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就此拍板定都长安
關燈
小
中
大
屬下也是贊同的。
其實不光是屬下,二郎、王副總長,我們幾人的想法都是一樣的。
隻不過有兩個眼下的問題和一個未來的問題,需要首領心中有解決的方案?”楊戬餓的緊,端起自己的飯碗,坐在旁邊的矮石上,朝嘴裡送了一口粟米粥,一邊咀嚼着一邊朝姜林問道。
“什麼問題?”姜林看了看楊戬,若有所思地問道。
“眼下的問題,第一,故周國這片區域,畢竟在幾年前還是敵對的。
現在首領要想定都于此,屬下想來,故周國的這些貴族、官員、民衆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擁戴?會不會搗亂?首領有什麼辦法能讓這些人安定?” “第二、大唐國的一衆官員首領要怎麼說服?晉陽城的各場礦,西山兵工怎麼搬遷?國立大學師生……總之就是怎麼能讓一衆晉陽城裡現有的各個系統心甘情願地搬遷至此處。
” “再說未來的問題。
在此處立了都城,自然會成為人口逐漸集中的區域。
假以時日,這片區域的人口膨脹到了一定程度,以屬下所想,恐怕這塊土地的産出,養活不了那麼多人口。
這也是屬下聽二郎說首領欲将國都放在朝歌城以南、過了大河的地方,分析了兩年後漸漸覺得有些道理的所在,那處四周開闊,沃野千裡,定是不愁糧食問題。
”楊戬朝嘴裡扒拉了兩口飯,吞咽下去後朝姜林說道。
“老楊,你說的這個未來的問題,證明了你看問題,看得遠,有一定的遠見;但恰恰是這個問題,又說明了你看問題還是有局限性。
”姜林聽罷楊戬的一番話,心中微微一顫抖。
自己穿越而來的那個曆史裡,長安城自唐以後便不再成為主流王朝的都城,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關中地區人口膨脹,而經過幾千年耕種的土地産出無法養育那麼多人口。
姜林記得隋朝建都大興開始,關中地區的糧食就已不能自給自足(這也是隋炀帝開鑿大運河,遷都洛陽甚至江都的重要原因)。
到了唐朝,社會安定,人口繁多,關中地區的糧食供應更是力不從心,皇帝甚至要去南方“就食”,唐高宗李治曾七次“就食”東都洛陽。
安史之亂以後,關中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和水利灌溉系統經過長年戰亂的破壞和荒廢,長安的糧食危機更加嚴重。
唐德宗時期甚至出現因缺糧引發禁軍嘩變的危急情況。
現在聽罷楊戬的一番話,姜林自是想起了自己了解的這段曆史。
“首領緣何如此說?”楊戬又接着扒拉了幾口飯,繼續朝姜林問道。
“若是按正常的曆史發展規律,确實如此。
我聽說曆代商王不斷的遷徙都城,就是因為都城附近的土地經過長年耕種,土地失去肥力,産出無法養活增加的人口,隻得遷徙到别的土地肥沃的地方。
你能看到這一點,便是我說的具有一定的遠見。
” “但是,你知不知道,國立大學農學院的師生們,現在已經找到了糧食增産的幾種方法以及保持土地持續肥力的方法?還有我前幾年頂着巨大的壓力,讓平安鐵路上馬,為的就是給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樹立一個标杆。
你有沒有計算過平安鐵路現在一趟火車的運力,全部運送糧食的話,可以供應安邑城的人吃多久?以後鐵路鋪設到全天下的城都可以抵達,南邊盛産糧食的地方的産出一日便能運抵到這裡……你,還覺得這是個問題嗎?” “并且,這麼多年你應當也感覺到了,我一直在強調,不将人口聚集起來,不一味地追求人口的過度集中,對将來的大唐國國都亦是如此要求。
一國之國都,隻是一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軍事中心。
但經濟中心,則完全沒有必要。
晉陽城的工業體系已經建立了十多年,貿然遷出,實數昏招。
别的不說,便是煤、鐵這兩種工業建設急需的兩種資源,便是無法遷走的。
所以,晉陽城還是晉陽城,除了将政務院下轄各部,軍隊的三大部門遷出外,其他均不作變動。
晉陽城以後便是我大唐國第一個重工業經濟中心。
這便回答了你提出的眼下的第二個問題。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再說你說的眼下的第一個問題,你可知道經過此番戎、羌之敵的劫掠後,這塊土地上周、芮等諸侯和方國以前的貴族和官員還留下了多少?”姜林幽幽地朝楊戬問道。
“呃……聽說十不存一。
”楊戬微微一思索,朝姜林答道。
“經過各方的努力尋找,最終的結果:三十不存一。
就這還是要将周國國府那幾個都算上。
還有,風陵渡那裡,姜尚姜太師的三個兒子均已經向我大唐國表達了十足的誠意。
周國國府的國玺,便是太師的二子呈送給洪部長的。
在這三人的帶領下,随着誦、旦二人一起逃往東邊的那些周國的貴族和官員,現在紛紛向洪部長表達着他們的意願,願意協助我大唐國治理故周國之地。
” “而故周國宗室、姬旦、姬奭二人,那可都是大才,我決意将這二人設法納入政務院當中,至少也副院長的職務。
另外釋放那兩萬餘戰俘的時候,我是做過思想工作的。
我不信我當日說的那些話,那些人聽不進去。
兩萬多人隻要有一萬人聽了進去,那就代表着有一萬戶的人已經心向了我大唐國。
還有,此番我大唐國入故周國之地抗戎援周的戰事,難道一點人心都換不回來嗎?周國國府已然崩潰,又有這麼多心向我大唐國的民衆,這個時候再有人跳出來作對,他是嫌自己一家人活得太舒服了嗎?”姜林終于将自己心裡的想法對楊戬道了出來,說罷,又起身負手朝南邊望去。
“唔……”姜林說的有些多,楊戬一時有些無法全部消化。
“那……首領,你打算什麼時候完成這件大事?”楊戬愣了半天,終于朝姜林問道。
“此番,我就不離開了。
藉着恢複故周國域内的秩序這個由頭,我就不離開了。
待今日選定了位置,從明日起,軍、政所有大事小情,均來此處找我彙報。
”姜林手指了指山下,堅定地說道。
“看來首領心裡已經盤算了許久,那屬下心裡就有數了。
隻是,這都城……首領可想好了名稱?”楊戬起身走到姜林身後,順着姜林的眼光朝南望去。
看了許久,扭頭朝姜林問道。
“長安!”姜林想也沒想地朝楊戬答道。
“長安,長安。
長治久安。
首領之才,屬下萬分欽佩。
”楊戬很是鄭重地拱着手,朝姜林鞠了一躬。
喜歡商末三國志請大家收藏:()商末三國志
其實不光是屬下,二郎、王副總長,我們幾人的想法都是一樣的。
隻不過有兩個眼下的問題和一個未來的問題,需要首領心中有解決的方案?”楊戬餓的緊,端起自己的飯碗,坐在旁邊的矮石上,朝嘴裡送了一口粟米粥,一邊咀嚼着一邊朝姜林問道。
“什麼問題?”姜林看了看楊戬,若有所思地問道。
“眼下的問題,第一,故周國這片區域,畢竟在幾年前還是敵對的。
現在首領要想定都于此,屬下想來,故周國的這些貴族、官員、民衆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擁戴?會不會搗亂?首領有什麼辦法能讓這些人安定?” “第二、大唐國的一衆官員首領要怎麼說服?晉陽城的各場礦,西山兵工怎麼搬遷?國立大學師生……總之就是怎麼能讓一衆晉陽城裡現有的各個系統心甘情願地搬遷至此處。
” “再說未來的問題。
在此處立了都城,自然會成為人口逐漸集中的區域。
假以時日,這片區域的人口膨脹到了一定程度,以屬下所想,恐怕這塊土地的産出,養活不了那麼多人口。
這也是屬下聽二郎說首領欲将國都放在朝歌城以南、過了大河的地方,分析了兩年後漸漸覺得有些道理的所在,那處四周開闊,沃野千裡,定是不愁糧食問題。
”楊戬朝嘴裡扒拉了兩口飯,吞咽下去後朝姜林說道。
“老楊,你說的這個未來的問題,證明了你看問題,看得遠,有一定的遠見;但恰恰是這個問題,又說明了你看問題還是有局限性。
”姜林聽罷楊戬的一番話,心中微微一顫抖。
自己穿越而來的那個曆史裡,長安城自唐以後便不再成為主流王朝的都城,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關中地區人口膨脹,而經過幾千年耕種的土地産出無法養育那麼多人口。
姜林記得隋朝建都大興開始,關中地區的糧食就已不能自給自足(這也是隋炀帝開鑿大運河,遷都洛陽甚至江都的重要原因)。
到了唐朝,社會安定,人口繁多,關中地區的糧食供應更是力不從心,皇帝甚至要去南方“就食”,唐高宗李治曾七次“就食”東都洛陽。
安史之亂以後,關中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和水利灌溉系統經過長年戰亂的破壞和荒廢,長安的糧食危機更加嚴重。
唐德宗時期甚至出現因缺糧引發禁軍嘩變的危急情況。
現在聽罷楊戬的一番話,姜林自是想起了自己了解的這段曆史。
“首領緣何如此說?”楊戬又接着扒拉了幾口飯,繼續朝姜林問道。
“若是按正常的曆史發展規律,确實如此。
我聽說曆代商王不斷的遷徙都城,就是因為都城附近的土地經過長年耕種,土地失去肥力,産出無法養活增加的人口,隻得遷徙到别的土地肥沃的地方。
你能看到這一點,便是我說的具有一定的遠見。
” “但是,你知不知道,國立大學農學院的師生們,現在已經找到了糧食增産的幾種方法以及保持土地持續肥力的方法?還有我前幾年頂着巨大的壓力,讓平安鐵路上馬,為的就是給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樹立一個标杆。
你有沒有計算過平安鐵路現在一趟火車的運力,全部運送糧食的話,可以供應安邑城的人吃多久?以後鐵路鋪設到全天下的城都可以抵達,南邊盛産糧食的地方的産出一日便能運抵到這裡……你,還覺得這是個問題嗎?” “并且,這麼多年你應當也感覺到了,我一直在強調,不将人口聚集起來,不一味地追求人口的過度集中,對将來的大唐國國都亦是如此要求。
一國之國都,隻是一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軍事中心。
但經濟中心,則完全沒有必要。
晉陽城的工業體系已經建立了十多年,貿然遷出,實數昏招。
别的不說,便是煤、鐵這兩種工業建設急需的兩種資源,便是無法遷走的。
所以,晉陽城還是晉陽城,除了将政務院下轄各部,軍隊的三大部門遷出外,其他均不作變動。
晉陽城以後便是我大唐國第一個重工業經濟中心。
這便回答了你提出的眼下的第二個問題。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再說你說的眼下的第一個問題,你可知道經過此番戎、羌之敵的劫掠後,這塊土地上周、芮等諸侯和方國以前的貴族和官員還留下了多少?”姜林幽幽地朝楊戬問道。
“呃……聽說十不存一。
”楊戬微微一思索,朝姜林答道。
“經過各方的努力尋找,最終的結果:三十不存一。
就這還是要将周國國府那幾個都算上。
還有,風陵渡那裡,姜尚姜太師的三個兒子均已經向我大唐國表達了十足的誠意。
周國國府的國玺,便是太師的二子呈送給洪部長的。
在這三人的帶領下,随着誦、旦二人一起逃往東邊的那些周國的貴族和官員,現在紛紛向洪部長表達着他們的意願,願意協助我大唐國治理故周國之地。
” “而故周國宗室、姬旦、姬奭二人,那可都是大才,我決意将這二人設法納入政務院當中,至少也副院長的職務。
另外釋放那兩萬餘戰俘的時候,我是做過思想工作的。
我不信我當日說的那些話,那些人聽不進去。
兩萬多人隻要有一萬人聽了進去,那就代表着有一萬戶的人已經心向了我大唐國。
還有,此番我大唐國入故周國之地抗戎援周的戰事,難道一點人心都換不回來嗎?周國國府已然崩潰,又有這麼多心向我大唐國的民衆,這個時候再有人跳出來作對,他是嫌自己一家人活得太舒服了嗎?”姜林終于将自己心裡的想法對楊戬道了出來,說罷,又起身負手朝南邊望去。
“唔……”姜林說的有些多,楊戬一時有些無法全部消化。
“那……首領,你打算什麼時候完成這件大事?”楊戬愣了半天,終于朝姜林問道。
“此番,我就不離開了。
藉着恢複故周國域内的秩序這個由頭,我就不離開了。
待今日選定了位置,從明日起,軍、政所有大事小情,均來此處找我彙報。
”姜林手指了指山下,堅定地說道。
“看來首領心裡已經盤算了許久,那屬下心裡就有數了。
隻是,這都城……首領可想好了名稱?”楊戬起身走到姜林身後,順着姜林的眼光朝南望去。
看了許久,扭頭朝姜林問道。
“長安!”姜林想也沒想地朝楊戬答道。
“長安,長安。
長治久安。
首領之才,屬下萬分欽佩。
”楊戬很是鄭重地拱着手,朝姜林鞠了一躬。
喜歡商末三國志請大家收藏:()商末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