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南郑会师

關燈
    楚國大将景琰帶領着十一萬大軍來到了商於城外,他們在這裡停留了十日之久。

     在此期間,商於城與武關一線全面戒嚴,無論是商賈、旅人還是遊學士子,一律都不準通行。

    而且,商賈手中的物資也全部被商於城官府收購。

     在得到秦國的回應後,景琰率領大軍前往藍田,随後又從藍田轉向向西。

    一路上,他們在秦軍的陪同下,經過一個月的時間終于抵達了秦國的眉縣。

    接着,他們又通過褒斜道進入了南鄭。

     南鄭位于漢中西南部,這裡是秦國和蜀國的交界處。

    雖然秦國占據了漢中小部分地區,但大部分土地仍然屬于蜀國。

     秦國在漢中的軍事實力十分弱小,長期被蜀軍壓制。

     由于蜀國的精力長期被巴國牽制,秦國在漢中的勢力才得以保存,沒有被驅趕出漢中。

     一年多以前,秦國趁巴蜀兩國激戰正酣之際,大力加強了對漢中南鄭之地的投入,最終成功在南鄭建立起一座堅固的城池——南鄭城。

     巴蜀之戰落下帷幕後,秦國憑借着南鄭城這個堅實的據點,牢牢地紮根于漢中地區,使得蜀國再也無力将秦國的勢力從漢中驅逐出去。

     褒斜道作為入蜀的重要通道,其道路狹窄且綿長,大軍通過極為困難。

    即便秦國進駐南鄭後已經對褒斜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寬,但若要讓十幾萬大軍同時通過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所以,秦楚聯軍耗費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才勉強的順利的通過了褒斜道。

     當秦楚聯軍終于抵達南鄭時,楚國将領景琰不禁向秦軍主将、秦國左庶長赢重提出疑問:“褒斜道如此狹長,既不利于軍隊行進,又嚴重影響軍中後勤物資的運輸。

    秦國為何不進一步拓寬這條古道呢?” “非是秦國不願,而是這褒斜道兩邊皆是巨大的山石,開鑿不易,秦國之前已經将此道拓寬過一次,若是還想将此道再次拓寬,非三十萬勞力而不能為,秦國有心而無力啊!”秦國左庶長一臉無奈的說道。

     此時的秦國,内部面臨着諸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貧窮。

     秦人雖然悍勇,但生活卻十分貧困。

     秦君嬴刺雖然在秦國推行了變法,但仍未能使國家富裕起來。

     因此,當聽說楚國願意協助秦國攻打蜀國并共同瓜分蜀地時,秦君這才表現出了極大的積極性。

     如今的巴蜀之地,雖然還遠不及後世的天府之國,但蜀國所占據的土地依然肥沃,甚至比關中地區更為優越。

     所以,對于這片土地,不僅巴國垂涎三尺,秦國同樣渴望已久。

     當秦楚兩國二十餘萬大軍進駐漢中的時候,使得蜀國在漢中的駐軍感到如臨大敵,陷入極度恐慌之中。

     蜀國在漢中的兵力總共也才兩萬人,面對浩浩蕩蕩、來勢洶洶的秦楚聯軍,蜀軍主将立刻開始商讨對策。

     蜀國對于秦國攻打蜀國的消息早就有所耳聞,但蜀國并不害怕,因為蜀國的地利,足以将來犯之地擋在大巴山之外。

     隻是讓蜀國意外的是秦國居然會聯合了楚國一起攻打自己。

     單單面對一個秦國,蜀國就已經如臨大敵,現在還要加上楚國這個虎狼之國,蜀國不由瑟瑟發抖。

     在秦楚聯軍到達南鄭的第二天,聯軍就對蜀國漢中發起進攻,但讓秦楚聯軍頗為意外的是,蜀國一夜之間就将漢中的城邑全部放棄。

     “可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