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秦军在行动

關燈
    秦國在楚王章十三年五月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内征召武士和百姓。

     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因為秦君嬴刺一意孤行,受到了不少公卿的反對,但秦君此舉卻赢得了年輕貴族和國人的支持,在曆時兩個月後,終于成功地征召了二十萬大軍戰兵和數十萬民夫。

     這是秦國自秦穆公以來首次動用如此龐大規模的軍隊。

     由此可見,秦君嬴刺為了實現東出的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展現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堅定的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到了八月份,當十五萬楚軍北上攻晉的消息傳到秦國時,秦君嬴刺迅速做出反應。

     他立刻下達命令,任命大庶長為統帥,帶領二十萬秦軍攻打晉國的茅津渡。

     這場戰争對于秦國來說至關重要,他們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展示自己的實力,并争取更多的利益。

     茅津渡因為其地理位置險峻,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曆史上無數次戰争都發生在這裡。

    它是黃河流域的三大古渡口之一,見證了許多重大戰役和曆史事件。

     當年,秦穆公認為晉惠公不講道義、缺乏誠信。

     因此,秦穆公決定親自率領秦軍渡過茅津渡,并翻越了崤山,與晉惠公在韓原展開決戰。

    這場激烈的戰鬥最終以秦穆公大獲全勝告終,他成功俘虜了晉惠公。

     如果當時秦穆公能夠在戰後鞏固勝利果實,那麼秦國後世子孫也許就不會遭受如此嚴重的欺淩。

     從後世的角度來看,秦穆公一生最大的錯誤并非讓輔佐他的大臣們給其陪葬,而是選擇支持晉文公重耳回到晉國即位。

     晉文公重耳登上王位後,并沒有報答秦穆公,而是在迅速穩定了晉國内部的動蕩局勢之後。

     晉文公盡起晉國大軍在崤之戰中大敗秦軍,連茅津渡也落入了晉國的實際掌控之下。

     這一局面導緻秦國陷入困境,而茅津渡則成為束縛秦國的衆多枷鎖的其中一道。

     遙想當年,如果秦穆公能夠放任晉國陷入内亂之中,那麼秦國或許真有可能戰勝處于混亂狀态下的晉國,并成為諸夏各國共同認可的霸主,而非僅僅是一個備受争議的霸主。

     然而,曆史無法重來,沒有所謂的“如果”。

     因此,秦穆公的後代們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價,用無數的生命和鮮血,一刀一刀的劈開束縛他們的枷鎖。

     當秦軍抵達茅津渡後,他們毫不猶豫地向茅津渡發動了猛烈的攻擊。

     秦軍以其勇猛無畏着稱,而駐守茅津渡的魏氏軍隊由于剛剛接管智氏的領地不久,正忙于穩定局勢,完全沒有預料到此時秦軍會突然來襲。

     茅津渡并沒有抵擋住秦軍太久,僅僅半個月後,魏氏在茅津渡的守軍便被秦軍徹底擊敗,茅津渡落入了秦國手中。

     在秦軍占領茅津渡後,他們毫不懈怠,立即馬不停蹄地趕赴桃林塞。

     桃林塞綿延不絕,仿佛一條蜿蜒的巨龍橫亘于大地之上。

     然而,其中最為險峻、最難通行的地段,如今卻被晉國魏氏牢牢掌控着。

     這座桃林要塞,猶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成為了秦國近百年來無法跨越的巨大障礙。

     桃林之塞高聳入雲,茂密的森林覆蓋了整個山區,形成了一片郁郁蔥蔥的綠色海洋。

     而在這片廣袤的山林之間,唯有那條狹窄的山谷通道能夠通行。

    這裡的地勢險要,道路崎岖難行,讓人望而生畏。

     這段山路後來被人們稱為函谷古道,不過此刻它還未擁有這個名字。

    原因在于此時秦國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