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人口资源依然不足

關燈
    孫虎送走費翔的時候,已是晚上六點,此時的天已經黑透。

    姜林、費翔二人今日從剛過正午時分,一直聊到天黑,但即便二人聊了如此長的時間,費翔走的時候,姜林仍然覺得還有許多信息未聊透徹。

    二人約好了明日上午繼續接着聊,孫虎将費翔送走後,姜林趕忙拿出自己的記事本和申杉獻上的那份地圖,開始一邊回憶,一邊将今日和費翔聊天的重要信息記錄下來。

     根據費翔今日提供的信息,這虎方應當是位于後世的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中東部以及湖南省北部這片區域,總共有四五十萬人的一個方國。

    虎方由大小二十餘部族組成,方國首領對下面這些部族的管理比較松散,各部族之間平日裡也很少往來,隻有在一些部族遇到其他方國和諸侯國襲擊的時候,方國首領才會要求各部族出兵,協助遇襲的部族一起抵禦外敵。

     不過這樣的事情其實很少發生。

    因虎方生存的地域以東、以南、以西都有大山、大江、大河隔絕,這三個方向上幾乎沒有什麼強敵可以威脅到虎方人。

    至于北邊的商王朝,這些年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抵禦西邊日漸強盛的周國,以及平定東部、北部的諸侯叛亂之上,哪有心思再去琢磨向南擴張的事。

     總的來說,虎方靠近北部的幾個部族因接近商王朝勢力範圍,所以文化、思想上很容易接受華族的這些方國和諸侯。

    但越往南、尤其是在大江附近和過了大江、以及處在大山裡的那些部族,因距離較遠或者消息閉塞,對與不同族的華族人的勢力就很難接受。

     整個虎方的勢力範圍内,湖泊星羅,水網交織,不但給農業生産提供了足夠的水資源,而且江、河、湖内的淡水魚類又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肉食來源,所以虎方人的生活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滋潤的。

    除了偶爾遇到洪水泛濫淹沒農田外,幾乎沒有什麼生存的天敵。

     姜林努力地回憶着後世地理課本裡習得的知識,在自己出生、成長的那個時代裡,中國最着名的糧食生産基地有黑龍江和吉林中部的松嫩平原及黑龍江的三江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四川成都平原,廣東珠江三角洲,蘇浙太湖平原,蘇皖江淮地區,江西鄱陽湖平原等。

     再往細了講,又可以細化出遼甯的盤錦墾區,内蒙古的大青山南北,河北石家莊地區,山西汾河谷地,山東膠東地區,河南豫北平原,江蘇的裡下河地區,浙江金衢盆地,安徽皖中平原,福建的建陽和龍溪地區,湖北的襄北地區,湖南的湘南地區,廣西的南甯、欽州地區,雲南中部壩子,四川的長江谷地,陝西關中盆地,漢中盆地,青海的湟水谷地,甘肅的河西走廊,甯夏河套平原,新疆的伊犁河谷地和天山北麓平原,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谷地等。

     這些地方的糧食産出,不但能滿足當地民衆的生存所需,而且還可以向外地輸送,用來填補那些糧食産出不足之地的缺額。

    再多的,便可以當做戰略貯備糧儲存起來,到了關鍵時刻…… 前幾日在平陽城,申杉已經提出了南邊的這些方國和諸侯國糧食産出比較豐厚,想在在當地建起酒廠就地生産的思路。

    今日和費翔第一次深入交流得知,這虎方占着一部分洞庭湖平原,整個江漢平原,不用費翔過多地描述,從後世而來的姜林很是清楚這虎方占據着這兩塊産糧之地意味着什麼。

     若是說春秋時期,吳國開鑿邗溝是為了讨伐齊國,那麼到了隋炀帝之時,耗費大量的人力、無力、财力來開鑿京杭大運河,最大的目的便是為了将長江流域産出豐富的糧食運輸到當時人口已經急劇膨脹、糧食缺口比較大的北方邊境地區。

     回想着這些信息,姜林又開始眼饞了,就像孟津渡口發現那顆嵌在地上的隕石是金屬材質的時候一樣,姜林望着申杉交給自己的地圖上自己寫的密密麻麻的那些信息,口水又不自覺地流了下來。

     人口、礦藏、耕地、農田、山川、河流,所有這些可以定義為資源的東西,這個時代的人雖然也明白其重要性,但沒有人比後世而來的姜林更能懂得其重大的意義。

     從唐國元年到唐國五年這段時間裡,涑陽城這裡沒少從安邑城、郇陽城以及唐、虞、胥三國交界處三不管黑市以及商人團從其他諸侯國和方國那裡引進一些心向往大唐的國人和奴隸,這些輸送到唐國來的人口,一部分被安置到了北邊的平陽城,而一部分就地安置在了涑陽城。

     而從唐國五年開始,故虞國之地并入大唐國後的這五年裡,其他諸侯國和方國的商隊、申杉的商人團仍然是沒有停下往大唐國繼續輸送人口的步伐——大唐國在對南邊的這些諸侯國和方國進行精鹽、烈酒貿易中賦予價值最高的交換物就是奴隸,尤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奴隸。

    所以即便這些諸侯國和方國裡的聰明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年,本國國内的奴隸人口流失的有些太過嚴重,但仍然無法阻擋已經形成的成熟的産業鍊的奴隸輸送繼續進行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經過這十年大唐國的發展和經營,現在最南邊的故虞國之地含安邑城在内的一市五縣,全域人口接近二十萬,其中青壯年七萬餘。

    再往北的涑陽城全域人口已經達到了三萬,其中青壯年一萬餘。

     平陽城不但接收了來自南邊輸送進來的故虞國和其他諸侯國、方國的國人、奴隸,加上這麼多年不斷走出大山的黎國遺民,十年的時間繁衍生息下來,平陽城全域人口已經達到了四萬,青壯一萬餘。

     過了平陽以北的太嶽山,進入太原盆地,晉陽城以南的平原之上這幾年陸續誕生了五個定居點,目前人口尚未達到設縣立市的程度,總的算下來,這五處定居點的人口也已經超過了一萬人。

    至于太原盆地最北端的入口、大唐國發源地、已經正式将晉陽鎮更名為晉陽城的這裡,這幾年其實人口的增長是最慢的。

     這其實和埋藏在姜林内心深處的一個秘密規劃有很大的關系。

     姜林深知,晉陽城這裡,其實是不适合做一國之都的。

    或者說,晉陽城隻适合做一個地方政權的都城,而不适合做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的都城。

     晉陽城周邊的煤、鐵資源極其豐富,由此注定了晉陽城以後将是一個工業基地。

    這不是姜林自己決定的,後世的曆史已經是如此演繹的。

    這幾年随着西山那裡的蓬勃發展帶來的副作用已經開始逐漸顯現了出來,到了冬季,以懼老爺子為代表的一批老人的呼吸道疾病開始頻繁地發作起來。

    從事醫療事業一生的老爺子慧眼如炬,一語便道出了其中的玄機來——空氣質量變差。

     從後世而來的姜林自是知道,随着工業化進程逐漸深入,晉陽城這裡的空氣質量還将持續惡化,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剛起步階段便開始分散注意力去研究環保的事情,是對工業化發展的一個掣肘。

    搞環保,那都是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事。

     再說說晉陽城所處的地理位置,目前晉陽城所處的位置,是太原盆地北端最窄處,東西約十公裡左右的樣子,居間還有汾水流過,能提供給建造民居的平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