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决战风暴

關燈
    青陽宗邊境再起戰火,烏雲壓頂,雷電交加。

    前幾日局部交鋒雖令敵軍暫時潰退,但最新情報顯示,對方已暗中調集精銳兵力,正準備在此刻發動一場決定性的大規模進攻。

    司徒雲再次下達緊急命令,各防線必須嚴陣以待,宗門内部也加緊布置各項防禦措施。

    與此同時,林淵和他的核心弟子們則不斷深化修煉,力圖将體内九核靈力與雷霆真解更進一步融合,為迎接這場浩劫積蓄最強力量。

     夜幕低垂,暴雨剛歇,青石小徑上還殘留着雨水的痕迹。

    林淵獨自站在後山高台上,目光凝視着遠方那片被濃霧籠罩的邊境。

    昨夜,他在煉體洞窟中苦修至深夜,感覺到體内雷霆真解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激發,内力如電流般在經脈中奔湧。

    他反複翻閱古籍中記載的修煉口訣,默念“以雷貫日,以劍破空”,那簡潔而深邃的語言如同黑夜中的明燈,為他指引前進的方向。

     與此同時,宗門内外情報不斷更新。

    司徒雲在大殿上緊急召集各防線負責人,簡明扼要地指出:“敵軍正聯合多方勢力,兵力正在集結。

    今晚必有大動作,各處陣法務必檢查完好,确保傳承機緣絕不外洩。

    切記,任何疏漏都可能讓我們付出慘重代價。

    ” 衆弟子無不默然點頭,氣氛凝重而緊張。

    林淵聽後,心中更加清楚:這将是一場生死之戰,而自己和青陽宗每個弟子都必須竭盡全力。

    正當他低聲沉思之時,耳邊傳來一陣急促的傳訊:北側山谷中發現敵軍集結的迹象,且有傳來陣陣戰鼓聲。

    林淵眉頭微皺,迅速将情報記錄在案,并下令随行弟子迅速前往邊境偵查。

     林淵帶着一支精銳小隊,穿過霧氣彌漫的山林,腳步穩健而輕盈。

    沿途,濕潤的青石闆上倒映着破碎的月光,耳邊時不時傳來樹葉沙沙之聲與遠處低沉的戰鼓聲,仿佛一首肅穆的戰前進行曲。

    一路上,林淵不斷用神識捕捉敵軍的氣息變化,很快便确認了敵人分兩路行動的情報:一部分黑衣修士正沿着主路緩慢推進,另一部分則悄然從側翼繞入,企圖切斷我宗補給與聯絡。

     “敵人動向果然不凡,他們已經在側翼布下伏兵。

    ”林淵低聲對身邊的隊長說道,聲音雖輕,卻充滿堅定。

    隊長沉着點頭,立即命令:“各部務必保持絕對隐蔽,待敵人露出破綻時,馬上發動全力反擊!” 正當林淵和小隊在密林中緊張等待時,突然,樹林深處傳來一陣急促的喊殺聲。

    那聲音帶着激烈的沖撞感,預示着敵人已經被伏擊。

    林淵眉頭一緊,立即低喝一聲:“側擊!”随即,他率先從樹林中沖出,揮舞靈蛇劍,劍光如電,直指敵軍指揮中心。

     在黑夜的掩護下,他的劍氣劃破寂靜,瞬間擊中對方一名半步築基修士。

    那修士隻聽得“轟——”一聲慘叫,身形被震飛數丈,血花四濺。

    與此同時,側翼伏擊部隊的弟子們也紛紛發起攻擊,他們借助樹林中的隐蔽,從各個方向向敵軍後方猛然湧去。

    戰場上,刀劍碰撞、呼喊聲、急促的腳步聲交織成一片,敵人很快在這突如其來的合擊之下陷入混亂。

     林淵眼見敵人陣型大亂,身邊弟子紛紛向前沖殺,他自己則穩步沖進敵陣,用雷霆劍法連續施展“雷霆破陣”、“靈蛇疾影”,每一劍都準确無誤地砍向對方的薄弱之處。

    對方黑衣修士雖個個身手不凡,但在林淵及側擊部隊的聯合作戰下,瞬間被打得潰不成軍。

    短短二十分鐘内,敵軍小分隊在激烈戰鬥中徹底潰散,留下散亂的兵器、倒下的身影和那幾乎被血染紅的青石。

     戰鬥結束後,林淵走到戰場中心,掃視着四周殘留的戰況,他親自撿起一塊刻有複雜雷霆符文的青玉碎片。

    那碎片幽藍的光芒依舊熠熠生輝,與他體内雷霆真解激蕩産生強烈共鳴。

    林淵低聲自語:“這碎片正是敵人觊觎傳承機緣的重要線索,背後隐藏的秘密尚未解開。

    ”他将碎片小心收入懷中,并命令随行弟子将所有情報和數據整理歸檔,盡快傳回宗門。

     返回途中,隊伍中氣氛異常凝重。

    每個人都明白,雖然這次側擊取得了局部勝利,但敵人的主力仍在暗中蠢蠢欲動。

    林淵不斷通過神識捕捉着戰場的每一個細節,将每一筆數據、每一絲靈氣波動都牢牢記錄在心中。

    他與随行弟子在行進間默契交流,彼此确認着防線的穩定與敵軍的撤退路線。

    雨後青石小徑上,落葉紛飛,微光映照着每一張嚴肅的面孔,那一刻,每個人都知道,下一次決戰的号角可能随時響起。

     回到宗門大殿後,司徒雲迅速召開緊急會議。

    大殿内,衆弟子端坐,氣氛緊繃而沉重。

    司徒雲簡短地布置任務:“今天的戰鬥證明,敵人正試圖通過側擊擾亂我防線,并從中尋找突破口。

    各防線務必繼續嚴密監控,側翼部隊要保持高度戒備,一有風吹草動,立即組織反擊。

    尤其是傳承機緣所在區域,務必保證絕對安全。

    ”衆人無不低頭應諾,會議室内隻聽到筆尖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