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低智商权谋
關燈
小
中
大
月刊的新聞時效性本來就要差一些。
而這家雜志社的新聞性約等于沒有。
它原來的定位是深耕行業文化和理論。
王社長所說的變革,就是要把這個專注于行業文化和理論的雜志,變成一本行業新聞雜志。
這個決定其實不是王社長本人做出來的,是他口中的那位“副部長”做出來的。
副部長深谙輿論的重要性,他想要推動行業發展,想要讓自己的想法得到貫徹落實,既能得到體制内認可,又能得到體制外力量的支持,還想給自己塑造一個良好的公衆形象,所以,他打算改造這本雜志,讓這本雜志為他的理想服務。
正好,這個協會和這本雜志,都是這位副部長分管的,可不就由着他折騰了嗎! 王社長就是他從其他媒體挖過來,空降到雜志社,來執行他的變革意志的人選。
其實,王社長也是雜志社的新人,比許聰聰早來了兩個月。
他具體的變革内容有兩項: 一是雜志内容的變化,他對欄目進行了調整,增加了深度報道、人物訪談等有新聞時效性的東西。
他是既想要新聞性,又不想放棄雜志之前的優勢,就把以前的内容壓縮到一半,放在新聞性内容的後面。
基本上相當于把雜志割裂成了兩半。
二是雜志形式的變化。
這本雜志原來是大十六開本的,看着很正常,他要求改成小十六開本,看起來極為小氣。
劉主任和編輯部的同事們确實對他這兩項變革不太滿意。
内容方面倒還好說,改開本真的是毫無必要。
更别說還是往差的方向改。
當然了,内容方面的變革也給編輯部同事帶來了壓力。
以前大家都是以約稿為主的,大家做的就是編輯的活,現在得自己去采訪了,同時兼任編輯和記者,有的同事難免會發牢騷。
所以,雜志社決定再招一個人,讓他/她重點承擔對外采訪的工作。
結果,王社長招來了沈蓉這個毫無經驗的新人,劉主任招來了許聰聰這個實習生。
許聰聰還好說,她是附帶的,沈蓉就真的完全承擔不起采訪的重任。
所以這個工作落到了魏陽的頭上。
這也是劉主任不太喜歡沈蓉的一個原因。
她來了,對編輯部的工作毫無幫助,作用還不如實習生許聰聰大。
劉主任也不喜歡王社長,因為他不是個實幹家。
以前他沒來的時候,楊秘書長兼任社長一職,編輯部隻需要對楊秘書長彙報就行了。
現在,王社長來了,編輯部等于是多了一個指手畫腳的人。
王社長自認自己是副部長空降過來的,背景深厚,也不将楊秘書長放在眼裡,遇到事情直接向副部長彙報,等于又給雜志社額外找了個活爹。
他沒來之前,編輯部的工作流程是很簡單的,确定選題——報秘書長同意——開始約稿、編輯、排版、校對——報秘書長審核,秘書長簽字之後就開印,這工作就算完了。
現在,流程變成了,确定選題——報社長——報副部長,等副部長審批同意後,編輯部才能開工,然後是采訪、寫稿、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