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4章 科举太卷了
關燈
小
中
大
代實行常科、制科與八旗科舉并行的科舉考試制度。
我們平時所說的科舉,一般指的是常科。
所謂的制科,沒有規定的考試時間,是常科考試的補充與完善,是朝廷籠絡名士的一種手段,我們暫且不提。
所謂的八旗科舉,是清朝專門對滿、蒙、漢八旗軍中的考試,也且略過。
且說常科的科舉,又分為文科與武科。
這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文狀元、武狀元的來曆。
下面,我們就單單說常科中的文科考試。
士人要想參加科舉,首先要通過童試,也稱小試,起到篩選的作用。
凡是沒有通過縣試、府試(或者州試)、院試的讀書人,不論年齡大小,一律稱為童生。
換句話說,童試又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
縣試,由縣官主持,通常在農曆二月舉行,一般要進行西到五場。
通過了縣試,才有參加府試的資格。
清代的府,相當于今天的地級市。
府試由知府、知州主持,通常在農曆西月舉行。
通過了府試的童生,這才取得了參加院試的資格。
洪仁坤這次參加的,就是府試。
院試,是童試中最關鍵的一次考試。
院試由各省的學政主持。
學政,是朝廷派往各省的負責考試的官員,地位僅次于巡撫,相當于今天主管教育的副省長。
通過了院試,就是生員了,即俗稱的秀才。
在清代,想成為秀才,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隻有秀才,才有了正式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
但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夠參加鄉試。
生員們成為了官學的學生,還要通過歲試和科試,才能參加正式的鄉試。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進行,曆時三天。
由于在秋天舉行,所以,人們常常稱之為秋試、秋闱,也叫大比。
我們經常聽到的大比之年,指的就是鄉試。
鄉試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
這三場考試下來,勝出的,稱為舉人。
《儒林外史》中所寫的範進中舉,指的就是過了鄉試這一關。
成為舉人之後,為了防止有人作弊,對所有舉人還要進行複試與磨勘。
這中間,包括對筆迹的核對等等。
等通過了所有的以上環節,這就到了科舉的最後一關:會試與殿試。
殿試之前,先進行會試。
通過了會試,才能參加殿試。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
評閱試卷的考官叫讀卷官,由皇帝從大學士以及高官中親自選派。
考中的,前三名分别成為狀元、榜眼、探花,稱為三鼎甲進士。
三鼎甲進士放榜後,立刻授予官職。
這一路走來,有多麼艱辛呢? 有副對聯曰:縣考難,府考難,院考尤難,西十二歲才入泮;鄉試易,會試易,殿試更易,一十五月以登赢。
而各級考試的錄取比例是多少呢? 大體上,秀才和舉人的錄取比例,大約在百分之一! 而進士的錄取比例,大約在千分之三! 用今天的話說,實在是太卷了! 好在,洪仁坤還有年齡優勢。
他神情黯然,回到官祿布村,準備重整旗鼓,期待着東山再起,鹹魚翻身。
我們平時所說的科舉,一般指的是常科。
所謂的制科,沒有規定的考試時間,是常科考試的補充與完善,是朝廷籠絡名士的一種手段,我們暫且不提。
所謂的八旗科舉,是清朝專門對滿、蒙、漢八旗軍中的考試,也且略過。
且說常科的科舉,又分為文科與武科。
這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文狀元、武狀元的來曆。
下面,我們就單單說常科中的文科考試。
士人要想參加科舉,首先要通過童試,也稱小試,起到篩選的作用。
凡是沒有通過縣試、府試(或者州試)、院試的讀書人,不論年齡大小,一律稱為童生。
換句話說,童試又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
縣試,由縣官主持,通常在農曆二月舉行,一般要進行西到五場。
通過了縣試,才有參加府試的資格。
清代的府,相當于今天的地級市。
府試由知府、知州主持,通常在農曆西月舉行。
通過了府試的童生,這才取得了參加院試的資格。
洪仁坤這次參加的,就是府試。
院試,是童試中最關鍵的一次考試。
院試由各省的學政主持。
學政,是朝廷派往各省的負責考試的官員,地位僅次于巡撫,相當于今天主管教育的副省長。
通過了院試,就是生員了,即俗稱的秀才。
在清代,想成為秀才,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隻有秀才,才有了正式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
但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夠參加鄉試。
生員們成為了官學的學生,還要通過歲試和科試,才能參加正式的鄉試。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進行,曆時三天。
由于在秋天舉行,所以,人們常常稱之為秋試、秋闱,也叫大比。
我們經常聽到的大比之年,指的就是鄉試。
鄉試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
這三場考試下來,勝出的,稱為舉人。
《儒林外史》中所寫的範進中舉,指的就是過了鄉試這一關。
成為舉人之後,為了防止有人作弊,對所有舉人還要進行複試與磨勘。
這中間,包括對筆迹的核對等等。
等通過了所有的以上環節,這就到了科舉的最後一關:會試與殿試。
殿試之前,先進行會試。
通過了會試,才能參加殿試。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
評閱試卷的考官叫讀卷官,由皇帝從大學士以及高官中親自選派。
考中的,前三名分别成為狀元、榜眼、探花,稱為三鼎甲進士。
三鼎甲進士放榜後,立刻授予官職。
這一路走來,有多麼艱辛呢? 有副對聯曰:縣考難,府考難,院考尤難,西十二歲才入泮;鄉試易,會試易,殿試更易,一十五月以登赢。
而各級考試的錄取比例是多少呢? 大體上,秀才和舉人的錄取比例,大約在百分之一! 而進士的錄取比例,大約在千分之三! 用今天的話說,實在是太卷了! 好在,洪仁坤還有年齡優勢。
他神情黯然,回到官祿布村,準備重整旗鼓,期待着東山再起,鹹魚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