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關燈
     “再後來,你猜怎麼着,這事就被元直得知了,他哈哈一笑,說道‘吾已得辨識真龍之法也’。

    那一日徐庶與襄陽城内偶遇了劉皇叔,不久後,劉皇叔便傳出了‘白馬躍檀溪’的傳聞,後于水鏡先生處,元直便投效了劉皇叔。

    先生,你可看出其中緣由了嗎?” 張謙以前看《三國演義》,總有一處不解,那就是同為荊襄名士,諸葛亮要劉備三顧茅廬才能請出來,龐統也是化名接近劉備,最後被張飛識别出,劉備低身懇求才留下來的,偏偏這徐庶不僅自己送上門,還要水鏡先生代為引薦,才能加入劉備。

     這逼格,比之卧龍鳳雛,一下子就掉下來了。

     就好像後世同為一個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别人都是董事長親自上門談工作,你還要拿着簡介和學校的推薦信去面試,顯得好像差了一截似的。

     現在聽石韬說來,這徐庶選擇劉備前,也是對劉備再三考驗的。

     同樣面對“的盧妨主”的谶語,劉表選擇了相信,足以見得劉表表面和善,心中卻無仁義可言,況且,他沒有将的盧棄之不顧,反而要回贈劉備,實在不是君子之道。

    而劉備,不僅沒有将妨主之馬轉嫁他人,反而騎乘如故,此可謂君子坦蕩蕩耳。

     如果再不好理解,我們不妨把的盧換成一個人,這個人有治民輔國之才,卻有小人進谏君上說“此人面目可憎,他日必會弑君”,那麼君王會如何看待呢?一種是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從此不用此人;另一種是親賢臣,遠小人,能夠正确的對待每一個人的才能。

    這就是昏君和明君的區别了。

     所以徐庶于襄陽攔住劉備說的盧妨主,和張謙數日前要劉備殺了徐庶是一個道理,都是為了測試劉備有無仁義之風,明君之相。

     這也就是徐庶所謂的“辨别真龍之術”。

     “怪不得先前我對徐先生說,我在等一個答案,徐先生很快就明白了我的心意。

    ”想通了這些,張謙對着石韬一笑。

     “昔日馬援答光武帝曰‘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前日元直别皇叔一去三回頭,韬乃知,此真所謂君臣一體也。

    ”石韬感歎道,說完又看了看張謙,幸好有人為徐庶解決了徐母之憂。

     “廣元所言有理。

    ”張謙點點頭,劉備先後通過了徐庶和自己的考驗,自己選擇蜀漢陣營,再無一絲顧慮。

     随即,張謙快馬揚鞭,一路奔馳。

     而奔馳的過程中,張謙又思考起了一件事,這“躍馬檀溪”真的是的盧馬争氣了一次還是當時沒有那麼危險,劉備故意傳出去的呢? 前者說明老天爺都不舍得看仁義君子落難于此; 而後者,說明劉備早已看穿了“的盧妨主”的謊言。

     無論哪一種,張謙都覺得劉備已經值得自己付出,甚至張謙更希望是後一種,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是因為他們天真無邪,而是即使他們已經目睹了太多的黑暗與渾濁,仍舊心向光明,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