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吴国
關燈
小
中
大
吳國國都,姑蘇
吳王夫差從陳國返回姑蘇之後,已經快有兩年的時間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吳王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在吳王宮看着吳國及其周邊的輿圖。
前年吳軍北上滅陳,最後功敗垂成,吳王深以為恨,覺得自己的霸業不順,肯定是自己還有不足,于是與朝中諸卿認真總結了一些失敗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吳國錢糧積累不夠,雖然吳國自先王阖闾開始就勵精圖治,但自從吳國強盛之後,就接連用兵,先是攻打楚國,而後又攻越國,幾乎無歲不戰。
所以吳國府庫空虛,錢糧一直以來都不夠充沛,這也是吳王從陳國撤兵的主要理由。
所以他這一年加大了對越國的剝削,要求越王勾踐供糧六十萬石,兵甲五千件,原先本來隻有這數字的一半,但吳王為了懲罰越國在其伐陳之時對吳國懈怠,所以将糧食兵甲提升了一倍。
六十萬石糧食和五千件兵甲幾乎需要越國掏空其國内大半的錢糧,縱然如此,越國臣民對勾踐依舊沒有怨言,心中隻有怒火,對吳國的怒火。
二是兵将不足,吳國有心争霸,但全國的軍隊才八萬人,縱然加上三萬水軍也才十一萬,憑借這點兵力想要北上與齊晉争霸,顯然是不夠的,吳國每次帥軍出征的時候都需要擔心國内空虛,導緻吳王北上之時總是心有顧忌。
所以這一年,吳國将吳軍擴充到了十萬,其中還不包括三萬水軍,其實吳王本打算是要将軍隊擴充到十五萬之數,但被一群以伍子胥為首的大臣勸住了,吳國本是蠻荒之地,人口不足,水陸合計十三萬大軍已經是吳國能夠極限了。
要知道這十三萬大軍可都是脫産的精壯,需要國家的奉養,吳國能夠勉強承受主要還是依靠吸越國的血。
三是吳國沒有盟友。
中原霸主,如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個得到諸國認同的霸主,身邊都跟随一堆兄弟。
吳國偏居東南一隅,與諸夏沒有往來,縱然可以憑借兵甲之盛威壓周邊國家一時,但諸國都是面服心不服。
隻能施加以威,而不能施加以德,諸國是不會認可的。
吳國若是想要與齊晉争霸,隻憑本國一國之力,确實力有不逮。
對于這個問題,伯嚭認為應該先将齊國的盟友區别對待,那些對齊國陽奉陰違的國家,要進行拉攏,對目前還堅定的
前年吳軍北上滅陳,最後功敗垂成,吳王深以為恨,覺得自己的霸業不順,肯定是自己還有不足,于是與朝中諸卿認真總結了一些失敗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吳國錢糧積累不夠,雖然吳國自先王阖闾開始就勵精圖治,但自從吳國強盛之後,就接連用兵,先是攻打楚國,而後又攻越國,幾乎無歲不戰。
所以吳國府庫空虛,錢糧一直以來都不夠充沛,這也是吳王從陳國撤兵的主要理由。
所以他這一年加大了對越國的剝削,要求越王勾踐供糧六十萬石,兵甲五千件,原先本來隻有這數字的一半,但吳王為了懲罰越國在其伐陳之時對吳國懈怠,所以将糧食兵甲提升了一倍。
六十萬石糧食和五千件兵甲幾乎需要越國掏空其國内大半的錢糧,縱然如此,越國臣民對勾踐依舊沒有怨言,心中隻有怒火,對吳國的怒火。
二是兵将不足,吳國有心争霸,但全國的軍隊才八萬人,縱然加上三萬水軍也才十一萬,憑借這點兵力想要北上與齊晉争霸,顯然是不夠的,吳國每次帥軍出征的時候都需要擔心國内空虛,導緻吳王北上之時總是心有顧忌。
所以這一年,吳國将吳軍擴充到了十萬,其中還不包括三萬水軍,其實吳王本打算是要将軍隊擴充到十五萬之數,但被一群以伍子胥為首的大臣勸住了,吳國本是蠻荒之地,人口不足,水陸合計十三萬大軍已經是吳國能夠極限了。
要知道這十三萬大軍可都是脫産的精壯,需要國家的奉養,吳國能夠勉強承受主要還是依靠吸越國的血。
三是吳國沒有盟友。
中原霸主,如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個得到諸國認同的霸主,身邊都跟随一堆兄弟。
吳國偏居東南一隅,與諸夏沒有往來,縱然可以憑借兵甲之盛威壓周邊國家一時,但諸國都是面服心不服。
隻能施加以威,而不能施加以德,諸國是不會認可的。
吳國若是想要與齊晉争霸,隻憑本國一國之力,确實力有不逮。
對于這個問題,伯嚭認為應該先将齊國的盟友區别對待,那些對齊國陽奉陰違的國家,要進行拉攏,對目前還堅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