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寒假来临

關燈
    作為國資背景的風投機構,華創公司雖說市場化運作,可立項邏輯還是過去科研經費行政劃撥的老路子,篩選項目時,不看技術前景和商業價值,隻盯着行政體系内的合規性審查,項目能不能入選,得先過行政指令這一關,然後才看項目本身多有創新、多有市場潛力。

     如此一來,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門之間的關系還像以前一樣相互牽扯,嚴重束縛科研創新。

     更嚴重的是,華創公司本該專注科技創新的投資方向,在權力意志的牽引下不斷偏移軌道,公司的投資方向逐漸偏離科技主業,盲目擴張證券、房地産等非核心業務,且在拓展這些業務時,嚴重缺乏風險控制機制。

     前世到1997年,公司不良資産率就飙升至超過40%,大量資金被套牢在這些非核心且高風險的業務闆塊中,極大地削弱了公司的資産質量和運營能力。

     在戰略布局上,華創公司也犯下了緻命錯誤。

     以1993年為例,公司竟将60%的資金投入到國債期貨市場,而當時恰逢“327國債事件”爆發。

    這場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使得中創公司遭受巨虧,資金鍊遭受重創。

    如此過度分散且激進的戰略布局,讓公司在面對市場波動時毫無招架之力,進一步加劇了财務危機。

     團隊建設方面,中創公司同樣問題重重。

     一方面僵化的國資體制,使得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專業激勵機制,難以吸引真正優秀的金融和科技領域的專業人才。

     團隊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在項目評估、投資決策以及投後管理等關鍵環節,無法做出科學、合理且高效的判斷與行動,嚴重影響了公司的業務發展與風險應對能力。

     另一方面,華創公司管理層與基層員工之間,各部門之間,為了利益明争暗鬥,這種内部的不穩定,使得公司在面臨外部壓力時,無法形成有效的決策。

     面對市場機遇,内部意見不合,遲遲無法做出決策;遭遇危機時,又因部門間相互推诿,難以迅速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陷入動蕩,市場流動性急劇緊縮。

     對于早已在内部管理上千瘡百孔的中創公司而言,這無疑是緻命一擊,公司前期積累的大量債務在此時集中爆雷,資金鍊徹底斷裂,最終在1998年被華國國民銀行宣告清算,黯然退出曆史舞台。

     不過,即便華創公司存在諸多問題,最後也以被清算告終,其還是為後續國内的風投機構留下了不少寶貴遺産。

     首先它作為第一家風險投資機構,率先在國内引入了風險投資的概念與模式,讓國内企業和投資者開始了解這一新興的金融運作方式,為後續風險投資行業的發展奠定了認知基礎。

     其次華創公司在項目篩選、評估等方面積累的經驗,也為後來者提供了借鑒,盡管其評估體系并不完善,但至少開啟了建立相關标準的嘗試。

     此外,華創公司在運營期間培養了一批金融相關人才,這些人在公司清算後,流入其他金融機構或投身創業領域,将在華創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傳播開來,也為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推動着國内風險投資行業不斷發展完善,逐步走向成熟。

     --- 時光匆匆,轉瞬便來到了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