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巴国

關燈
    西周初期,被封為子國的有71個,巴氏是其中之一,巴國的領導者是姬姓宗族,是子爵,所以稱巴子國,簡稱巴國。

     但這個記載應該不實。

     巴國是周武王伐纣之時,西周的盟國,參與了牧野之戰,若巴國真是周王室的宗親,巴國也不會隻是跟楚國一樣,僅僅是個子爵。

     西周時期,巴國和蜀、楚、鄧、庸等國相鄰,巴國和楚國先後在南方崛起,周天子開始聯合庸國、鄧國、唐國、随國、褒國打壓楚國和巴國。

     為了應對周王室和其附屬國的打壓,楚國和巴國開始結盟,最初,巴國和楚國的關系是平等的盟友關系。

     然而,随着楚國沿着丹江南遷之後,楚國上下披荊斬棘,筚路藍縷,楚國在漢江與長江之間崛起,且日益強大。

     于是巴楚聯盟之中,巴國的地位開始下降,巴國也開始受到楚國的控制。

     之後,周王室在周幽王的手裡發生了内亂,申國引犬戎攻破了周王室的都城鎬京,周天子被迫東遷。

     這場内亂持續了數十年,庸國、申國、褒國等國都因此而變得衰弱,最重要的是周王室的勢力大損,威嚴也大不如從前。

     在失去周王室這個重要的共同的敵人之後,巴楚的關系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之後百餘年間,巴國與楚國既有合作又有對抗,但還在可控範圍。

     公元前703年,楚武王三十八年,巴國為了改善與鄧國的關系,派出使者韓服,由楚國大夫道朔帶領前往鄧國。

     然而,在鄧國的南境,他們遭到了鄾國人的襲擊,導緻财物被搶走,道朔和韓服等人也被殺害,楚王得知後,大發雷霆,立刻聯合巴楚兩國進攻鄾國(襄陽區域)。

     鄾國與鄧國是姻親,鄧國随即率領大軍支援鄾國,從而爆發了着名的“楚巴與鄧之戰”。

     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采取前後夾擊的方式,打敗了鄧國,并成功消滅了鄾國。

     在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88年),巴國和楚國聯合攻打申國,但巴國随後卻突然轉向,攻打楚國,巴楚關系鬥轉急下。

     到了公元前676年,巴軍一舉攻占了楚國邊境地區的那處城,當時駐守在那裡的大夫閻敖卻選擇了棄城而逃。

     之後,巴國軍隊攻到了楚國的都城之下,楚文王大怒,将閻敖斬首示衆,閻敖的族人對楚王的做法十分不滿,紛紛作亂。

     同年冬季,巴國趁楚國國内混亂之際,再次出兵攻打楚國,楚文王親自率軍抵禦巴軍,然而匆忙出戰的他在長江渡口慘敗,隻得帶領敗軍回國。

     根據楚國的法令,敗軍一律不得入城。

    因此,郢都大阍鬻拳拒絕開城門,不讓打了敗仗的楚文王入郢都,楚文王不得已,隻好轉兵回攻位于淮河上遊的嬴姓黃國,在踖陵擊敗了黃國軍隊,這樣就可以回國進城了。

     但在楚軍行至湫地時,楚文王因嚼食“昌歜”過量,累積中毒暴病而亡,鬻拳聞知消息後也自殺殉葬。

     這次戰争清晰的記錄在楚史之上,之後,巴楚關系徹底惡化,轉入了敵對狀态。

     公元前676年魯莊公十八年,巴國主動讨伐楚國,楚軍大敗。

     公元前632年,