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双叉岭

關燈
    把所有後路都想清楚之後,鄒小天便開始制定自己的西遊計劃,為一路上可能遇到的情況做準備。

     他思來想去,自己獨身來,獨身去,根本沒有什麼好帶走的,一路上隻需帶上些衣物盤纏、那把老頭送的魚頭刀以及自己的美食百寶箱——至味鼎,應該就可以應付日常的情況了。

     唯一需要鄒小天重視的,就是他自己的人身安全。

    西行路上妖魔衆多,他得準備一件防身的武器才行。

     經過一番考慮後,鄒小天去河州郡最好的鐵匠鋪定制了一把九十九斤重的大刀。

    自己畢竟是廚子出身,他覺得用刀更加順手些。

     可他那武器說是刀,其實更像是一把裝了長柄的闊劍。

     鐵匠按照鄒小天的要求,将大刀的總長度控制在兩米,兵器前段刀身部位有七十公分,刀柄一米三,如同一口兩面開刃的長柄重劍,可砍可刺,功能齊備,一體成型,甚是鋒利。

     以鄒小天現在的力氣,本來想将大刀打得更重一些,可惜鐵器的密度不夠,再重的話,手柄得加粗不少,握都握不住,耍起來也不方便,因此就隻搞了個九十九斤。

     有了武器,自然就要學會如何使用,鄒小天總不能一遇見對手,立馬掄個大刀上去亂砍吧? 因此,他必須去找專業的武師,學一些刀法技巧才行。

     可唐朝武藝的傳授一般都是師帶徒、父傳子的模式,那些刀刀見血的真本事是不會輕易傳授給外人的。

     鄒小天一則沒有人引見,二來想學點真東西,兜兜轉轉的在河州郡裡晃了好幾天,錢花了不少,可盡是遇上些虛頭巴腦的花架子。

     最後還是孫二娘有辦法,她雖然不知道鄒小天為什麼突然想練功夫,可偶然聽說了後者的難處,立馬花重金禮聘了一位軍中教習,傳授了鄒小天不少使刀用勁的法門。

     剛好那口新造的大刀和軍中的陌刀相似,鄒小天如今又是人仙境的修為,幾日習練下來,一口大刀被他耍得是虎虎生風、煞是威猛,雖說算不上技藝精熟、武功高強,可也是力大刀快,頗有些氣候了。

     這時候鄒小天才明白,修為乃是根本,技法則是枝節。

    修為越高,對世間一切技法的掌握就越加容易,此乃萬法之源,護身之本。

     見一切都準備得差不多了,鄒小天逐漸放松下來,每日裡不是練習武功,就是傳授啞姑廚藝,日子過得十分充實,隻等唐僧西遊的消息傳來,他便可以再做一些臨時的安排。

     當然,鄒小天也不怕唐三藏會從自己的鼻子底下溜過去。

     天香閣作為河州郡首屈一指的大酒樓,每天五花八門的各路消息是最靈通不過的。

    再加上他已經将長着一個狗鼻子、靈敏度極高的王三狗發展成了自己的“哨探”。

    鄒小天相信,就算是一隻蒼蠅從河州郡飛過,他都能知道公母。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

     比如最近,那劉伯欽自從上次和鄒小天喝完酒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每隔七天送一次野物的約定早已經超時,可這位鎮山太保連個影子也沒有看見。

    鄒小天對他的情況完全是兩眼一抹黑,一點消息都沒有。

     眼見自己西遊計劃最重要的一個環扣不見蹤影,鄒小天有點心急,可他又毫無辦法。

    畢竟上次自己無意中說出劉伯欽的名字,讓這家夥有了警惕之心,如果再心急火燎地找上門去,絕對會壞事的。

     好在再過一段時間,就是九月初九重陽節了,如果在那之前,劉伯欽還不出現,自己就借着拜望老人的名義,去他家探望一番,順便為西遊之行踩踩點、探探路。

     十天過去了,沒有出現。

     半個月過去了,沒有出現。

     一個月過去了,沒有出現。

     重陽節前一天,劉伯欽還是沒有出現。

     鄒小天終于坐不住了,重陽節當天,他匆匆吃過早飯,帶上四壇“神仙醉”、兩盒酥餅,扛起自己那把大刀就出了城,徑直往城西四十裡外的雙叉嶺趕去。

     四十多裡路,對于以前的鄒小天來說,至少得走一天一夜。

    可如今的他修為大漲,在路上行人的指引下,隻花了大半天時間就趕到了雙叉嶺腳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