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攻打卫国
關燈
小
中
大
當齊國和晉國達成同盟之後,齊國立刻抽調了齊魯邊境中的五萬齊軍,再加上從高唐地區抽調來的三萬精銳,組成八萬援晉大軍。
這些軍隊都是經過嚴格訓練、裝備精良的戰士,他們士氣高昂,充滿鬥志。
齊國八萬大軍與趙氏的五萬大軍在中牟縣合兵之後,兵鋒直指衛國舊都朝歌。
這裡曾是衛國的政治中心,也是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現在,這座城市成為了齊國和晉國聯軍的目标。
這塊肥沃的土地曾經遭受了趙魏韓三家的觊觎,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
在後世曆史之中,朝歌這一大片膏腴之地最終會落在魏氏的手裡,但如今魏氏的力量遭到了秦國的重創,韓氏在面對楚國時又損兵折将,已經淪落到了半獨立半依附于趙氏的境地。
因此,趙氏家主趙無恤認為現在是趙氏奪取朝歌的絕佳時機。
他向齊國提出了建議,希望兩國能夠聯手進攻衛國,齊國也看到了這個機會,于是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共同出兵。
就這樣,齊晉聯軍,說穿了就是田趙聯軍,在趙氏的提議下,開始了對衛國的攻擊。
他們的目标不僅僅是朝歌,更是要削弱楚國的勢力範圍,擴大自己的領土。
這場戰争将會給衛國帶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會改變整個地區的格局。
衛國位于天下的中心位置,與晉國和齊國這兩個強大的國家接壤。
衛國能夠維持至今,完全依賴于曆代國君的巧妙周旋策略:當晉國強大時,他們依附晉國;當齊國強大時,他們則投靠齊國。
然而,到了這一代衛侯蒯聩統治時期,衛國同時受到了晉國和齊國的觊觎,處境十分艱難。
在衛國西側,晉國的三個大家族對衛國肥沃的土地垂涎欲滴。
在衛國東北側,衛侯蒯聩的兒子在齊國虎視眈眈。
當初,衛侯蒯聩通過奪取自己兒子姬辄的君位才得以登上王位,而衛國的前任君主姬辄之後就逃往了齊國,并得到了齊國丞相田恒的重視。
田恒有意支持姬辄回國複辟,因此衛國在面對魏氏家族的威脅時,也不敢像以前的衛國君主那樣投靠齊國尋求庇護。
這就是為什麼衛侯蒯聩選擇主動加入楚國聯盟的原因。
由于同時面臨着晉國和齊國這兩個強大對手,衛國不得不依靠遙遠的楚國作為後盾。
攻打衛國也是齊國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因為這一行動既能讓齊晉瓜分衛地,又能迫使衛國向楚國求援,進而将楚軍引到衛地。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增加楚國大軍的後勤壓力,使楚國的隐患增大,而且在打敗楚國,滅亡衛國之後,還能讓楚國的其他盟友以及一些中立國家看到,選擇錯誤的陣營将會導緻身死國滅的後果。
站在朝歌城牆之上,衛國主将遙望着遠方,心中思緒萬千。
他突然想起史書中記載的商周牧野之戰,那場戰役中周國的軍隊規模或許都不如眼前所見這般龐大。
三天前,齊晉聯軍已經将朝歌周邊的十幾座大小城邑悉數攻陷,随後才不緊不慢地前來圍攻朝歌。
如今,衛國的命運算是徹底跟楚國綁定了,楚國敗,則衛國滅,楚國勝,則衛國興。
面對齊晉十幾萬大軍,衛軍主将、陳軍主将和宋軍主将早已經商定,朝歌周邊城邑在面對十幾萬齊晉聯軍的攻勢之下,完全無法堅守。
他們看似有十二萬大軍,但隻要離開了這朝歌城,三國聯軍還有幾分戰力,他們也不知道,所以他們隻能坐視周邊城邑一一陷落。
他們都明白,隻要保住朝歌城,齊晉聯軍就難以攻克衛國。
朝歌城内彙聚着三國
這些軍隊都是經過嚴格訓練、裝備精良的戰士,他們士氣高昂,充滿鬥志。
齊國八萬大軍與趙氏的五萬大軍在中牟縣合兵之後,兵鋒直指衛國舊都朝歌。
這裡曾是衛國的政治中心,也是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現在,這座城市成為了齊國和晉國聯軍的目标。
這塊肥沃的土地曾經遭受了趙魏韓三家的觊觎,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
在後世曆史之中,朝歌這一大片膏腴之地最終會落在魏氏的手裡,但如今魏氏的力量遭到了秦國的重創,韓氏在面對楚國時又損兵折将,已經淪落到了半獨立半依附于趙氏的境地。
因此,趙氏家主趙無恤認為現在是趙氏奪取朝歌的絕佳時機。
他向齊國提出了建議,希望兩國能夠聯手進攻衛國,齊國也看到了這個機會,于是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共同出兵。
就這樣,齊晉聯軍,說穿了就是田趙聯軍,在趙氏的提議下,開始了對衛國的攻擊。
他們的目标不僅僅是朝歌,更是要削弱楚國的勢力範圍,擴大自己的領土。
這場戰争将會給衛國帶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會改變整個地區的格局。
衛國位于天下的中心位置,與晉國和齊國這兩個強大的國家接壤。
衛國能夠維持至今,完全依賴于曆代國君的巧妙周旋策略:當晉國強大時,他們依附晉國;當齊國強大時,他們則投靠齊國。
然而,到了這一代衛侯蒯聩統治時期,衛國同時受到了晉國和齊國的觊觎,處境十分艱難。
在衛國西側,晉國的三個大家族對衛國肥沃的土地垂涎欲滴。
在衛國東北側,衛侯蒯聩的兒子在齊國虎視眈眈。
當初,衛侯蒯聩通過奪取自己兒子姬辄的君位才得以登上王位,而衛國的前任君主姬辄之後就逃往了齊國,并得到了齊國丞相田恒的重視。
田恒有意支持姬辄回國複辟,因此衛國在面對魏氏家族的威脅時,也不敢像以前的衛國君主那樣投靠齊國尋求庇護。
這就是為什麼衛侯蒯聩選擇主動加入楚國聯盟的原因。
由于同時面臨着晉國和齊國這兩個強大對手,衛國不得不依靠遙遠的楚國作為後盾。
攻打衛國也是齊國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因為這一行動既能讓齊晉瓜分衛地,又能迫使衛國向楚國求援,進而将楚軍引到衛地。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增加楚國大軍的後勤壓力,使楚國的隐患增大,而且在打敗楚國,滅亡衛國之後,還能讓楚國的其他盟友以及一些中立國家看到,選擇錯誤的陣營将會導緻身死國滅的後果。
站在朝歌城牆之上,衛國主将遙望着遠方,心中思緒萬千。
他突然想起史書中記載的商周牧野之戰,那場戰役中周國的軍隊規模或許都不如眼前所見這般龐大。
三天前,齊晉聯軍已經将朝歌周邊的十幾座大小城邑悉數攻陷,随後才不緊不慢地前來圍攻朝歌。
如今,衛國的命運算是徹底跟楚國綁定了,楚國敗,則衛國滅,楚國勝,則衛國興。
面對齊晉十幾萬大軍,衛軍主将、陳軍主将和宋軍主将早已經商定,朝歌周邊城邑在面對十幾萬齊晉聯軍的攻勢之下,完全無法堅守。
他們看似有十二萬大軍,但隻要離開了這朝歌城,三國聯軍還有幾分戰力,他們也不知道,所以他們隻能坐視周邊城邑一一陷落。
他們都明白,隻要保住朝歌城,齊晉聯軍就難以攻克衛國。
朝歌城内彙聚着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