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总结生产首领忧伤

關燈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整天的時間,姜林都坐在汾水邊,肝腸寸斷。

     一轉眼的功夫,時間又過去二十天。

    這二十天裡,各生産隊除了不停地喊缺人之外,其他事項均漸入佳境。

     過去的二十天,姜林終于完成了訓練手冊的編制。

    每五天完成一個章節的試練,目前巡邏隊伍已經完成了四個章節的訓練。

    這幾日十五個人的隊伍在訓練夜間的隐蔽、潛伏、偵察、暗殺等科目,已經漸漸有了後世特戰隊伍的感覺。

     按照姜林的要求,巡邏隊的人員每日三餐,有葷有素,尤其是要有動物的肝髒。

    沒辦法,這個時代的人夜盲症太多了,這批隊員姜林是按照後世的偵察兵、特種兵的标準訓練的,對夜間的視力要求尤其看重。

    好在這些人本身身體素質都很好,連續補充十幾天動物肝髒之後,所有人都能在夜間充分地将姜林提供的訓練方法的巨大優勢發揮出來。

     依照姜林手頭軍刀的樣式,青銅場鑄造了十五把鋒利的青銅匕首,紅石擴又依照自己以前在朝歌城中鑄造青銅佩劍的記憶為巡邏隊鑄造了十五把青銅佩劍,這便是目前所有的制式裝備。

    效果如何尚未得到檢驗,但身配長短兩把青銅兵刃的巡邏隊伍确實具有震懾力,當這支隊伍排着整齊的隊形、邁着一緻的步伐巡視在晉陽鎮中以及各個生産場所時,将一些平時刁鑽之人唬得服服帖帖。

     以制定陶管尺寸為契機,姜林統一了整個晉陽鎮的度量衡。

    長度方面,此前已經制過一米長的銅絲作為參考。

    為了制定标準,姜林特意花了一天的時間雕刻了一條一米長的木條,又在木條上一點一點地将一米長十等分,再将每一分米十等分。

    将精度精确到了厘米。

    最後根據自己後世的身高,确定相差隻有不到一毫米的樣子。

    可以說這把木尺已經相當準确。

    将刻度、數字刻深後,交紅石擴鑄造成青銅尺分發給各個生産隊。

     重量方面,用五百毫升空的礦泉水瓶裝滿水後,正好是一斤,這是有嚴重強迫症的姜林後世反複确認過的。

    因為此前一直懷疑那一瓶礦泉水不夠五百毫升,做過試驗後果然驗證了自己的懷疑,為此和孫大江打賭還赢了一頓酒。

     根據這一斤的參照物,姜林讓紅石擴鑄造了一斤、一公斤、五公斤、十公斤的青銅砝碼作為基準參照物。

    根據後世所見,制了一把量程為一百斤的杆秤。

    經過反複驗證,一百斤誤差控制在半斤内。

    可以說精度已經相當準确。

    叮囑工匠們按照自己教授的方法再多制造幾把杆秤後,姜林便撒手不管。

     這些時日,紅石郊将所有能想到字已經全部寫完了,姜林也将對應的簡體字一一列了出來。

    按照紅石郊的授課進度,在年底之前就會将所有已經羅列的簡體字和加減乘除法全部教授完畢。

    沒辦法啊,随着攤子越鋪越大,各個生産隊都需要文員來記賬了,隻能用速成班的方式将文字和算術加緊教授。

    雖然不是所有少年學員都能跟上紅石郊的授課進度,但有那麼十幾個好苗子已經從一衆人中漸漸地顯露出來,這些都将是未來重點培養的對象。

    其中就有姜林的随身侍從黑石平。

    現在,姜林已經很少動筆寫東西,大多數時候都是姜林口述,黑石平負責記錄。

     一些紅石郊沒想到、沒學過或者沒遇到過的字,而姜林口述時遇到的字,姜林書寫出來之後,黑石平都仔細的摘錄下來,補充到紅石郊的授課中去。

    漸漸地,晉陽鎮的文字體系已經非常成熟。

     各個生産隊方面,青銅場已經開始源源不斷地往鎮内倉庫輸送各種工具、青銅釘,還按姜林畫的樣式制出了青銅鍬,并且配合其他生産隊的需求鑄造一些關鍵部位的配件。

    紅石擴已經多次找姜林商談,想盡快去西山着手籌建冶鐵場,想早點看到那傳說中的能制造神器的東西,姜林也将此事提上了日程,奈何人手不足,黑石工、紅石魁二人反對了好幾次,隻得暫時作罷。

    紅石擴隻得将精力放在傳授青銅冶煉、鑄造技藝上面。

     負責研究紡織的紅石昌和夕夫婦兩人雖然還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是上一批送來的麻布已經明顯地感覺到比之前的要精緻一些。

    聽說是改進了一下紡線的工藝,麻線做的比以前更細更均勻了,所以布的質量有了提升。

    這是一個好的苗頭。

     煮鹽場的三口鍋,産的精鹽不但供給整個鎮内的居民改善了飯菜的口味,富餘的産出還按姜林的要求,每五十斤一麻袋堆在倉庫内。

    目前倉庫内已經堆了六七麻袋。

    這些以後都是要當做對外貿易的資本,也可以當做來年繼續“引誘”其他村落并入晉陽鎮的誘餌。

    沒辦法,這精鹽和以前的粗鹽比起來,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前幾日當晉陽鎮居民第一次體驗到精鹽的口感時,幾乎所有人都對姜林膜拜了一次。

    甚至連一向深居簡出的丞相夫人都親自前來詢問此事。

    沒辦法,這麼好的鹽便是貴如當朝王叔夫人也幾乎沒有遇到過,更不用說那些吃慣了苦澀的粗鹽的平頭老百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制陶隊已經在陶陽和陶甲二人的帶領下制出了内徑分别為八十厘米和四十厘米,長度均為兩米五的陶管樣品,經過衆人一番評定,作為下水管道的強度已經足夠。

    令姜林驚奇的是,在陶管的内外壁,陶甲還塗覆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釉質,這可是奠定了以後瓷器的基礎。

    因為陶器的原料是黏土或者陶土,而瓷器的原料是高嶺土或者石英石等,目前晉陽鎮附近尚未發現有高嶺土礦或者石英石礦,所以隻能繼續制陶,但是在陶管的表面附着釉質,不但能增加陶管的機械強度,還能增加陶管内部的光澤度,防止表面附生藻類阻礙液體流動。

     陶甲還創造性地在陶管的兩頭制出便于對接時插入的大小頭的樣式,着實令姜林贊歎不已。

    下水管道的事情終于解決,姜林心中一直惦念的事便又少了一件。

    又吩咐制陶隊還要兼顧晉陽鎮日常陶器的制作,不能耽誤居民的基本需求後,姜林便将後續的工作習慣性地又扔給了紅石洪。

     運輸隊這裡,黑石車率領的運輸隊已經造出了四輛帶有青銅軸套的馬拉車。

    不論是從堅固性、還是從拉動力上都比那些難民帶來的車要好很多。

    原因無他,新工具的使用讓制車的木闆更加的規整,青銅釘和青銅軸套的使用讓車的性能大幅提高。

    四輛馬拉車整日裡往返于各個生産場和晉陽鎮之間,輸送給養物資,拉回産出,讓晉陽鎮有了一絲繁華的氣息。

     依照姜林的囑咐,朝歌來的難民帶來的那些破損的車輛會整體檢修一番,能改良的便改良,不能改良便放在一些不太重要的運輸線路當中。

    運輸隊要盡快地将上次戰鬥繳獲的八匹馬全部用起來,之後便要制造簡單的單人手推車。

    黑石車信心滿滿的向姜林做了保證。

     建築隊由于增加了不少人手,每日也能以建成四座茅屋的速度進行。

    按照之前的規劃,短期内晉陽鎮的住房按男女分開居住,不再以家庭或者以夫婦為主體單位劃分,這樣一個茅屋可以居住四名成年人以及少年,或者三名各帶一名小兒的婦女。

    總之,智囊團的設想便是盡快地保證每個人都能住進茅屋,然後将精力開始放在道路、下水通道、以及姜林提起的那種小型四合院的建設上。

    因為聽起來誘惑力确實太大了,大家都想早日住上那種舒适、寬敞、明亮的住宅。

     按照目前的人口以及鎮内茅屋的數量,建築隊再有一個月的時間便可将足夠的茅屋建成,那時候的時間是後世公曆的九月底,農曆的八月份中下旬,天氣正是由熱變涼的時候,足夠的茅屋建成,保證了居民們都能在屋内過冬,這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