門大戶而言一門婚禮全程走下來,花上一年半載也都是尋常事兒。
因此在讓種扈先行去玄菟郡報信之後,魏哲這邊終于啟程了。
次日上午,三山島港口。
隻見管嶽雖然須發皆白,但卻面色紅潤,顯然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賢侄,這四艘海船你先使着。
”一旁的管翁亦是面帶笑意的大手一揮道:“倘若不夠随時言語,我家雖不富裕,但幾艘海船還是能拿出來的!” 管翁口中的幾艘海船可不是什麼輕舟小船,而是先前魏哲看中的那艘可裝麥粟六千斛,可載人五百餘的大海船。
本來魏哲隻是想租用一下而已,卻不想管翁開口竟直接就送了他四艘。
而且還是連船員帶維修工匠一齊打包送給魏哲了。
霎那間饒是魏哲身經百戰也不由嘴角微抽。
這還叫不富裕?魏哲覺得他好像對自家老丈人的家底有些低估了。
果然,最高端的食材往往隻需要最簡單的烹饪方式。
比如,軟飯,就适合硬吃。
于是自覺腸胃不好的魏哲客套了兩句後,便毫不客氣的收下了這份禮物。
不過臨出發前魏哲想起了一個問題,當即詢問道:“管公,不知這渤海之上的海寇你們可能聯系?” 經過這一路的思量,魏哲越發意識到海路對帶方縣的重要性。
一旦他想要有所作為,那麼自然無法避免與渤海之上的各路海賊打交道。
而見魏哲這麼一說,管嶽當即笑而不語。
還是管翁嘿然一笑的解釋道:“管承,其實本名管彥!” 雖然管翁隻是點到即止,但魏哲卻恍然大悟。
因為年初投軍之時魏哲便打聽過東萊郡的黃巾情況。
當時根據他打聽到的消息,管承便為黃巾一方小帥,不過隻在海上活動。
最有意思的是他抄掠還很克制,隻在此間活動,從不越界,像是坐寇。
如今看來這管承恐怕隻是打着黃巾的旗号而已,實則是管氏的黑手套。
畢竟在大海之上,海商與海寇往往都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當然,管氏這招也不新鮮。
早在漢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東萊郡便有海商張伯路起義,當時其人自稱“将軍”,時常乘船浮海抄掠濱海九郡,漢軍一旦追擊他便或遁走遼東,或隐匿于海島之上,一旦漢軍退卻,他便複又抄掠東萊之間。
所以能在渤海之上做海貿生意的,幾乎都和海寇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也算是管氏的家族底蘊之一。
對此魏哲自然是格外滿意,又是寒暄再三,方才登船離去。
從東萊郡渡海至遼東,主要航線其實就是由三山島至杳津。
遼東半島南端之“杳津”,便是後世的遼甯旅順老鐵山一帶。
隻見魏哲身着玄色錦袍身披赤色大氅,就這樣騎在馬上招搖過市。
至于一路同行的五百騎義從,此刻亦是煥然一新,英武異常。
路旁酒肆内,一名帶着儒冠,衣着破舊的中年文士見狀不由詫異道:“好大的聲勢,這郎君又是哪家子弟,怎麼瞧着眼生?” 聞聽此言,櫃旁沽酒的老丈當即哈哈一笑: “管君,怎麼連自家郎婿都不認識了?你這管氏子莫不是假的?” 說罷他還指了指魏哲手捧的那隻大雁道:“瞧見沒?今日便是納采了。
” 不想那中年文士卻好似被踩到尾巴一般,當即拍案大怒道:“乃公是貨真價實的管夷吾之後,誰又在造乃公的謠?” 然而老丈聞言卻嗤笑道:“那這位管君莫不如先把欠賬結了?” 此言一出那中年文士頓時語塞,隻能尴尬的甩了一句吾這就去取錢。
說罷此人便灰溜溜的走了,酒肆内頓時響起了一陣歡樂的笑聲。
待其走後,随着老丈侃侃而談衆人這才知管氏将要嫁女了。
甚至有那神通廣大的,都打聽出了郎婿魏哲乃是新任帶方令。
一時間,酒肆内的衆人都不由議論紛紛。
有人感慨管氏這次運氣好,終于找到一個良人,有人則好奇魏哲的家世。
畢竟瞧剛才那個納采的架勢,一般豪族可沒有如此精銳的家兵。
一來二去,管氏嫁女很快便在朱虛縣内引起了熱議。
與此同時,先前離去的中年文士也差不多弄清此中原委。
此人喚作管休,也确實是管氏子弟,隻不過是旁支而已。
早年靠着家底倒是學了些典籍,可惜天賦一般,又沒有師門提攜。
于是多年以來隻能在市井混迹謀食,倒是與街頭遊俠無異。
别看管嶽與管翁家資巨萬,可是像這樣血脈淡薄的窮親戚卻分不了一點。
所以此刻管休也隻能擠在街頭的人群中,看着魏哲将一隻大雁交予管嶽。
随後也不知道魏哲說了什麼,管嶽當即高興的撫須大笑起來。
見此情形,便是路人也知道管嶽肯定對這女婿滿意至極了。
一時間,倒是給市井之間的議論又增添了些談資。
但熱鬧卻隻是他們的,回到家中管休卻隻感到一陣刺骨的寒冷。
沒辦法,誰讓他家是真正的家徒四壁呢,三十多歲都還未娶親。
都怪他非要學經,結果家中值錢的東西全都變賣了,連祖上留下的鋪面都轉手給族人了。
管休本以為自己是個朱買臣,卻沒想到他連東方朔都不如。
别說天子了,活這麼大他連洛陽都沒去過,終日隻在東萊郡打轉。
夜晚,摸着寒冷的被衾,管休終于忍不住暗自咬牙發誓。
“拼了,不就是一條命嘛,乃公賭了!” …… 且不說管休那邊如何暗下決定。
魏哲這邊在走完“納采”的流程之後,也終于得知了那藍衣少女的名字。
“管妍?倒還真是個靈慧的女子!” 想到這裡,魏哲倒是對這樁政治婚姻多了不少期許。
不過目前也就隻能到這一步了。
經曆了“納采”“問名”之後,雙方的婚約算是廣而告之了。
除非魏哲意外橫死,否則魏氏與管氏想退婚都不可能,除非一點顔面都不要了。
其實這也正是管嶽想要的結果。
他知道魏哲急着上任,這才一切從簡,并未講究那些繁文缛節。
否則光是“納采”和“問名”這兩個流程,都夠魏哲忙活大半個月了。
對于高門大戶而言一門婚禮全程走下來,花上一年半載也都是尋常事兒。
因此在讓種扈先行去玄菟郡報信之後,魏哲這邊終于啟程了。
次日上午,三山島港口。
隻見管嶽雖然須發皆白,但卻面色紅潤,顯然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賢侄,這四艘海船你先使着。
”一旁的管翁亦是面帶笑意的大手一揮道:“倘若不夠随時言語,我家雖不富裕,但幾艘海船還是能拿出來的!” 管翁口中的幾艘海船可不是什麼輕舟小船,而是先前魏哲看中的那艘可裝麥粟六千斛,可載人五百餘的大海船。
本來魏哲隻是想租用一下而已,卻不想管翁開口竟直接就送了他四艘。
而且還是連船員帶維修工匠一齊打包送給魏哲了。
霎那間饒是魏哲身經百戰也不由嘴角微抽。
這還叫不富裕?魏哲覺得他好像對自家老丈人的家底有些低估了。
果然,最高端的食材往往隻需要最簡單的烹饪方式。
比如,軟飯,就适合硬吃。
于是自覺腸胃不好的魏哲客套了兩句後,便毫不客氣的收下了這份禮物。
不過臨出發前魏哲想起了一個問題,當即詢問道:“管公,不知這渤海之上的海寇你們可能聯系?” 經過這一路的思量,魏哲越發意識到海路對帶方縣的重要性。
一旦他想要有所作為,那麼自然無法避免與渤海之上的各路海賊打交道。
而見魏哲這麼一說,管嶽當即笑而不語。
還是管翁嘿然一笑的解釋道:“管承,其實本名管彥!” 雖然管翁隻是點到即止,但魏哲卻恍然大悟。
因為年初投軍之時魏哲便打聽過東萊郡的黃巾情況。
當時根據他打聽到的消息,管承便為黃巾一方小帥,不過隻在海上活動。
最有意思的是他抄掠還很克制,隻在此間活動,從不越界,像是坐寇。
如今看來這管承恐怕隻是打着黃巾的旗号而已,實則是管氏的黑手套。
畢竟在大海之上,海商與海寇往往都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當然,管氏這招也不新鮮。
早在漢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東萊郡便有海商張伯路起義,當時其人自稱“将軍”,時常乘船浮海抄掠濱海九郡,漢軍一旦追擊他便或遁走遼東,或隐匿于海島之上,一旦漢軍退卻,他便複又抄掠東萊之間。
所以能在渤海之上做海貿生意的,幾乎都和海寇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也算是管氏的家族底蘊之一。
對此魏哲自然是格外滿意,又是寒暄再三,方才登船離去。
從東萊郡渡海至遼東,主要航線其實就是由三山島至杳津。
遼東半島南端之“杳津”,便是後世的遼甯旅順老鐵山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