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關燈
小
中
大
,那我情願每天來聽老夫人教誨。
” 呸! 徐母表現的很不客氣,繼續說道:“即使你已将我孩兒賺來,他也不會為你效力,剛才醒來,我已經明明白白的告訴他,若是他敢為你曹孟德獻一計一策,老婦我就死在他面前。
” “母親!”徐庶聽罷,直接跪倒在徐母面前哭泣不已。
“曹某手下謀士如雲,自然無不可,隻可惜了,徐先生大好才華,上不能報國家,下不能安萬民,可惜,可惜!” 曹操說着,便離開了老婦人這,至于這可惜,也不知道是替自己得不到徐庶之才可惜,還是真替徐庶本人可惜。
“徐庶本人願不願意為我效勞尚在兩可之間,隻可惜這婦人性格之烈,實數世間少有。
” 對于徐母,曹操并不記恨,畢竟确是他有錯在先,而且越是得不到的人才,就讓他越心動。
曹操本人是喜歡劍走偏鋒,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對于手下的人,他巴不得道德水平越高越好。
在他看來,那些追名逐利的都是消耗品,随時可以收買,也随時可以放棄;但是對于忠義之士(忠于曹操,義于曹操),每一個都是寶貝。
宛城之後,曹操親往祭拜典韋,泣曰:“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号泣典韋也!” 遼東戰後,郭嘉身死,曹操祭曰:“奉孝乃知我者也。
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
” 還有那關羽,荀彧,雖殺之,亦心痛之。
曹操走後,徐母盯着張謙。
“吾兒可好!” “甚好!” “劉皇叔果真那般仁義之人?” “您的兒子不會看錯人的。
” 原來,張謙與石韬早就在路上商量好,先讓石韬提前去見徐母,好說明一切。
而石韬也确實仗義,為了避開耳目,不惜劃傷自身,好于内室避開耳目。
“隻是苦了你了。
”老婦人看着張謙,既是為張謙替徐庶赴邺城一事,也是為自己打了張謙一事。
“打在兒身,痛在母心。
”張謙誠摯的說道,又用手指了指屋外,提醒徐母小心隔牆有耳。
這時,屋外傳來下人的呼喊聲。
“司空大人有令,賜徐庶錦袍一件,絹布十匹,錢财五百金,并賜百年野山參一支。
” “我兒……” “母親勿憂,孩兒知道如何。
” 張謙走出房屋,對着小厮說道:“帶我去拜謝曹公。
” 曹操處,曹操看着被送回的禮物很是生氣。
“我送你錦袍,元直為何不接受啊?” 張謙輕撫身上的衣物,這是徐庶的舊衣服。
徐庶離開劉備後,劉備本有大禮相送,但徐庶深感愧對劉備,因而什麼都沒要,隻帶走了昔日的衣服。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 “哦,這衣服還是徐母為元直縫制的?” 張謙點點頭,說道:“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 “真是一位慈母啊,可元直真甘心一輩子不發一言?”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張謙一字一句,淚流滿面,哽咽道,“非是庶不識好歹,隻是一來庶未能替曹公立下寸功,無功受賞恐遭人閑話;二來,我已傷透母親之心,若是再收下這些錢絹,母親定認為庶乃貪圖富貴之人,恐再無盡孝之日,故而不能接受曹公好意。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曹操品了品徐庶随口而出的三句詩,不由得心生感觸,“元直真乃至誠至孝之人,隻那山參,元直務必留下,就當是我表彰一位慈母的。
” “多謝曹公!”
” 呸! 徐母表現的很不客氣,繼續說道:“即使你已将我孩兒賺來,他也不會為你效力,剛才醒來,我已經明明白白的告訴他,若是他敢為你曹孟德獻一計一策,老婦我就死在他面前。
” “母親!”徐庶聽罷,直接跪倒在徐母面前哭泣不已。
“曹某手下謀士如雲,自然無不可,隻可惜了,徐先生大好才華,上不能報國家,下不能安萬民,可惜,可惜!” 曹操說着,便離開了老婦人這,至于這可惜,也不知道是替自己得不到徐庶之才可惜,還是真替徐庶本人可惜。
“徐庶本人願不願意為我效勞尚在兩可之間,隻可惜這婦人性格之烈,實數世間少有。
” 對于徐母,曹操并不記恨,畢竟确是他有錯在先,而且越是得不到的人才,就讓他越心動。
曹操本人是喜歡劍走偏鋒,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對于手下的人,他巴不得道德水平越高越好。
在他看來,那些追名逐利的都是消耗品,随時可以收買,也随時可以放棄;但是對于忠義之士(忠于曹操,義于曹操),每一個都是寶貝。
宛城之後,曹操親往祭拜典韋,泣曰:“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号泣典韋也!” 遼東戰後,郭嘉身死,曹操祭曰:“奉孝乃知我者也。
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
” 還有那關羽,荀彧,雖殺之,亦心痛之。
曹操走後,徐母盯着張謙。
“吾兒可好!” “甚好!” “劉皇叔果真那般仁義之人?” “您的兒子不會看錯人的。
” 原來,張謙與石韬早就在路上商量好,先讓石韬提前去見徐母,好說明一切。
而石韬也确實仗義,為了避開耳目,不惜劃傷自身,好于内室避開耳目。
“隻是苦了你了。
”老婦人看着張謙,既是為張謙替徐庶赴邺城一事,也是為自己打了張謙一事。
“打在兒身,痛在母心。
”張謙誠摯的說道,又用手指了指屋外,提醒徐母小心隔牆有耳。
這時,屋外傳來下人的呼喊聲。
“司空大人有令,賜徐庶錦袍一件,絹布十匹,錢财五百金,并賜百年野山參一支。
” “我兒……” “母親勿憂,孩兒知道如何。
” 張謙走出房屋,對着小厮說道:“帶我去拜謝曹公。
” 曹操處,曹操看着被送回的禮物很是生氣。
“我送你錦袍,元直為何不接受啊?” 張謙輕撫身上的衣物,這是徐庶的舊衣服。
徐庶離開劉備後,劉備本有大禮相送,但徐庶深感愧對劉備,因而什麼都沒要,隻帶走了昔日的衣服。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 “哦,這衣服還是徐母為元直縫制的?” 張謙點點頭,說道:“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 “真是一位慈母啊,可元直真甘心一輩子不發一言?”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張謙一字一句,淚流滿面,哽咽道,“非是庶不識好歹,隻是一來庶未能替曹公立下寸功,無功受賞恐遭人閑話;二來,我已傷透母親之心,若是再收下這些錢絹,母親定認為庶乃貪圖富貴之人,恐再無盡孝之日,故而不能接受曹公好意。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曹操品了品徐庶随口而出的三句詩,不由得心生感觸,“元直真乃至誠至孝之人,隻那山參,元直務必留下,就當是我表彰一位慈母的。
” “多謝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