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少习关

關燈
    少習關坐落在後世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部的武關河畔,它處于楚地邊界,亦是秦楚兩國的交界之處。

     而這座少習關在後世還有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武關,就是那個素有"一掌閉秦中,襄鄖江淮路不通"贊譽的武關。

     自從楚國将少習關納入其版圖以來,已有近百年的曆史,而楚國在此地築起關卡,也已曆經數十年風雨。

     武關城坐落于峽谷之間一塊相對平緩的高地之上,背靠着高聳險峻的少習山,南邊則瀕臨險惡地勢,關城周長約為1.5公裡,城牆以泥土築就,大緻呈方形,東西兩面各開一扇門,門道用磚石包裹并做成拱形。

     武關城北靠懸崖峭壁,南臨深不見底的澗水,河流環繞着東、西、南三面,城址橫跨在河心之上,城東有四道山嶺,其中尤以吊橋嶺最為高聳陡峭,上山僅有一條窄路,僅能容納單人騎馬通行。

     少習關(武關)有一條商道,這條道路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兩百餘年前,當時它被稱為“商於道”或“商山道”,這條古道從秦國東南部延伸而出,是關中地區通往荊襄、吳越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軍事和經濟交流的關鍵節點。

     商道自雍都出發,沿着這條商道前行,途徑積道、灞上、芷陽、藍田、峣關、上洛、武關、丹水、淅、郦等地方,最終到達宛城,這條古道見證了無數次戰争與和平的交替,承載着秦楚來往的重要途徑。

     當年,秦哀公派兵援救楚國時,他們正是通過這條商道進入楚國,幫助楚國擺脫困境。

    而一年多以前,如今的楚王後嬴蓁,也就是當初的秦國公主,也曾踏上這條商道,遠嫁楚國,成為楚國王後。

     少習關之所以在後世被譽為“秦楚咽喉”,因為它扼守着秦楚兩國的交通要道,占據着山川險要之地,一旦控制了南陽地區,就能夠威脅到東方各國;而如果進入藍田,那麼關中地區将會面臨巨大的危險。

     然而,在現今這個時代,少習關隻是楚國用來防禦戎狄的一道普通關卡罷了。

     不錯,這個時代的少習關建立的主要目的并非是防備秦國,而是防備生活在這片區域的伊洛之戎。

     在這片區域,少習關面臨的敵人不僅僅是秦人,還有晉人和周王室的子民,然而,對少習關構成最大威脅的卻是戎狄,他們被稱為伊洛之戎。

     伊洛之戎最初居住在伊水和洛水之間的地區,後來由于與周人的接觸頻繁,戎狄們逐漸接受了周文化并開始向文明社會發展。

    盡管他們仍然保留着戎狄的名号,但實際上已逐漸融入周朝的文化體系,并開始建立自己的制度。

     伊洛之戎在周惠王時期達到鼎盛,不僅參與了周王室的内部紛争,還經常攻擊曹國和魯國,給這兩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大約一百年前,周王室曾召集秦國和晉國共同讨伐盤旋在周王室周圍的伊洛之戎。

    當時的情況非常複雜,伊洛之戎一直以來都是周王室的心腹大患,他們經常在邊境地區制造事端,威脅到了周王室的安全。

     在這場戰役中,秦國和晉國共派出了數萬大軍,經過數場激烈的戰鬥,最終成功地将伊洛之戎擊退,并将其勢力範圍大大縮小,這場戰役也成為了曆史上着名的戰争之一,被後人稱為“伊洛之戰”。

     随着時間的推移,伊洛之戎逐漸勢微,他們的勢力範圍也從原來的大片區域縮減到現在的小部分地區。

    如今,他們主要活動在秦國、楚國和周王室三個國家的交界地帶,東部與鄭國相鄰。

     盡管如此,伊洛之戎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獨立性,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