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天庭和逃逸天神谁更危险
關燈
小
中
大
女病例的老公跪在水田裡,沖着計生辦幹部哀求,希望他們能給妻子留點兒面子,申言她是老三屆的初中生,加入過戰鬥隊,當過鐵姑娘,加入了礦幫。
老公請計生辦的同志放了他的妻子,他保證上公社去領結紮證,到衛生院夫妻雙雙把惹事生非的玩意兒都結紮了。
老公在田埂上砰砰磕頭,磕得滿臉是泥,是混着血的泥。
可是鐵面無私的計生辦同志不稀罕一個農民下跪磕頭,農民的頭增加不了他們的榮譽,隻能增加他們的工作負擔和領導的批評。
老公雖然當過兵,卻是地道的農民,還有封建保守的殘餘思想。
老婆被三級幹部紮根,是關在房子裡紮的。
可今天卻被計生辦同志在光天化日之下當衆淩辱,一時想不開,他在妻子的凄涼悲切的驚呼聲中,發瘋一樣地四處奔走尋找,終于找到一個碗大的鵝卵石,給自己腦袋開了瓢,腦漿混入水田,泥土。
驚叫聲驟然而止。
女病例瘋了。
******* 女病例進了精神病院經過治療,病情一直反複。
她一犯病,就罵當時計生辦亂下刀子。
這是嚴重的認知錯亂,她沒認識到她屬于這個整體。
羅主任客觀地說,當初創建了這個整體,這才使女病例當上了主人。
她有了這個名義,認知卻沒有提高,必須對她進行正能量治療,教她認清自己的先進性。
國家,軍隊,貨币,都以這個整體冠名。
使整體和個人都有可能獲得一切資源的優越性。
計生辦為了保護整體的利益,給她作結紮手術,她應該以大局為重才是。
“她既然屬于整體,就該受到整體的保護啊!”褚照天感到不解。
“整體一個集合概念。
當一個人自動從集合概念中分離出去,她就是一個人了,如果她為了個人痛苦個人利益而不顧全局,她就成了背叛整體的人。
” “那麼,作為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獲得你說的那些優越性呢?” “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獲得。
行政機器,服務機構,保衛機構,報紙貨币都用整體冠名了,整體的榮譽都有她的份兒,這優越性還不夠大嗎?” “大是大,可這些東西不屬于她個人的呀,她能搬回家去,自己用嗎?” 羅主任笑道:“搬回家,就屬于侵占、盜竊行為,就不是整體了,而站在了整體的對立面。
” 褚照天換了個角度問道:“你可以給集合概念的整體提提意見嗎?這樣粗暴地對待一個農村老太太,是不正确的。
” 王慈雪覺得老油條根本沒有望舒誇的那麼奸詐狡滑,還說什麼積累了兩千年的經驗。
整體的人才是集合概念中的人;而個體的人,屬于非集合概念。
紅塵的分配階層在概念的運用上可謂嘔心瀝血。
非集合概念的個體,不能分享集合概念中那個整體的優越性。
非集合概念的個體,批評集合概念的整體,就站在了對立面。
******* 果然,羅主任笑了:“哈哈,别挖坑,我不上當。
我批評了,我就患了瘋癫病。
” “那麼,這位農村老太太瘋了,誰承擔責任?這幾十年身體和精神損失向誰索賠?”出于同情和尊重,褚照天沒再叫女病例。
“整體的責任不就是我們每個個體的責任嗎?她自己得負責。
她向整體索賠,就等于向自己索賠。
她那種家庭條件,承擔不起高昂的賠償金。
這說明你沒站在貧窮的女病例的立場上,去替她着想。
你說說,她那種家庭條件,能承擔起賠償金嗎?” 褚照天愕然了:“我就是站在她的立場上,希望她索賠。
怎麼還要她承擔賠償呢?” 為一次結紮手術,老公死了,她失去勞動力,孩子誰養,老人誰養? 但褚照天轉眼又模模糊糊意識到,羅主任的邏輯跟自己不是同一個邏輯。
他的邏輯是,作為非集合概念的個體,沒有利益,隻有責任。
農村老太太受到摧殘,可以向整體索賠,但她一索賠,就同時成為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作為集合概念的她,要向非集合概念的她作出賠償。
而作為集合概念的她,在賠償時又成了非集合概念的她,而非集合概念的她,沒有能力支付這筆賠償。
她沒有支付能力,也就沒有賠償能力。
簡單地說,由于她在非集合概念和集合概念之間不斷轉換角色,她要索賠的話,就是她自己要賠償她自己。
而她又沒有支付能力,那就不必索賠了。
褚照天感到好奇:“如果她有能力支付賠償金,那麼,這些賠償能到她手上嗎?” “當然不能。
因為她既是一個整體中的存在,又是一個個體的存在。
當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個體必須服從整體。
而整體是不允許撕裂,不允許背叛的。
因此,這個沖突也就不可能發生。
連她都屬于整體的财産,賠償金就更是整體的财産了。
” 羅主任為奮鬥今後的前程做過不少功課,他已是制造和解決這種燒腦問題的專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兄弟,别鑽牛角尖了。
你的設想其實是多餘的,人礦法院就不可能判她勝訴。
” 道理是一樣的,法院以人礦冠名,但這個冠名的人礦是集合概念,當個體人礦跟整體人礦打官司,就意味着她背叛了整體,有了山癫病的風險。
女病例狀告計生辦這種機構,也就把自己擺人礦的對立面,還沒告狀,她就會進去。
“那人礦的優越性又體現在哪兒呢?” “體現在給她冠名了,讓她成為集合概念中的一分子,還不優越嗎?這個女病例一發病,就能得到治療。
” ****** 至于治療手段,羅主任說得比較保守,他發現,不管精神病患者想象力多豐富,隻要是經過饑餓的,再多的想象也填不飽肚子,對饑餓有切膚入骨的恐懼,隻要讓他們意識到下一頓有可能斷糧,就本能地喚醒了
老公請計生辦的同志放了他的妻子,他保證上公社去領結紮證,到衛生院夫妻雙雙把惹事生非的玩意兒都結紮了。
老公在田埂上砰砰磕頭,磕得滿臉是泥,是混着血的泥。
可是鐵面無私的計生辦同志不稀罕一個農民下跪磕頭,農民的頭增加不了他們的榮譽,隻能增加他們的工作負擔和領導的批評。
老公雖然當過兵,卻是地道的農民,還有封建保守的殘餘思想。
老婆被三級幹部紮根,是關在房子裡紮的。
可今天卻被計生辦同志在光天化日之下當衆淩辱,一時想不開,他在妻子的凄涼悲切的驚呼聲中,發瘋一樣地四處奔走尋找,終于找到一個碗大的鵝卵石,給自己腦袋開了瓢,腦漿混入水田,泥土。
驚叫聲驟然而止。
女病例瘋了。
******* 女病例進了精神病院經過治療,病情一直反複。
她一犯病,就罵當時計生辦亂下刀子。
這是嚴重的認知錯亂,她沒認識到她屬于這個整體。
羅主任客觀地說,當初創建了這個整體,這才使女病例當上了主人。
她有了這個名義,認知卻沒有提高,必須對她進行正能量治療,教她認清自己的先進性。
國家,軍隊,貨币,都以這個整體冠名。
使整體和個人都有可能獲得一切資源的優越性。
計生辦為了保護整體的利益,給她作結紮手術,她應該以大局為重才是。
“她既然屬于整體,就該受到整體的保護啊!”褚照天感到不解。
“整體一個集合概念。
當一個人自動從集合概念中分離出去,她就是一個人了,如果她為了個人痛苦個人利益而不顧全局,她就成了背叛整體的人。
” “那麼,作為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獲得你說的那些優越性呢?” “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獲得。
行政機器,服務機構,保衛機構,報紙貨币都用整體冠名了,整體的榮譽都有她的份兒,這優越性還不夠大嗎?” “大是大,可這些東西不屬于她個人的呀,她能搬回家去,自己用嗎?” 羅主任笑道:“搬回家,就屬于侵占、盜竊行為,就不是整體了,而站在了整體的對立面。
” 褚照天換了個角度問道:“你可以給集合概念的整體提提意見嗎?這樣粗暴地對待一個農村老太太,是不正确的。
” 王慈雪覺得老油條根本沒有望舒誇的那麼奸詐狡滑,還說什麼積累了兩千年的經驗。
整體的人才是集合概念中的人;而個體的人,屬于非集合概念。
紅塵的分配階層在概念的運用上可謂嘔心瀝血。
非集合概念的個體,不能分享集合概念中那個整體的優越性。
非集合概念的個體,批評集合概念的整體,就站在了對立面。
******* 果然,羅主任笑了:“哈哈,别挖坑,我不上當。
我批評了,我就患了瘋癫病。
” “那麼,這位農村老太太瘋了,誰承擔責任?這幾十年身體和精神損失向誰索賠?”出于同情和尊重,褚照天沒再叫女病例。
“整體的責任不就是我們每個個體的責任嗎?她自己得負責。
她向整體索賠,就等于向自己索賠。
她那種家庭條件,承擔不起高昂的賠償金。
這說明你沒站在貧窮的女病例的立場上,去替她着想。
你說說,她那種家庭條件,能承擔起賠償金嗎?” 褚照天愕然了:“我就是站在她的立場上,希望她索賠。
怎麼還要她承擔賠償呢?” 為一次結紮手術,老公死了,她失去勞動力,孩子誰養,老人誰養? 但褚照天轉眼又模模糊糊意識到,羅主任的邏輯跟自己不是同一個邏輯。
他的邏輯是,作為非集合概念的個體,沒有利益,隻有責任。
農村老太太受到摧殘,可以向整體索賠,但她一索賠,就同時成為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作為集合概念的她,要向非集合概念的她作出賠償。
而作為集合概念的她,在賠償時又成了非集合概念的她,而非集合概念的她,沒有能力支付這筆賠償。
她沒有支付能力,也就沒有賠償能力。
簡單地說,由于她在非集合概念和集合概念之間不斷轉換角色,她要索賠的話,就是她自己要賠償她自己。
而她又沒有支付能力,那就不必索賠了。
褚照天感到好奇:“如果她有能力支付賠償金,那麼,這些賠償能到她手上嗎?” “當然不能。
因為她既是一個整體中的存在,又是一個個體的存在。
當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個體必須服從整體。
而整體是不允許撕裂,不允許背叛的。
因此,這個沖突也就不可能發生。
連她都屬于整體的财産,賠償金就更是整體的财産了。
” 羅主任為奮鬥今後的前程做過不少功課,他已是制造和解決這種燒腦問題的專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兄弟,别鑽牛角尖了。
你的設想其實是多餘的,人礦法院就不可能判她勝訴。
” 道理是一樣的,法院以人礦冠名,但這個冠名的人礦是集合概念,當個體人礦跟整體人礦打官司,就意味着她背叛了整體,有了山癫病的風險。
女病例狀告計生辦這種機構,也就把自己擺人礦的對立面,還沒告狀,她就會進去。
“那人礦的優越性又體現在哪兒呢?” “體現在給她冠名了,讓她成為集合概念中的一分子,還不優越嗎?這個女病例一發病,就能得到治療。
” ****** 至于治療手段,羅主任說得比較保守,他發現,不管精神病患者想象力多豐富,隻要是經過饑餓的,再多的想象也填不飽肚子,對饑餓有切膚入骨的恐懼,隻要讓他們意識到下一頓有可能斷糧,就本能地喚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